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世界和未来的认识

关于世界和未来的认识

关于世界和未来的认识目录前言 (1)世界 (2)世界是什么 (2)量子与意识 (2)物质和精神的一致性 (3)人 (4)记忆与感情 (4)斗争 (5)时间 (6)结论 (7)前言以前老是看别人毕业,今天终于轮到自己啦!以前想的时候似乎很遥远,转眼就要各奔东西,谨以此文作为自己的大学毕业纪念!祝313寝室的五位室友、祝313班的兄弟们、祝我在北交四年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所有的兄弟朋友们:毕业快乐!未来一切顺利!当然啦,还有这四年里边辛勤教导我的所有老师们:以后万事顺利!本文纯属胡思乱想,东拼西凑完成的!写的时候时间紧,还没来得及润色,里边可能还有很多不顺和错误的地方,如有侵权,还望见谅!这段时间闲的蛋疼,思绪万千,故写下此文!印象中,世界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还活着的人和地球上的山山水水以及各种飞禽走兽,至于地球之外的东西,那就跟我没什么关系啦;虽然从整个宇宙上来说,地球上的几十亿人实在是太微不足道的微不足道次方了!然而正是这些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类,却有很多非常奇妙的地方。

显然,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人的特点也必然是物质的特点,作为一个人,我得从也只能从一个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不知道这个宇宙究竟还有多少神奇的特性或者是类似于人的另外一个事物,但作为一个人这个东西,本文只从人的角度来思考,不从已知的或未知的事物的角度来思考,换一种说法就是以人类目前的现有认识水平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和时间、未来。

本文的大概思路是从世界认识人!世界世界是什么按照佛经的解释,世指时间,界指空间,这也是本文的两大关注:时间和空间;谈到世界不可避免的就会谈到物质与意识,那么什么是物质呢?现代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的。

我们眼睛所能见到的物质都是由小到几乎等同于无的粒子组成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频率高速振动而形成的能量场,各种物质其实都是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

再进一步,能量(energy)是质量的时空分布可能变化程度的度量,用来表征物理系统做功的本领。

现代物理学已明确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

而质量又分为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爱因斯坦在其著名的狭义相对论论文中指出:物体的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如果能量改变ΔE,则质量就要改变,其数学表达式就是上文的质能公式,其正确性已经为现代物理学所确认。

这样的话,物质、能量、质量就大概形成了一个体系。

量子与意识意识的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以前更多的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去思考,现在焦点已经转移到物理学上边了!传统的观点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或者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把物质和意识分开来,而且只有人才有意识,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意识越来越多的和量子联系到了一起,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意识就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就像质量一样。

问题一:你(指有男或女朋友的)有没有某次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后来发现(男)女朋友那时候正在劈腿?问题二:你有没有某时刻忽然心头一震,后来发现亲朋好友人那一刻发生了大事?好了,答案来了。

第一个是量子纠缠;第二个是时间在量子里可以倒退。

科学在研究意识中遇到的困难是,无法用我们人类熟悉的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等来测量意识,但是我们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意识是存在的。

如何来研究无法用常规方法测量而又存在的意识呢?现在有些学科在神经和大脑上对意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虽然对大脑的许多功能有了不少的了解,但是对于意识本身仍然是个迷,仍然无法解释“意识的难题”。

“意识的难题”是指体验与感受的问题,例如对颜色、味道、明暗等等的感受,对价值观的判断等等。

“意识的难题”近年来重新触发了哲学上长期解决不了的争论,即意识是从物质中突然出现的,还是万物皆有意识(中国古代叫万物皆有灵性)?基于现代科学在研究意识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问题,现在在哲学界、神经科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学科领域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就象时间、空间、质量、能量一样,意识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在大脑神经层次上无法真正了解意识,意识是在大脑的微观下就出现的,即真正要研究意识,要在微观领域里找,要在量子的层次上进行研究。

我们知道,微观领域是量子力学描述的世界,而量子力学本身又遇到了意识的难题(测量问题)。

因此,物理学和生物学在微观领域里,在量子的层次上遇到了意识这一共同的研究对象。

大家知道,物理学定律和生物学规律是不一样的,基于实证逻辑的物理规律是指令性的,而生物规律是选择和反馈性的,是非线性的。

如何把物理和生物的规律统一起来?虽然它们的特征非常不同,但是它们都遇到了意识这一共同难题,要把物理和生物统一起来看来和意识有关。

与此同时,如果说意识是物质的一个基本特性,那么在微观粒子中同样存在着意识,即意识在量子水平、在微观领域里就自然存在着,这也就会引导物理学和生物学在微观领域里、在量子的层次上研究意识。

如果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一个基本特性,那么微观粒子自然也具有意识,自然也会表现出意识的特点。

如果在实验中微观粒子表现出意识的一些特点,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是在一个侧面证实了微观粒子具有意识?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人们从中认识到物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是至今人类也无法全面认识量子纠缠的意义;在实验表明,量子纠缠这种关系一旦发生后,就保持了下去,微观粒子能够保持这种记忆能力,能够区分和识别和其有“纠缠关系”的特定粒子,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认识”和“记住”这种纠缠关系(问题一),这用纯物质的观念是无法理解的,其实微观粒子的这些特征和人的意识相似。

物质和精神的一致性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和西方唯物世界观非常不同,中国传统的哲学、科学、医学等等都是整体观,讲“天人合一”,量子力学在实验上(如量子纠缠)证实了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现在西方哲学界、科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意识和质量、能量一样重要,是物质的一个根本特性,在微观粒子中就存在着意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既有物质的一面,同时也有精神(意识)的一面。

量子纠缠可能就是微观粒子具有意识的证据。

如果认识到意识是物质的一个根本特性,那么就不难理解人们发现的“有感知的水”,“祈祷的治疗效果”,“巴克斯特效应”,“轮回”等等实证科学无法解释的和灵界有关的现象。

中国古代科学从根本上承认精神的重要作用,认为万物皆有灵。

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正在认识的新的世界观,是中国古代科学和修炼界早就认识的。

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中同时存在,物质和精神(意识)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

意识超越我们可以看见和感觉到的四维时空,如果人的眼睛能够看到微观,那么就可以看见意识的存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预言和期望,一个新的世界观的时代就要来临,科学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科学和信仰的界限将会消失。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已经设计出一系列新的实验来研究粒子的量子力学性能。

通过研究发现,在被观测前粒子并不处于固定的状态,然而观测行为迫使粒子的量子态发生改变,如果我们对粒子未来状态进行观测,那么就有可能改变其过去的量子态,换句话说一旦知道了未来发生的事件,我们就能够改变过去。

传统观点认为,你过去经历的事件会对现在状态构成影响,也能改变你的未来,但量子世界却不是这样,粒子未来的状态却能够影响过去,想想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啊。

该实验结果说明在量子世界中的时钟与经典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时钟是向后退的,经典世界的时钟是向未来移动。

如果我们将实验进行一些改进,对量子态的测量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未来和过去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量子世界中的时间箭头可能有两个方向,可以回到过去(问题2),也可以进入未来,但在经典世界中时间箭头只能指向未来。

科学家认为目前仍然不清楚为什么现实世界中还有许多粒子只向未来的时间方向移动,熵总是增加的,或许再过几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人作为一个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苦读吧,总算大学毕业了,如果仅仅从生物学意义上去理解人,那未免也太那个了点。

今后即将走入社会,面对这个社会和时代的挑选,有必要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去认识这个社会,去认识人,去阐明究竟人为什么要不断的追求进步,为什么要让自己不断变好,而不是不断变坏;从根本上去理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西方的博士叫Ph.D,指哲学博士学位,很多非常有名的科学家、政治家还有xx家之类的,都附带了一个哲学家的称号,当然啦这里边有些宣传的需要在里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确实在思考世界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存之道方面都有一定的独到的认识。

举个例子,爱因斯坦就是一哲学家,其实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物理学跟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从哲学上来说,人是能够自主纪录并自觉重演精神物的生命体。

其中生命是宇宙合律精神物在现实中的自我重演;精神物是过去事、物在现实物中的纪录。

现实是质量的即时空间分布。

记录是以新叠旧式的暂态变化;重演是以旧启新式的暂态变化;记录和重演都是沿着“宇宙之道”作定向前行,即都是按“宇宙三律”作“物忆现检,趋同离异”的局部循环,其区别只在于变化前后暂态的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自主记录和自觉重演,“自主”和“自觉”表明了人类的高级性,记录表明人类的记忆能力。

人类凭借其聪明才智创造并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在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很少发生变化的。

人类社会的世代延续,是通过积累起的遗传,即社会性继承实现的。

人类的每一代人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一代人的活动,而是在继承前一代人的劳动成果,继承现实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继承以语言文字等形式存在的文化知识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活动,从而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使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

有空的时候我经常想,人为什么要有感情,人为什么要融入到社会中并有所追求,有所成就。

也许有人会说,人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人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有感情是理所当然的,人不能脱离社会并在社会中有所追求,人要是一文不名,就会被瞧不起,被淘汰,但这样的说法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放屁;所以自己一直寻找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记忆与感情记忆与感情这东西一直不好把握,查阅了不少的资料,目前人类对记忆和感情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细胞或分子水平,简单的说就是,这里给点刺激,那里切去一块肉,或者是加入或减少某种物质,看看有什么影响,显然,这样的研究无法从根本上去解释记忆和感情。

情感的哲学定义:情感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

而意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

一般认为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情感是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