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三、四章一、填空题1.传统小学数学内容结构包括(认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认识)、(代数初步认识)、(统计初步认识)、(比与比例)、(应用题)。
2.现代小学数学内容结构是以()为指导思想。
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原则包括(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强各部分知识的纵横联系和配合)、(简明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小学数学学习分类,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从(广义的认知学习)的角度分类,一个是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分类。
5.奥苏伯尔等把有意义学习由低到高分成六级,它们包括:()、()、()、()、()、()、()。
6.比格斯则认为存在着6种不同的学习:()、()、()、()、()、()、()。
7.小学生实现数学认知迁移的基本特征包括(学习内容的特征)、(学习目标)、(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定势干扰)。
8.所谓数学思维,就是(对已有数学信息运用数学推理的思考方式)进行的思维能力。
1 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基本性¸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结合以及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与教育的作用等四个.2、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以及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等三个基本的特征。
3、国际上小学数学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开始逐渐凸现出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等价值取向发展上的特征。
4、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这四个领域。
5、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按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纬度。
6、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包括义务教育的性质与需要、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小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等。
7、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8、按照学习的对象的特征以及学习目标的不同,认知学习可以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以及问题解决学习等三类。
9、识学习过程大致包含了选择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以及巩固阶段等这样几个阶段。
10、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认知阶段、连接阶段以及自动化阶段等三个阶段。
11、小学数学的认知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记忆操作类学习、理解性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等三类。
12、从迁移反应的条件看,在小学数学的认知中实现迁移,主要取决于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作用以及学习的指导等这样几个基本的条件。
13、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以及策略等三类。
14、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极推理能力的形成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
15、小学数学中的空间观念通常可以包括认知形体形状特征、认识形体大小以及认识形体间的位置关系等。
16、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三类。
17、儿童的数学能力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出分析型、几何型、调合型等三种不同的类型。
三、判断题1.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不需考虑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只需遵循数学知识逻辑结构,而不必考虑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顺序。
3.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成人的认知特点完全一致。
4.儿童最初获得的,主要是有关数和数量的概念,在这个阶段,数的概念与形的概念是不分离的。
1、初步了解“不确定现象”或“事件的可能性”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错)2、小学数学中的“量与计量”知识属于“常规法则”中的重要内容。
(对)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能力。
(对)4、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对)5、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具有“螺旋递进式体系组织”的特征。
(对)6、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具有“逻辑推理式知识呈现”的特征。
(对)7、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具有“模仿例题式练习配套”的特征。
(对)8、21世纪国际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呈现“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对)9、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对)10、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
(对)11、 以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为主的学习活动称之为“知识学习”。
(对)12、 将一连串动作经练习而形成熟练的、自动化的反应过程称之为技能学习。
(对)13、学生在学习中所呈现的学习层次与认知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有关。
(对)14、“同化”和“顺应”是迁移的两种主要形式。
(对)15、正迁移可以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两种形式。
(对)16、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对)17、儿童的数学认知思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对)18、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
(错)19、儿童的数学技能发展有一个从“内部的压缩的思维”到“外部的展开的思维”的发展过程。
(错)20、学习中表现出对材料有整体性的知觉能力,但常常在分析中会忽视细节的数学能力类型可以称之为“综合——概括型”。
(对)21、学习中表现出对材料的知觉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能知觉细节,但缺乏整体性的数学能力类型可以称之为“分析——批判型”。
(对)思维就是指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并发现事物间规律性联系和关系的过程。
(对) 四、简答题1.小学数学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有哪些基本的方式?3.简述弗赖登塔尔的学习层次。
答:弗赖登塔尔从学习的归纳水平来区分学习层次,认为主要的水平级如下表:他认为学生常常有可能在较低的水平上可操作的内容成为较高水平的学科内容,或者在较低水平上的活动成为在较高水平上的分析对象。
可见。
各种情景在各级水平上的学习是不同的。
4.简述斯托利亚尔的数学思维学习层次。
(见书97页)5.从小学数学认知学习看,正、负迁移通常表现什么样的形态?1、简述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有些什么样的特征。
答:(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2)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3)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2、简述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的结构。
答: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将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这四个领域:(1)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等,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形式世界。
”(2)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幻,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3)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4)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主要是“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受能力4、简述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要注意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基础性原则;(2)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3)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作用原则5、 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1)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2)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3)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6、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答:(1)注重问题解决(2)注重数学运用(3)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4)注重信息处理(5)注重数学体验(6)注重数学活动7、 简述从数学知识的分类看,小学数学学习又可以分为那些基本的类型?答:(1)概念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2)技能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3)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的学习8、 简述小学数学认知学习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哪些类型?答:(1)记忆操作类的学习;(2)理解性的学习;(3)探索性的学习一、 单项选择题1、 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解决B 统计与概率 情感与态度2、下列不属于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而概括出的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D)。
A数感B空间观念C应用意识D数学思考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D)等四个领域。
A解决问题B符号感C推理能力D实践与综合应用4、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B)。
A.基础性原则B.学术性原则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D.统一性与灵活性性结合的原则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原则的是(A)。
A.统一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简明性原则D.渗透性原则6、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性。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B.以计算为主线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7、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B)。
A\代数初步知识 B.概率知识C.几何初步知识D.量与计量知识8、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c)、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等四个领域。
A、应用题b、运算c、空间与图形d、量与计算9、模仿例题式的配套练习包括“完全模仿式配套”和(c)。
a、不完全模仿式配套b、完全创造式配套c、综合拓展式配套d、层次性配套10、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选择上表现出(A)的价值取向的特点。
A 切近儿童生活 B.强化过程体验 C.注重探究发现D.倡导解题训练11、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A)两类。
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 D、问题解决学习12、不属于知识学习某一阶段的是(C)。
A、选择阶段B、领会阶段C、问题阶段D、习得阶段13、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等三类互相渗透与互相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A、策略性知识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14、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D)三类.A 逆运算 B数量关系 C解题思路 D 策略15 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A 语言表述阶段B 理解结构阶段 C 学会解题阶段 D 符号运算阶段16 从问题解决的活动性质看,儿童具有个性特征得数学能力类别主要有逻辑型和(D)两种.A 几何型B 具体型C 概括型 D 计算型17 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 )三种.A 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18、以语言为媒介的知识(概念)的间接的、动态的建构过程可以称之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