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版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2项目建设单位 **县城建局 1.3建设地点 **县** 1.4建设期限 2012年 1.5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次项目主要完成《**县**镇区建设规划》中2008—2025年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包括乡镇道路、路灯、供热管网、街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1、改造柏油路面4公里; 2、硬化人行道3.2公里; 3、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 4、绿化街道6600平方米; 5、新建集中供热站一座; 6、新建垃圾处理中心一座: 1.6项目总投 项目总投资810.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10.6万元。 1.7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3

1、国务院发【2007】3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2、《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5、国家和地方发布的有关设计规范; 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7、《**地区贯彻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加快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8、《**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2009-2013年); 9、《**县**镇区建设规划》(2008-2025年) 1.8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 根据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要求,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建设场地条件与项目优劣势分析; 3、设计原则与建设规模; 4、环境影响评价; 5、项目组织管理; 6、招投标方案; 7、项目实施进度; 8、财务评价; 9、效益评价及风险分析。 4

1.9研究结论与建议 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统筹配置城乡资源、整体安排城乡布局,进一步完善小城镇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及其他专业规划的要求。符合国务院32号文件进一步加大对南疆三地州扶持力度精神,有助于改善**地区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投资环境差、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弱、中心城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的普遍现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民生活水平达到全疆中等偏上水平,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逐步建设规划有序、布局合理、基础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整洁卫生、交通便利、生活舒适、经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小镇。加强交通、能源、信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人为本,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及环境建设,达到小城镇提档升级作用。 本报告通过对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项目建设技术方案、拟建的内容与规模、项目的场地选择、建设条件、项目的组织管理与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认为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满足**县**总体规划要求,能够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其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建设方案合理,完全有条件立即实施。 5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进一步加强对口援疆工作,是新形势下中央新疆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新疆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举措。从1997年开始,北京、天津、上海和山东等8个省市就在中央的号召下启动了援疆工作,成为对口援疆的先声。从2009年11月开始,由国务院牵头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央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多部门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考察团,开始了对新疆的全方位调研,调研范围涉及到全疆15个地州,调研对象涵盖了机关、学校、企业、街道社区等。2010年3月29日至30日,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重点任务上去的明显成效;经过10年努力,确保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此同时,各种配套性的政策、措施也纷纷出台、实施。由此,新一轮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轮援疆工作拉开序幕。这次对口援疆工作的核心是中东部19个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分别结对援助新疆12个地(州)市的82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个师,以财务援助、包干到户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支援。**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这样的优惠政策下提出,充分的显示出国家和山东省队偏远地区人民的关心和爱护。 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五个统筹”与“五个坚持”相统一的统筹兼顾理论。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对象和范围,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6

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推进小城镇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文件第九条也明确提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承上启下重要地位,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建成规模小、土地的要素容积率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建和服务的提供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的问题,造成小城镇的发展腹地过小,对新农村建设辐射带动效益不强,阻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目前**县**县城镇化水平较低,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缓慢。 1、加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解决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速度的“三农”问题的治本之举。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三农”是现代化的关键,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通过走农村城镇化道路,才能使农民居民化,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使这么多农村人口进入大城市实现现代化。农村人口太多,造成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须减少农民人数,把众多的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如果把几亿农民转到二、三产业,进入城镇的新居民,并将原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委集体承包经营责任制,不但可以扩大农业经营 7

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极大地提高国家整体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小城镇是启动农村内需、拉动农村消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是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一方面,能够存进与农产品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克服乡镇企业同城市大工业产业、产品同构,逐步实现产业、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化链条,使农业不断向广度、深度进军,从而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坚实的资源优势,并通过小城镇提供的多功能服务,使企业了解市场,立足小城镇,不断想大中城市渗透,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二是发展小城镇能启动和开拓农村市场,从而直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开拓市场前景。三是吸引乡镇企业向城镇转移的集中,能够有效地克服乡镇企业由于布局分散而带来的信息不灵,交通不便以及生产成本高、资金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从而增强乡镇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 城镇建设和发展在未来扩张经济增长需求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通过农村城市化形成的小城镇,可以调节各方,特别是农民的投资资金,在城镇基础、企业、住宅建设等方面投资,扩大投资需求。可以直接拉动农村建筑市场,带动钢材飞水泥、家电等生产和服务行业的消费。同时,农民入住小城镇后,将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各种现代化的生活用品消费和精神文化支出也会大幅增加,从而有 效剌激农村的消费市场。在小城镇就业的人口多了,生活方式城镇化,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多了,农村中由于土地适度集中的规模经营,加上小城镇的带动,收入提高了,对 8

目前城市中发生的供给过剩的消费断层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耐用消费品,形成旺盛和持久的消费需求。并且,国家为扩大农村需求而进行的电网改造投资也因人口在小城镇集中而省得多,其线损、管理成本等也会下降。国家统计局曾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l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μ在农村人口中对任何一种家电产品的普及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 件 )消费需求。可见,农村一旦城市化 , 农村的内需、消费将被激活,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将是巨大的。 3.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上的阶段性产物,其标志是分散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非农经济成分的膨胀。小城镇是城乡的政治、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在城乡经济社会活动中承担着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小城镇是城乡内人流、物流、资金流 和信息流的聚集地和服务中心能够以广大农村为发展腹地,通过产品扩散、技术协作、市场服务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城市的发展要求人口的相对集中,而小城镇正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 ,小城镇对吸纳城乡人口具有“聚集 ”作用。可见,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符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 。 随着**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强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热、供电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其成为**县集农副产品加工、果品集散、餐饮为一体的对外开放的一道亮丽的窗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