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型毕业论文

案例型毕业论文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浅析突发群体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以2011年浙江湖州织里镇群众聚集事件为例作者学籍批次学习中心层次专业指导教师内容摘要近年来,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随着新旧体制的更替,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成份日趋复杂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继涌现,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危机事件愈来愈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探讨新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特点,研究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政府危机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浙江湖州织里镇群众聚集事件这一突发公共事件对有关地方的影响出发,指出湖州地方政府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出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问题,提出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对策。

关键词:突发群体事件政府危机管理目录一、案例正文 (1)二、案例分析 (1)(一)湖州当地政府事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瞻前顾后, 初期处理措施不力 (2)2、地方政府不作为,坐等指示,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2)3、互联网危机管理能力不足,网络舆情分析环节薄弱,响应效率低下 (2)4、危机管理的机制过于僵硬,应急预案缺少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 (2)5、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信息体制不完善 (2)(二)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公共危机的防范不够重视 (3)2、危机管理中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3)3、在危机管理中缺乏恢复机制,善后机制有待完善 (3)4、对如何处理突发事件认识不够 (3)(三)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 (3)1、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群众工作。

(3)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4)3、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4)4、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做到发现事态迅速制止 (4)5、完善人才储备机制 (4)6、完善干部问责纠错机制 (5)7、建立突发事件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评估机制 (5)8、加强调研,做好群众性事件前期预防和善后工作。

(5)参考文献: (6)浅析突发群体事件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以2011年浙江湖州织里镇群众聚集事件为例一、案例正文湖州织里镇是全国知名的童装基地,这里家家户户连着童装、做着与童装相关相悉的产业,该镇不仅是湖州市的产业大镇、经济强镇和市场重镇,更是湖州中心城市的工贸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0111年10月下旬,该镇一外地童装业主因对个别税收代征人员工作方法简单不满,引起少数童装业主滋事,引发童装业主群体上访事件。

2011年10月26日上午,织里镇在推行童装加工企业税收社会化征管过程中,代征人员在上门征收时,因工作方法简单引起一外地业主不满,双方发生纠纷,互有推搡但均无受伤。

随后,该业主纠集百余人聚集镇政府上访,要求解决上午纠纷问题,引发群众围观。

后经镇政府工作后,群众陆续离开。

当晚18时许,又有五六百人集聚于富民路一带,围观群众最多时达数千人。

其间有一辆奥迪车因担心被砸,车主急速驶离,沿途撞倒9人,后送医院住院救治。

之后,少数人员以投掷石块,打砸路灯、广告牌、汽车等方式继续闹事。

公安机关出动力量抓获少数违法犯罪嫌疑人后,事态逐步得到控制。

27日中午,又有部分人员在镇政府前集聚,其中少数不法分子分散窜入镇区,拦截车辆、打碎车窗玻璃,公安机关迅速采取抓捕措施。

13时许,一辆在执行巡查任务的警车被滋事者点燃,执勤人员在撤离过程中,1名民警、3名协警受轻微伤。

滋事者当场被抓获,事态回复平静。

事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夏宝龙,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强等作出批示要求妥善处置。

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赶赴现场指导处置工作。

区镇两级政府工作人员连夜上门入户对童装业主和群众做工作。

对于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医院等方面正在全力治疗。

当地公安机关加强防范,积极防止不法行为发生。

目前,织里镇政府已暂停对童装加工户的税收征收,该事件中所涉的税收代征人员已被解聘。

此次事件虽已逐渐平息,但是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值得反思。

二、案例分析(一)湖州当地政府事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何原本一个看似简单的税收纠纷,却逐渐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外界宣称的“抗税群体事件”。

仔细分析事情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因当地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意识不足,在处理此次事件过程中,尤其是在事件发生初期,存在一定的问题及失误,最终导致事态不断扩大。

1、瞻前顾后, 初期处理措施不力地方政府虽然也试图积极介入到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去, 却由于本身的偏差或考虑不周, 特别是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 导致其各项举措非但无法平息群众情绪, 反而因为不能满足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及时性要求, 贻误战机, 激化矛盾。

在此次事件的一开始,吴兴区政府的一份声明指责业主“恶意滋事”称:织里镇在童装税收社会化征管过程中,一户安庆籍童装小业主多次拒交税款,在征管人员上门征收时,该业主纠集多名同籍业主围攻工作人员恶意滋事。

官方的这份声明很明显的偏袒一方不仅无助于事态的平息,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反作用。

2、地方政府不作为,坐等指示,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地方政府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 不是立即投入到积极处理过程中去, 着手弥补和挽救由该事件造成的损失, 而是一味请示上级意见,希望借助于上级的力量来化解由该事件引起的一系列危机, 事件影响面扩大后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夏宝龙,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强等作出批示要求妥善处置。

市委、市政府才迅速成立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赶赴现场指导处置工作。

3、互联网危机管理能力不足,网络舆情分析环节薄弱,响应效率低下这次事件暴露了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网络舆情管理环节薄弱,互联网传播使事件的负面影响加大并吸引更多参与者,各利益群体的不满情绪有蔓延和结合的趋势,已引起不同阶层和政治群体参与,事件性质已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可能。

后期,湖州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信息的举措是舆情应对的一大亮点,尽管网络上还存在一些网民的质疑声音,但已经构不成大的舆论风浪。

媒体的目光也更多地转向对事件的深入反思。

4、危机管理的机制过于僵硬,应急预案缺少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目前应对突发事件危机的方法,主要是发生后的补救,且预案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的研究和评估不足,我认为目前的政府危机管理尚处于低水平阶段,现行的应急预案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确立的应急体制应有的组织、协调和防范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真正的应急工作还是依靠目前高度统一的党政领导体制来完成。

5、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信息体制不完善目前的信息管理体制基本是复制于行政管理体制,逐级管理、对上负责、随意性强、共享性低。

这种体制与应急管理的要求不合,是发生信息瞒报、缓报、漏报现象的体制性原因,且不能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情况,不利于群众对解决危机事件工作的配合。

(二)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公共危机的防范不够重视由于我国现阶段整体发展稳定的大环境,地方政府的危机意识淡薄,只顾本地的经济发展,对危机爆发的预控不够关心,缺乏警惕。

因而在机构设置、应急的管控处理方面存在较大缺陷,工作重心在“堵”和“治”上,而不在“防”上。

毕竟“亡羊补牢”式的防范总没有未雨绸缪的应对来得从容。

另外,有些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常出现不作为现象。

2、危机管理中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部门设置分散,一次突发险情往往涉及多个机构部门,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倘若各部门步调不能协调统一,势必对整个险情的驾驭极为不利。

另外,险控管理缺乏规范,专业人才供给脱节,在相关人才的培养方面严重滞后,尤其在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准上脱离实际形势的发展要求。

3、在危机管理中缺乏恢复机制,善后机制有待完善在危机事后的处理阶段,政府一方面需要妥善处理有关政治影响、经济损失等恢复性问题;另一方面还需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修正组织的日常决策和应急处理系统,因此需要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

而现阶段,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处于“缺位”状态,危机的善后处理多依靠单方面国家财政,缺乏多渠道多方式的恢复动员机制。

而且,危机决策处理的事后校正机制也不够健全,不太妥当。

4、对如何处理突发事件认识不够在传统社会模式条件下,我国建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调研方法,和信访等措施来处理突发事件的社会区域危机的管理模式。

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通讯手段的不断普及,信息传播空前迅速,人们观念的变化,我国传统的解决社会危机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价值体系多元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各种危及人民生命和国家社会稳定和危机处理的要求,对传统的突发事件的思维模式、处理模式和方式方法都提出严峻挑战。

(三)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1、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群众工作。

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规模大,对社会和稳定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预防和处置群众性事件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

因此,政法机关要在主动了解民意,掌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分析社会动态和潜在的矛盾,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

根据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力争把群众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造成危害。

在做群众工作中,树立群众观念,讲究工作方法,防止随意抓人,切忌公安干警言行不当,而激化矛盾。

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为做到处变不惊,就要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措施,设立常设机构,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而不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才临时成立指挥中心。

处理突发事件时,以指挥中心为主,以事件发生所在地管理部门为辅,其他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同时还要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重视和发动民间团体组织参与处理突发事件。

并且在危机处理中形成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处理渠道,使突发事件处理机制走上法制化轨道。

3、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布,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社会力量,形成“同舟共济”的团结局面,避免大规模的社会恐慌。

同时公开和公享信息,也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合作,尽快解决问题。

同时,还需完善信息的上报制度,严格限定险情发生地的当地政府在接到险情后向上一级政府通报的具体时限,不得影响险情的管控。

4、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做到发现事态迅速制止群众性事件有突发性和潜伏性两种。

潜伏性的事件占大多数,不论是突发性还是潜伏性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

公安机关必须建立快捷灵敏的预警机制,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