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语言朴实、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
3、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语言朴实、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
2、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在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雨是多情的,温柔的。
那么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雨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作者对雨又有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昆明的雨的特征,以及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
感。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仅仅是写了昆明的雨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
还写了哪些景、物、事?本文的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事?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6——10段,选出你印象最深的景、物、事的句子并作简要的赏析。
(先单独圈点勾画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意见)
2、仙人掌让汪曾祺感到惊奇,菌子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美味,果子与缅桂花让他感受到人美,心灵更美。
所以离开昆明后,作者说我想念昆明的雨,而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十一段都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样是不是重复了?能不能删去一处?
3、出示作者、作品评价:
汪曾祺,(1920—1997)江苏省高邮人,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八十年代之后,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汪曾祺的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4、但有却说汪曾祺先生不会写作:
《昆明的雨》读来的确很有味道,但这般的有味道却仅仅通过菌子、杨梅、缅桂花……这些微小的载体来表现是不是不太合适?如果选择那些大一些,更有
名的是不是更好?
5、出示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①、小叙事:从很小的视角锲入,写的都是凡人小事,如油盐酱醋茶。
②、平淡质朴: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③、语言口语色彩浓厚但又不失典雅之美。
6、“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
——汪曾祺
四、课堂小结: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虫鱼、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五、推荐书目:
《人间草木》、《故乡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