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在与同学们预习之后的交流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感动。就让我们带着感动在此诵读课文。然后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出动了我们的心弦,感动了我们。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有哪些,你能不能围绕这些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整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归纳。大家都为作者母子间的深情所打动。
1.从母亲的角度看:感动源于母亲对作者的无私的爱。
在母亲去世之后,儿子逐渐体会到了母爱的可贵,从不理解变为理解。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作者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作者深陷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中。
b.儿子对母亲的羞赧和追悔之情
问题设计:作者为什么这么在意合欢树?怎么理解儿子对合欢树既想去看又怕去看的心理?
2.注重诵读,诵读全文以及其中感人至深的句子,在诵读中品味情感。
3.围绕关键问题,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情感与价值观:
1.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亲情,收获感动。
2.理解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愧疚,引发联系自身的反思。
3.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诵读文章相关文段,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抒发的深沉情感。
2.在收获感动的同时,理解作者深深的愧疚,引发自身的反思。
教学难点
1.品读合欢树形象的丰富内涵。
2.学习文章借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表现情感主题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诵读品味、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安排
学生阅读全文与《我与地坛》前两节,了解作者史铁生的大致人生经历与其对母亲的深切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满文军歌曲《懂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满文军这首歌抒发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怀念和热爱,那种发自心底的共鸣震撼每一位听者的心灵,是一首深刻歌颂母爱的歌曲。然而,懂得亲情,懂的母爱是有一个过程的,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史铁生是怎样理解母爱的。
二.谈谈作者
关于史铁生。大家经过了预习,就请你讲讲你所了解的史铁生吧。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末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借高高挺立犹如伞盖的枇杷树来寄托对亡妻的怀念。而在本篇文章里同样有这么一棵树,也包含着作者深切的情感。
幻灯片展示合欢树图片。
问题设计:在刚刚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合欢树”这一形象的重要性,带同时我们也看到全文与合欢树直接相关的文字并没有占用太多篇幅,何以文章会以“合欢树”为题呢?在这一大问题引导下,可以在学生思路不畅时用一些细节性的小问题加以引导(具体问题见下文)。
问题设计: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儿子的瘫痪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改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
a.从第一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美丽聪明而幸福的女性,和儿子间关于作文竞赛的对话让我看到她的童心未泯和活泼开朗。
b.精读2、3两段,我们不难看到,正是这样一位美丽聪明而有信服的女性却因为儿子的瘫痪而经受了异常沉重的打击。有时磨难更能见真情。母亲先是用尽她几乎所有的心血来给儿子治病,以致“白发丛生”;后来又在所有药物治疗都宣告无效致“终于绝望”后转而将希望转移到鼓励帮助儿子写作上。从母亲一次次找来的稀奇古怪的药上,从母亲“再试一次”的话语中,从母亲丛生的白发上,从母亲一次次顶雨冒雪推儿子看电影的身影上,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这位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我们为她而感动。
四.理性理解,赏析手法
以小见大是散文的一种重要手法。散文文体形散神聚,写人记事散文如何在看似散乱的生活小事中的继续中彰显其深层次结构,体现其内在精神呢?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便成了很多作家的选择。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回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体会这种写法。
1.以小见大之一——体会合欢树的深切内涵。
合欢树为母亲所手植,母亲对合欢树抱以生的希望,就像对儿子抱以健康的希望一样。儿子从另据那里听到合欢树的消息,不禁“心里一阵抖”。儿子对合欢树的在意实际上是因为对母亲的在意。
儿子内心是想要去看一看合欢树的,但一直推以各种理由没有去看以致心中“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这体现了儿子类似于“近乡情更怯”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羞赧之情。作者悔于年轻时对母爱的不理解不珍惜,等到自己彻悟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想去看看合欢树是因为想重温和母亲生活的回忆,怕去看是因为怕又勾起自己的失望和伤心。其间犹豫矛盾,更显作者对母亲思念之深和懊悔之重。
2.从儿子的角度看:感动源于儿子对母亲和母爱的逐渐理解,以及在母亲去世之后儿子对母亲的羞赧和追悔,以及自己深切的思念。
a儿子对母爱的逐渐理解
问题设计:儿子一开始就理解了母亲和母爱吗?
儿子对母爱由不懂到懂是有一个过程的。
十岁时,儿子和母亲争执;二十岁时,儿子对母亲帮自己治病的努力报以“别浪费时间了,根本没用”的话语;母亲对儿子烫伤十分担忧,儿子却“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合欢树》教案
池州市第八中学姚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史铁生。
2.疏通文意,学会通过对事件的把握体会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深沉情感。
3.赏析合欢树形象,提高品读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丰富内涵的能力。
4.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借助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表现情感主题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熟悉文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给史铁生的授奖辞这样写道:“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
三.感性把握,体会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