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为word格式
重庆师范大学
遗产旅游 学生课间作业论文
项目名称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专 业 旅游管理
年 级 ****** 级
学生姓名 ******
2012年4月
整理为word格式
摘要: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
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
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
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
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
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
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
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
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
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
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
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
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
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
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 化学原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
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
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
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
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
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
个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地面上会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笋。
3. 喀斯特地形分类
3.1按其发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
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
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整理为word格式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
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3.2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 覆盖型喀斯特 埋藏型喀斯特
3.3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 亚热带喀斯特 温带喀斯特 寒带喀斯特 干旱区喀斯特。
3.4按岩性
石灰岩喀斯特 白云岩喀斯特 石膏喀斯特 盐喀斯特
4. 地形种类
一、岩面地形:与岩性植被有无,岩石节理、片理、层理以及其破裂面程度有关。
多孔隙纯石灰岩与白云岩不易发生,有植被的地表比无植被的容
易被溶蚀。
二、石灰岩河谷:石灰岩地面理论上不会有表面迳流,但仍存在因大多发源地是
非石灰岩区,只是刚好流经此处。地区内干沟最普遍,原为表流,
没入地底;原来河谷便成为干沟,可能被误认成河川袭夺的风口
谷。
三、陷穴:水在石灰岩上节理处渗入石灰岩,溶蚀节理,起初是水入地下的孔道,
久之入口加大如漏斗,深度至少三至五米。
四、构造谷地
五、洞穴:石灰岩被入渗地下的水溶解成穴、孔道,又连结起来成为一地下水系。
石灰岩水系是立体系,连结各洞口孔道好几层,可能各层生成不同时,
越老越高,只有最低的一层有流水。
六、白垩区域:英国东南和法国,白垩容易溶蚀,透水性强,不容积水,地面表
流冲刷出的常是干沟。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
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
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5. 地势分布及运用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暖湿的石灰岩层分布区。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
西、 云南和贵州等省(区)。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
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
整理为word格式
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有著名的云南石林。
整理为word格式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
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
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6. 中国溶岩地区的环境问题
1.石漠化问题:热带亚热带湿润与半湿润气候条件,溶岩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
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
岩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的极端表现。
2.缺水问题
3.地下水污染: 岩溶地区人类活动,常在地下河系统的汇水区,而地表水常通
过落水洞排入地下,缺乏过滤作用,岩溶水极易受到污染,中国
南方多地下河已变成下水道。
4.地面塌陷
(1)基岩塌陷 : 分别有地下河塌陷、矿产开采塌陷、蒸发岩溶石塌陷。岩溶上松
散沉积层中的塌陷 : 地下水位坡动引起土中潜蚀,产生土洞,导
致塌陷。(抽水、气候变化、水库蓄水)
(2)震动 : 工程施工。(广西贵港市樟木镇塌陷)
5.洪涝产生与加剧原因 :
(1)季风区降水分配时间不均匀(5-9月降水佔全年75~85%)
(2)岩溶地下水系发育
(3)水土流失,泥沙淤塞地下河咽喉部位
(4)大江大河上建水库,地表水沿地下河倒灌以致其内涝问题加剧。
6.全球变化问题
总结: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
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因此,要在本质上区分不同的
喀斯特地貌,了解其在水库选址、储油气构造、桥梁建设以及医疗上的利弊影响,这样才能
真正的克服与运用这一奇特的地质景观。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