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复习要点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制度和政府合法性的渊源。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人民民主共和政体。 2.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党内关系的最高原则。 3.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有常任制和非常任制两种。 4.组织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组织保证。 5.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步骤的立法。 6.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军队关系的传统和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 7.“党管干部(即国家工作人员),是我们党和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党管干部”的核心在于管理主体的排他性,这个主体即中国共产党。 8.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核心是干部任免权。 9.我国干部管理的基本体制是学习苏联的干部管理制度,实行分部分级管理。 10.人民政协的性质,即人民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不属于国家机关体系,它存在于国家权力体系中。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1.参加会议,行使人大的各项职权成为代表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与活动方式。 12.人民代表的权利:参加会议的权利、提案权、质询权、选举提名权、罢免权、批评建议权、表决权、言论免责权、人身特别保障权、其他权利。 13.新选举法有两点明显的原则性变化:一是将直接选举范围定在县级以下;二是将原来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 14.元首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的体现者。在现代国家中,国家元首,即一国首脑,是国家机关 的一部分。 15.结合第81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的规定,国家主席基本上可以被认定为国家元首。 16.元首的特征:元首对外代表国家;元首居于国家机关的首脑地位;依照宪法行使元首权;享有礼仪上的最高待遇。 17.国家主席的职权:公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外交权、宣战权、荣典权。 18.立法程序的四个阶段: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和通过法案、公布法律。 1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通过议案、公布。 2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标志和具体化、制度化,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践基础。 22.固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部门有:①组织部、宣传部和统战部;②纪律检查委员会;③政法委员会;④其他直属机构。 23.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与民主集中制原则。 24.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有: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总书记、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 25.地方自治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自治。 26.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27.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自治权的切实兑现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败的关键。 28.“一国两制”这一构想的最初提出是为了中国的和平统一问题。具体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关地区(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 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9.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可预见性和透明度原则、公平解决争端原则、鼓励发展和促进改革原则。 30.非歧视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31.国家主席也只有在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中国重大事项做出决定后,根据宪法规定的程序和范围,行使国家主席职权。 32.司法机关监督的特点:独立性、强制性、法定性、严格性。 33.我国政府在职能定位中的价值取向:强化服务、收缩触角、顺势而为、办事公开、外部估。 34.我国政府职能定位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5.中国政府权力调整的方向:①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 ②维护中央权威 ③建立稳定的分权机制 ④实行法律分权化 36.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以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为核心的公共行政改革。 37.中央政府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我国政府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央政府的表现形式是政务院和国务院。 38.中央政府的性质与地位: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39.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五个重点:深化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40.1982年以后国务院的领导体制:中央人民政府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41.总理负责制的具体内容包括“三权一责”:全面领导权,最后决定权,人事提名权,全面负责权。 42.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全面的监督,也最具有权威性。 43.目前的行政区域主要有三种类型:一般行政地方、城市地方和民族自治地方。 44.我国的城市按照等级划分为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三级。 45.我国有北京、天津、重庆、上海四个直辖市。 46.按照城市规模,我国的城市可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47.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司法主权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司法平等原则、司法求是原则、司法公正原则。 48.人民法院的审判组织: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合议庭是人民法院最基本的审判组织。 49.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建设三种形式: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1.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来概括。 5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是动力。 53.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高效行政、依法行政、民主行政、服务行政、廉洁行政、协调行政。 54.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途径:①行政理论创新 ②行政观念创新 ③行政职能创新 ④行政体制创新。 55.我国建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础上的监督制度,采取国家专门监督机构和人民群众社 会监督相结合的形式,便于人们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进行监督。 56.全球化经济中我国政府职能模式选择:①我国的全能型政府职能模式 ②过渡时期采用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 ③最终选择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
名词解释 1、 宪法是一种组织法,它组织国家及其政府,界定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规定公民的基本为权利与义务,它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凌驾于其他任何法律之上的国家基本法。 2、 分权制衡:包括分权和制衡两方面意义。分权是指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并由三个国家机关独立行使;制衡则是指这三个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关系。分权制衡原则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体中集中表现为“三权分立”。 3、 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组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一中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制度,只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与分权制衡相对应,民主集中制(议行合一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5、 党组:是党的各级委员会在非党组织中的派出机关。 6、 政治领导:政治领导就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即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被贯彻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从而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目标的实现。 7、 多党合作制:共产党居于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其他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合作,参与执政,但这种合作是以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8、 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是解决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一种在政治与行政管理体制,是进行国家管理的一种结构形式。在特定的国家内,某一地区的公民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地方自治条例,选举产生地方自治机关管理地方事务。 9、 行政监察:是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的监督、纠举、惩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专门活动。 10.司法机关监督:指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11.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便于进行管理,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将国家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并相应建立各级行政机关,分层管理的区域结构。 12.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为实现更加开放的政策而划出的一定范围的经济区域。 13.司法制度:指的是国家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适用法律办理诉讼案件和非法诉讼案件的制度,是司法机关和其他司法性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活动原则和工作制度等的总称。 14.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在我国主要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 15.政治体制:是指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即为实现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而建立或构筑、安排的各种具体政治形式、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称。 16.一般行政监督:指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的监督。
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① 宪法是国家的组织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②宪法是国家立法活动的法律基础,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制宪和修宪均需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满足特定的要求。 2、 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形式的特点 ①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③各级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 3、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依据 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障;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4、 多党合作制的形式 ① 各种民主政治协商会议,有民主商会、谈心会、座谈会。中共主动出面组织,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应邀参加,等待通报情况,然后积极发言,也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的政策性建议,也可约请中共中央负责人交谈。②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参政议政。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加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直接投身于人大,通过人大积极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行使人民代表的权利。③担任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国家行政管理的其他层次发挥作用。 5、 政治协商的意义和特点 意义:中共同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各国家爱国人士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家和地方的重要事务,以及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合作共事关系和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讨论,以求取得共识,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推动执政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 特点:①它不仅仅是共产党与八大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还有各社团、无党派人士、各方面爱国人士的参加;②在协商过程中,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是以政党身份而不是以各自政党的成员身份参加的;③协商是民主的、平等的,以诚相待;④从整体程序来讲,政治协商一般应当在决策之前进行,以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6、 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①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一定地区聚集的少数民族为基础;②民族区域自治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实行的自治形式;③民族区域自治是一种自治制度;④民族区域自治是一种法律制度,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行驶自治权时必须在既定的法律架构下进行,要坚决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 7、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四个要素”和“两个原则” “四个要素”是:①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②以当地民族关系为前提条件;③以当地经济发展为条件;④斟酌历史情况。 “两个原则”是:①在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内的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可以建立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