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分析及论述(同名20013)

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分析及论述(同名20013)

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分析及论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迅速普及,网络国际性、交互性的进一步加强,现有
的著作权制度和著作权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侵权人利用计算机技
术规避法律实施侵权行为,权利人维护网络著作权日益艰难。事实证明,这一问
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对于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公民个人的安宁生活
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及著作权的相关知识,对有关网络作品
著作权侵权问题做简要分析和论述。

一、网络著作权的概念与内容
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
著作权权利。《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著作权的各项权利内容,适用于数字化作品。

1、发表权。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项规定:“发表权,即决定是否
公之于众的权利”。 我国著作权法将发表权作为一项精神权利兼经济权利作了
明确规定。

2、署名权。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2项规定:“署名权,即表明作者
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3、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3、4项规定:“修
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
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网络作品的作者同样享有这两项权利。

4、信息网络传播权,就是使公众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获得作品的权利。新《著
作权法》还明确规定了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
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5、使用和获得报酬权,是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者的两项经济权利。
6、数字化作品的标示权,是指著作权人有禁止他人删除或者更换由著作权
人合法施加于其作品上的有关作品、作者、“著作权保留”等事项的标示的权利。
它可以有效的弥补网络作品著作权人身权利的脆弱保护,促进计算机网络传输的
健康发展。
7、反解密权,“加密”历来是数字化作品著作权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技术手
段。为了防止数字化作品解密的人通过解密获得他人的作品,提供给复制者非法
盈利。未经许可的解密人以及提供或从事解密的服务者,均为著作权侵权人。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构成要件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又称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构
成侵权行为,并依法应承担侵权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存在客观的损害事实
网络侵权侵害了著作权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给著作权人造成了财产上、人
身上、精神上的损失。网络侵权行为一般表现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
即上载于网页上;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规定付酬的;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未经
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并将其作品大量转载的:未经表演者、录音
录像者许可,对其表演、录音录像复制转载的(即侵犯了网络著作权中的“邻接
权”)。

(二)行为存在违法性
所谓行为的违法性,是指对法律禁止性或命令性规定的违反。
(三)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里的因果关系,指的是行为人的行为及其物件与损害事实之间所存在前因
后果必然联系。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必
备条件之一。在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属于侵权行为时,除了认定客观违法行为
的存在事实,还应结合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行为人最终是否承担责任,须综
合其他因素考虑。

(四)行为人的过错
过错是指行为人通过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观状态,是行为人
的主观意志和违法行为的统一。
律根据的非法利益,是对权利人合法财产的侵占,应当向权利人予以返还。
2、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停止侵害适用条件是侵权行为正在进行或仍在延续进行之中。排除妨害适用
条件是:妨害行为必须是不正当的,须因妨碍而导致已经存在或确定存在着某种
危险。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主要适用于侵害权利人人身权情况。但是,值得探
讨的是,由于互联网自身的一些特性,使得传统的赔礼道歉的方式在网络的世界
里极容易被钻空子。在网站主页上发表“道歉声明”而不限制发表周期,就极可
能发生该声明仅仅在一天内一闪而过,然后就不再被网民注意,从而起不到消除
影响作用的结果。

3、赔偿损失
关于网络作品使用支付报酬和侵权赔偿的数额标准,现行法律尚无明确的规
定。为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和保证执法统一,需要在今后的立法中作出明确规定。
在目前的案件处理过程中,为防止滥用诉权获得高的赔偿额,人民法院在确定网
络作品使用报酬和侵权赔偿数额时,还应当坚持实际损失赔偿原则,在计算支付
报酬数额时,也可以比照国家著作权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传统作品的使用报酬支
付标准执行,当然也不排除其他计算方法。

由于上述民事责任形式的目的在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制裁民事违
法行为人,因而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从原则上讲上述民事责任形式既可以单
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一种民事责任形式不足以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时,可
以采取几种民事责任形式同时适用。

(二)完善立法,规范网络著作权的相关问题
1、完善著作权法。明确规定将作品直接网络数字化后,作品的著作权仍由原
作品的著作权人享有,如网络作品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目前都很难被保护,趋于名存实亡的境地,将来有赖于科技的发展和制定出新的
许可制度和稿酬计算标准。

2、加快网络著作权立法。网络著作权对网络侵权的范围十分广泛,有著作
权、商标权、专利权、域名权等。在立法中应当充分考虑网络著作权原创、业务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提供 资料来源网络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提供 资料来源网络
标识的统一管理和依法进行保护。
3、构建集体管理模式。将版权人与传播者各自均建立自己的集体管理组织,
建立集体组织间的许可发放,报酬寄放制度。(广西荔浦县人民法院 李晏徵)

新闻来源:中国法院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