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授课人:杨桂婷教学目标1、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分析林冲的思想性格特征;2、探究林冲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分析林冲的思想性格特征教学难点:探究林冲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与小说主题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1课时处理练习教学过程:一、导入电视剧《水浒传》中《好汉歌》中有一句“该出手时就出手”,被评为98年的流行语。
从一定层面上揭示出《水浒传》的主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二、作品及作者介绍: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庵,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
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
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
对于施我们现以有的资料很少。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 2 9 6 ─1 3 7 0 ),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
代表作《水浒》。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三国》《西游》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水浒》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
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
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
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
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三、前情介绍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
受人尊敬,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家庭。
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
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闯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
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
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
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
……四、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复述要点林冲在沧州巧遇李小二,与小二交往甚密。
陆谦等人酒店密谋,谋害林冲,小二疑虑偷听告疑,林冲买刀寻敌,寻敌不得,心下慢了管营调林冲去守草料场,林冲生疑;林冲接管草料场,雪中沽酒;草厅被雪压倒,破庙借宿,巧听真情,奋起杀敌五、进入新课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哪个情节让你感到最痛快淋漓?为什么?明确:山神庙前,林冲手刃仇人。
出示课题:“不出手”与“出手”——从林冲性格发展变化历程探究小说主题1、看看文章前面有没有“该出手”的地方,“出手”了没有,为什么?林冲的性格是怎样的?明确:店小二通风报信,知道陆谦等人要害自己,想出手,没出成,后来也不想出手了。
从中可以看出林冲有反抗精神,同时又有委屈求全之心,并且后者占了主要。
提示:“大惊”“大怒”“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街上训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2、那么,林冲有没有过“该出手时不出手”的情况呢?补充:东岳庙和野猪林的情节(课件展示)学生简单讨论归纳: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从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
3、回到文本,点评文章中描写林冲从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过程中具体刻画性格的语言动作,更深入更完整地体会林冲的性格。
明确:文章开头倒叙了林冲与李小二的一段事情,体现了林冲的侠义心肠;与李小二的对话中,林冲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才使自己吃了官司,发配沧州,但他还是称高俅为“高太尉”,说自己“恶了高太尉”,体现了林冲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当通过李小二通信后,得知迫害到了眼前,激起了复仇的怒火,符合了李小二所说的“性急”状态,买刀寻仇人;寻找几日不见仇人,放松警惕,恢复了委曲求全的常态;接管草料场时的小心谨慎和随遇而安,想在此安稳过冬;草料场起火,山神庙内听得谈话,才最终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高俅是要置人于死地,奋起反抗。
4、那么林冲从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关键是什么?明确:“官逼”是主题。
文章在展现林冲性格发展变化过程这条明线的同时,始终伴随着陆谦等人迫害林冲这条暗线,而且也是推动林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林冲这个人物刻画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是最不应该落草为寇的,然而这样的人最终也有家难回,有国难投。
这样作者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用金圣叹的话来说,就是“乱自上作”。
5、在山神庙一节中林冲为什么先杀差拨、富安,后杀陆谦?是否与小说的主旨有关系?参考:突出了“义”,林冲与陆谦是好朋友,林冲与李小二之间的故事。
陆谦等他们无“义”。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突出的是“忠义”二字。
6、金圣叹说林冲“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
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作何理解?提示:东岳庙、野猪林直至发配,林冲始终在忍,而当山神庙一节,忍无可忍时,恢复了血性;到后来,投奔梁山,又忍受王伦,直至晁盖人等投奔梁山,王伦继续嫉贤妒能,林冲忍无可忍,火并王伦。
7、由林冲的“不出手”到“出手”,你看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或者说:林冲由“不出手”到“出手”的性格转变是偶然的吗?)自由讨论,学生归纳。
明确:①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
像林冲这样的人尚无法维持安定的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②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
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
《水浒》的主题就是“官逼民反”,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就很能体现这个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小结:文章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细节描写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这正是古典小说最鲜明的一点。
作业:学案当堂反馈检测板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善良义+忍委曲求全反随遇而安补充资料:1、太尉高俅义子“花花太岁”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林冲大怒,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
”鲁智深要帮忙厮打时,林冲劝阻道:“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
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
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2、林冲被发配沧州,行前恐误了妻子青春想休妻。
高俅密令陆虞候买通董超、薛霸,相机害死林冲。
两人在路上用滚水烫烂林冲双脚,在野猪林绑住林冲,说:“有那陆虞候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林冲“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
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跟踪多时的鲁智深相救,欲杀死官差时,林冲又道:“不可下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通过东岳庙和野猪林片断中林冲的语言,可以看出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安分顺从,安于现状,逆来顺受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人物对话描写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一同分析归纳了林教头的人物形象,这是我们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入手,对于小说来,环境描写也对于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一道分析一下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二、进入新课1、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组要内容。
本篇课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如何理解?参考:①省略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林教头(在)风雪(之夜)(投宿)山神庙”的省略。
②名词说。
名词说认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马致远的名句在语言表达和意境创造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标题,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林教头”,故事发生的环境是“风雪”之夜,人物活动的处所是“山神庙”。
三个名词连用,构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诗的意境。
③动词说。
古典章回小说回目多用对仗,但在此回目上“风雪”似乎与“火烧”并不相对,“火烧”是一个动词,那么“风雪”也应是动词。
“雪”本有动词的义项,作“洗刷”讲。
这样,“风”就被看作是“雪”的修饰语,理解为“愤怒地雪耻”。
深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题意应是:林教头愤怒地报仇雪耻、疾风般地洗刷下被亵渎的山神庙。
④喻意说。
其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题意理解的关键是“风雪”一词。
对“风雪”一词的妙用,并非是施耐庵的独创,早在元代杂剧创作中就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诸如王实甫的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杨显之的杂剧《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无名氏的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等等。
仔细研读这些杂剧的内容,便不难发现其共同特点:都是叙述了主人公由面临逆境、险境、乃至绝境而变泰发迹的坎坷经历,都是抒写的主人公经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而这场“劫难”便成为了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不例外,故事叙述了林冲遭受的一场劫难,并从此走上了反抗道路。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其遭遇从表面上看,与自然中的“风雪”密切相关,而其厄运实质上并非“风雪”所致,而是“人事”造成的。
具体地说,是人物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决定的,是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境遇造成的。
2、明确题目中“风雪”的含义后,找出文中有关“风雪”的段落。
明确:直接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到那晚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间接描写:“那两间草厅已经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3、施耐庵用了如此多的笔墨描绘风雪,有何作用?提示:在此处要训练学生规范答题,不能任学生答诸如“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