现代名人励志故事1000字“儿子性格特别活泼、阳光,自小就显现出文艺方面的超强禀赋。
”于宇昂父亲于云霄说,儿子进入小学读书后,他在文艺方面的天赋就逐渐显现出来。
“他不仅普通话特别标准,且胆子特别大,上台表演没丝毫怯场,乐于表现自己。
”有一次,单位会议间,搞了一次文艺活动,于云霄作为经理,要出一个节目,但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后来,才上小学的于宇昂帮父亲解了围——代替父亲的部门,上台朗诵诗歌,震住了台下100多名观众。
“他不仅吐字清晰,最让台下观众响起雷鸣鼓掌的是小孩声情并茂,如此抑扬顿挫、极富感情的童声朗诵,他们是第一次见到,小宇昂自此成了老爸单位的小明星。
”于云霄回忆起当年那一幕,嘴角泛起一丝得意的笑容。
而在邻居和亲朋眼里,小宇昂从小就聪明、帅气,且人小鬼大,自己特别有主见、独立性强,他们都非常喜爱这个讨人喜爱的孩子。
但在于云霄和妻子的眼里,儿子从小便心存志气,且志向远大。
于云霄发现,儿子的心智过早成熟。
他认为,儿子是块顽石,小小年纪便能遇事沉着,能自己出主意,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经过一番打磨,将来一定可以做一番大的事业。
2021年,在天津读书的于宇昂回家休假,获知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在选拔青春形象大使,就抓住这次难得机遇报名参与评选。
经多轮淘汰,他从4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凭自己优秀的综合素质,过硬的表演能力和阳光灿烂的气质形象,一举获得亚军头衔,并成为浙江省第十三届省运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弟弟于鹏程:哥哥对朋友像兄弟一样最让他弟弟于鹏程敬佩的是,哥哥豪迈的性格和对朋友像兄弟一样的情谊,只要哪位朋友遇到困难,他总是尽力去帮助和关心。
2021年,于宇昂寒假读书时候,向母亲葛敏芳要2000元现金。
母亲问他要钱干嘛,于宇昂说,有位同学做了手术,且家境困顿,他想寄点钱给该同学渡过难关。
见儿子有这份爱心,葛敏芳也爽快地把钱给了儿子。
跟儿子交朋友,对儿子给予绝对信任,想方设法去帮儿子实现理想,是于云霄给予儿子成长最大的帮助。
于云霄说,儿子在上中学期间,也出现过短暂的“网游情结”,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于云霄心里非常着急,但做父亲的他没驳斥或打骂儿子,而是把他当朋友,跟他谈心,真实地了解儿子的心态,并及时予以疏导和谈心,帮儿子快速从网游中走了出来。
一、爱生病的孩子1956年郎咸平出生于中国台湾桃园县,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有算命先生对郎咸平的父亲国民党空军少将说:这个孩子活不过12岁。
不祥预言的阴影,时时笼罩在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的头上──扁桃体发炎、一周三次的抗生素注射、吃各种药片……这是郎咸平回忆童年时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幕。
二、学校里的后进生郎咸平小学5年级时,父亲拿了一份数学模拟考试的试卷给他做,满分100分的试卷,他辛苦做完后,只得了5分。
被列为后进生的痛苦一直延续到中学。
初三分班的时候,郎咸平被分到“放牛班”。
“放牛班”就是不升学班,专门给后进生开的班,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当时社会最底层家庭的孩子。
因为班里同学都没接受过太多的家庭教育,流氓和“太保”之类的同学也多。
中学时代的郎咸平,在学校几乎是天天打架。
三、改变命运的那次作弊郎咸平开始喜欢做学问也是从这个放牛班开始的。
据他自己回忆说,“当时的理想就是准备出来先做木工学徒,再开个木工厂。
”因为他妈妈学的是化工,所以在学校教化学。
她在台湾是化学界的名师,所以忙着到各地补习班教书。
一个星期最多教到76个小时的课,为了养家,非常辛苦。
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坚强、慈爱。
郎咸平的母亲也很爱孩子们。
正是母亲的德行潜移默化影响了少年时代的郎咸平,恍惚的少年,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他放弃了想做木工学徒的想法,用心做学问,选择了继续升学念高中。
中考前3个月,郎咸平感到了念书的压力,因为这时候念课本肯定来不及,就只好念“考前30分”,那是给考生在考前30分钟“临时抱佛脚”用的一种复习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考前2个月的第二次模拟考,郎咸平考了500多名,到中考前1个月的第三次模拟考,居然考到了300多名。
等他参加中考时,竟然意外地考上了学校里只有300人考上的高中,就是因为这样一次考试,完全改变了他的命运。
中学毕业后,郎咸平顺利考入了台中的东海大学读经济。
据郎咸平自己回忆,他能走上钻研学问的道路,和大学时的一段境遇有关。
当时东海大学经济系的微积分课程要求很严。
该门课总共8个学分,要念两个学期.而且一学期得考4次月考。
郎咸平第一次只考了60分,第二次月考时就想走捷径,考试的时候作弊,抄同学的试卷,结果被老师抓到了,得了零分。
“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忽然有一种想法,决定好好地念。
我每天很用功地念到半夜二三点,当时就感觉好像哪根筋不对劲,我就不信考不过。
结果一个月下来,忽然发现,我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也忽然发现微积分竟然也有很多乐趣,很多解不开的题一旦解开了很有成就感。
”第三次和第四次两次月考考下来,平均分竟达99分。
郎咸平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笨,这是他这平生第一次有这种“聪明的感觉”。
熟能生巧,只要掌握了方法,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难,郎咸平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其他科目例如经济学也考得很好,都是90分以上。
再回忆起大学时代的他,郎咸平很感谢当年他抓作弊的老师,因为那一次改变了他的一生。
四、出国留学考托福和GRE研究所的第二年的时候,在《工商时报》做记者的同学把郎咸平介绍到了报社当金融记者。
在台湾,记者这个职业是不被年轻人当做终身的职业,通常做个两三年就会转业。
做了两年记者之后他开始考虑跳槽转业,但是职场似乎总跟他作对,忙乎一阵过后,他始终未能谋得满意的职位。
无奈之下,郎咸平只有考虑出国留学了。
但是他也没时间念托福和GRE,考试的时候,托福考了550分,GRE考了1640分,这样的分数是很差的。
他申请了7所美国大学,只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作了回应,而且没有奖学金。
年轻的郎咸平当时陷入了茫然,难道自己真的像老师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没有什么前途的学生?因为这所学校是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学校。
后来他倒了美国才知道,沃顿商学院在美国是大名鼎鼎的。
五、攻读博士学位郎咸平在沃顿申请了商业经济系。
在东海和台大念书时,他总觉得自己的水平不错,但进入真正的学术殿堂后,郎咸平才发现课程太难,根本听不懂。
特别是跟经济系博士生一起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
考试出来的成绩都是C。
后来因为平时上课表现还不错,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助教才帮了个大忙,把C改了个B-,这才得以继续留下来。
那次考试之后,不服输的劲头鼓励他发奋努力,最后,郎咸平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核,此时的郎咸平才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学习的窍门。
1985年,郎咸平在沃顿开始写博士论文。
起初,因为没有胆量做公司财务的课题,他只想做投资学方面的论文。
在他看来,自己是不可能适合做那种软科学的,也不可能打进那个小圈圈。
郎咸平总共才花了两年半时间就拿到了金融学博士学位。
这在沃顿创校100余年的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快的了。
六、回国发展博士毕业后,郎咸平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执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其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逐步奠定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然而,异国平静的学术生涯,在郎咸平看来又有一丝沉闷。
在谈到那段日子的时候,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想法:“都快40岁的时候,发现没有什么成就感了,因为在那边太专业。
对这个社会没有什么贡献,有的时候常常看到电视,看到播出中国,心里面就觉得有点酸酸的,所以一有机会的话就会想到回国。
”1994年,郎咸平抵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从此,郎咸平由一名亚洲与中国经济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2000年底,郎咸平在香港立法局与众投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演绎了一场“孤胆学者舌战世界十大投行”的壮举,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2001年底,郎咸平进入内地证券市场。
他提出:“应当审慎地提出一个‘新监管’思维,考虑如何在大陆法系架构下,尽快融入‘辩方举证’和‘集体诉讼’这两项保护小股东的规则。
之后,郎咸平炮轰德隆、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在媒体间掀起一场“郎旋风”。
褒之曰:体现了一位经济学家的深厚学术功底和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侠义胸襟。
贬之曰:不谙中国国情的“民企杀手”,只为出风头的狂人。
郎咸平说:“我情愿往国内走,我不愿往美国走,因为在这边你会受到重视,你的意见受到重视,你能够为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做一些事情,虽然我只做了个开头,提出了一些观念,但是还是很重要。
”2021年,郎咸平48岁,他已是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长江商学院合聘教授。
郎咸平读书故事感悟:成名后的郎咸平多次谈到自己的求学生涯,他说,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精英,从小就不是。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一些人、一些事以后,才会有所改变,普通人是这样,名人也是如此。
“泼”醒儿子一贯低调的老盖茨从不夸耀自己在儿子成功道路上扮演的角色。
他在2021年一次慈善组织领导人会议演说中说:“作为一个父亲,我从未想过那个在我住所里长大、吃我的食物、用我的名字、还爱顶嘴的小子有一天会成为我的老板。
但这确实发生了。
”实际上,改变盖茨这个“问题少年”人生轨迹的人正是老盖茨。
老盖茨和妻子玛丽育有3个孩子:大女儿克丽丝蒂、儿子盖茨和小女儿莉比。
盖茨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和天赋,小小年纪就通读《世界大百科全书》。
为鼓励他阅读,老盖茨夫妇在这方面毫不吝啬,只要是他想看的书,一律买下。
到11岁时,盖茨开始向父母抛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为难他们。
在老盖茨看来,“这挺有意思,相当不错”,却给母亲玛丽带来困扰。
另外,步入青春期的盖茨试图摆脱母亲的控制,对保持房间整洁、准时吃饭、别咬铅笔头等要求产生抵触情绪,母子之间时常发生争执。
“他那时很招人烦,”妹妹莉比回忆说。
老盖茨在采访中也承认,11岁后的盖茨成了让家长头疼的孩子。
母子矛盾在盖茨12岁的一天达到高潮。
盖茨在餐桌上对着母亲粗鲁地大喊大叫,言辞充满讥讽和孩子气的自以为是。
一向冷静的矛盾调停者老盖茨终于怒了,端起一杯凉水,泼到儿子脸上。
喊叫停止了。
回过神来的盖茨突然对父亲说:“谢谢淋浴。
”给予独立盖茨一家对这次“泼水事件”记忆深刻,它不仅成为盖茨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让“愤青”一夜之间变得成熟,也改变了老盖茨对子女教育的看法。
在孩子们眼中,以律师为业的老盖茨在家也保持严谨、冷静,不易亲近。
“他回到家里,坐下休息,然后吃晚餐。
从来没有发生过"给我一个拥抱"之类的场景,”克丽丝蒂回忆说,但盖茨顶撞母亲的行为让他严重“失控”。
这件事后,老盖茨夫妇带儿子接受心理咨询。
盖茨告诉心理医生:“我想与父母争夺控制权。
”医生于是建议老盖茨夫妇,他们的儿子最终会赢得这场争取独立的“战争”,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让他独立。
老盖茨夫妇最终接受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