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马润潮(美国艾肯大学地理与规划系,俄亥俄州艾肯市)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除了受到世界性生产制度及新科技发展之影响外,其学术思潮也从早期的叙述性及二战后的科学的预测性,经历了制度转向及文化转向,进入了8O年代以后的新经济地理学时期。

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开展,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的,在发展中国家不是全然适用。

我们不应将中国大陆及台湾仅仅视为测试西方理论的试验场。

应以实况为基础,开发适合国情的理论,建立我们特有的学术身份,并用它来批判主流理论之不足,与主流对话,变成主流的一部分。

这应是我们学术国际化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西方地理学;制度转向;文化转向;主流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中图分类号:K902 文章编号:1000-0585(2004)05—0573—091 前言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数次大变革,大幅度地影响了其理论取向、学术观点、研究命题及分析方法。

在人文地理学的范畴内,近2O年来经济地理更拓展出了较多的理论,成为人文地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它对提升地理学在社会科学界之学术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9O年代以后,所谓的“新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界的出现,更加强了经济地理之学术地位。

以理论研究为基讽詹g经济地理学,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工业地理两个领域,已成为当前西方人文地理自牲流,吸引了较多的精英分子,并主导了人文地理理论发展之方向。

反观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近年来的发展,似乎尚未能与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建立起令人瞩目之互动关系。

导致此现象之原因,在台湾方面主要是从事经济地理学者人数较少,在国外以英语发表论文的数量不多之故。

在大陆方面,经济地理学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的[1q],与西方学术界缺少交流,更谈不上学术观点之交叉。

就国际视野而言,海峡两岸之经济在近年来皆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大陆的经济在国际上已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

加之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理应在每一门学科上,皆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一个大国,是不能在国际学术界中缺席的,包括经济地理学。

从实际的工作考核层面而言,现在海峡两岸学术界皆强调学者须在有较高水平之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因此,我们应该对国际学术之历史及当代的动向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以免走错方向、绕弯路、或去炒别人已抛弃的观念冷饭。

每一个学术领域都是一个多维的空间,由不同的知识论哲学取向、主要的现行理论在该领域中所占的地位、科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该领域的时空特性所构成。

学者应知道个人在自己领域的多维空间内,已站在或应该占在什么位置。

‘基于上述视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之历史演变及其近年来的新动向提供一个较为广泛的介绍及论述,并借此机会倡导和鼓励海峡两岸的同行们走“学术国际化”的道路。

我们要扩大视野,用主流理论来丰富我们的研究工作,以期早日迈向国际学术前沿,并能更上一层楼。

本文第二部分先扼要介绍主流经济地理学流派的演变,以便了解当前主流经济学之来龙去脉。

第三部分简短地评述经济学的“地理转向”及“新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并对后一名词之适当性提出一点看法。

第四部分讨论新区域地理学及其“制度转向”及“文化转向”之内涵。

第五部分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与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应有的关系,并提出未来工作应该努力的目标。

2 西方经济地理学流派的演变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的经济地理学,是区域地理与部门地理并重的,每一个研究生都须要有一个自己的专业地区及专题领域。

可以说,区域地理在这段期间是受到重视的。

从现有文献来看(特别是教科书),50年代以前区域地理学的发展,主要是局限于地表事物的描述。

有关一个区域的地理专书,皆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章叙述起,如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等各占一章,然后是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及分区部分各有若干章。

每章纪录了当地的有关现象,观念贫乏,更谈不上理论。

这种作法被后人批判为“仅为描述”(mere description),被认为是低层次的工作。

虽然与区域地理有密切关系的“地域分异”之观念,早就被哈特向所提出[4],然而它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似乎不强。

地区经济发展成为研究领域及地区经济不均衡发展之观念,在60年代才出现。

总的来说,60年代以前,经济地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是较弱的,这与日后二者关系日趋密切的情况相比,颇为不同。

相形之下,60年代前部门经济地理发展则颇有所成,除了聚落地理与城市地理外,商业、旅游、农业、矿产、交通及产业地理皆颇有建树 ]。

2.1 50至70年代地理学流派的演变众所周知,西方地理学在50年代末期出现了所谓的计量革命,其高峰一直延续了1O年。

这是20世纪地理学的头等大事。

应指出的是,其最主要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将计量方法带进了地理学,而在于它是一场大型、猛烈及影响深远的思想革命。

它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及通过模型来分析人类空间活动的现况与预测其未来。

一群年轻的计量学者严厉地批判了传统区域地理学是缺乏理论的,指出它仅从事地表细节的描述与流水账式的纪录,只偏重地域及事物的独特性而不注意其共性。

他们认为仅描述事物的独特性,是无法累积形成具有预测能力的知识的,因为知识是必须建立在众多的相关事物上的。

他们的目的,是要能够掌握规律,以便预测未来。

这些学者们所追求的,乃是科学性的地理学;或者说,他们要地理学变成一种科学。

而计量革命的主导者,正是经济地理学家。

在这段时间内,空间及空间分析成为地理学的中心。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就,因为它强化了地理学的学术核心,也将地理学的学术身份明确化。

这一成就是须要肯定的。

然而经济地理学在科学主义的迷惑下,将其工作目标定位在客观地寻求及预测人类空间经济活动的秩序、规律及共性上,意欲开发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理论(meta—theory)。

它设了人类的空间活动是有序的,地理学者的任务就是寻找空间秩序及规律。

凡是无序的、不可验证的及模糊的空间事物,皆被认为不是知识,或者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不予理会。

在探讨人的空间经济行为时,假设了“经济人”和完全竞争。

操作上,这些逻辑实证主义者喜用计量的、抽象的和正式的数学及图形模型来代表现况及预测未来(预测被认为是科学的主要目的)。

他们将复杂的和自认为已客观化的实况予以简化(有人称之为“简化主义”),以便实况及其内部元素间之关系,能清楚地在模型中表示出来。

科学的地理学还要求模型内部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都必须合乎逻辑。

甚至有人将空间现象视之为几何学现象,将人类活动及其空间形态,简化为点、线、面,然后予以分析、量化。

然而计量革命并没有达到其所定的目标,所出的成果是很有限的。

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很难以科学方法来确切地量化出来。

较受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心地理论、投入产出模型、重力模型及地租理论。

由于模型建造者将复杂的情况予以过度地简化或者做了太多的不合实际的假设,所得成果的实用性较差。

从7O年代初开始,他们即受到圈外及圈内同行的猛烈批判。

人本主义的地理学家认为理性的“经济人”之假设,将经济活动过分简化了。

他们认为人是复杂及有感觉、有文化的动物,其行为是不能以数学模型来模拟或分析的。

他们也质疑在探讨人及社会问题时,真正的客观性的分析是否存在。

而激进的结构主义地理学者则指出,模型建造者的工作只顾及空间经济活动的平衡及优化,忽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及不正义(injustice)。

因此,计量学派不久即因成果不佳及受到强烈的批判而失去其光环。

它在地理学界曾一度拥有过的、排它性的霸权地位也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百家争鸣。

科学主义的人文地理学被多数学者所遗弃,但也为经济地理学解开了先前的理论桎梏,使学者们不必再徒劳无功地去寻求大而无当的大理论,让他们可以更务实地将人们的经济活动给予新的剖析。

下列诸学派之先后出现,对近2O年来的经济地理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们扩大了经济地理学家的视野,也让大家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能以容忍及尊重。

这标志着西方地理学进入了多元化时期-7]。

2.2 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对西方经济地理学历史演变著作甚丰的Trevor J.Barnes认为,计量革命以后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总的变化,是从狭隘的科学性的“知识论型的理论化”,转变为颇为广泛及自由的诠释性的理论化。

前者的性质已略为述及,而后者则是以较为开放及较主观的态度来对事物作出解释。

它可以包括个人的反思,也鼓励与别人对话,并承认观察者的知识必然是片面不完全的,原因是知识乃主观创建出来的,受个人的社会处境之限制。

诠释性的理论化的目的,并非像科学主义一样,要建造出一个固定而合逻辑的理论来反映现在及预测未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

从7O年代开始,曾出现了下列各个学派,它们对现时的经济地理学,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1)人本主义地理。

它强调了个人是人类空间行为的主角,其行为及决策是受他的经历及价值观所影响的,并认为每个人对世事的感受、观点与反映都是不同的。

它特别强调人类空间活动的本地性及“地点”(place)的重要性,认为“地点”是蕴含有丰富的意义之地方;并强调每个地点或地区都是当地历史及文化沉淀的产物,皆有其独特性。

这将地理现象内的独特性,重新推上学术舞台。

这与8O年代在英国出现的“地方研究”及现时在主流经济地理学中所流行的新区域经济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时间与空间的背景对事物的产生及其性质的影响之重要性-9]。

这种重新思考及强调区域及地方特性之重要的学术态度,与计量革命时期将之彻底批判的情景大异其趣。

其转弯之大令人惊叹。

(2)行为地理学。

就研究方法而言,行为地理学仍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侧重计量,且受心理学影响较大。

就其所探讨的主题而言,它侧重人们对空间及环境的认知、感知及学习,并分析人们的空间行为及其决策过程。

行为地理学接受这样的事实,即历史、地理、文化及个人因素对这些决策过程是有深刻影响的。

虽然行为地理学家人数不多,但他们对人口迁移、住房搬迁及环境认知等空间行为,有不小的贡献L1 。

(3)女性地理。

此学派批判了主流地理的观点,认为它是男性观点,忽略了女性。

其研究方向,侧重于资本主义的性别不平等、女性的异质性,及性别与身份认同的关系[1 ]。

它除了在妇女就业及出行方面有所着墨外,与经济地理的关系似乎不是十分密切。

(4)结构主义及政治经济学学派。

此流派在七八十年代是十分有影响力的。

它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现象。

侧重阶级关系、资本及生产的结构对社会形成及运行所产生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地理在90年代后渐失其影响力,原因之一是它过分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规范力量(可将之视为一种“必然主义”,即任何现象都可以简化为几个最基本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就决定了该现象的性质),而忽略了人的创造力和个人及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可发出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