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无情亦有情

法律无情亦有情

法律无情亦有情据1月22日《广州日报》报道,正在制定的《民
事证据法》专家建议稿出现“拒绝作证权”,规定具有血缘关系及特定职业的人员可以拒绝作证。

如妻子可以拒绝作出不利丈夫的证词,父亲可以拒绝作出不利儿子的证词;编辑对作者的个人情况及活动内情,有权拒绝作证;医师、药剂师、律师、公证员在职务上知悉的应当保密的事实,也
可以拒绝作证。

任谁都可以体味到这样一种两难处境,当司法机关要求你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的违法事实作证,一方面出于天然的亲情,你不忍心作不利于亲人的证词;另一方面,法律规定又不容许你拒绝,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你或许最后“理智战胜了感情”,但无疑会为此难受、自责、不安。

以传统诉讼法对证人作证的要求,你这些精神上的创痛是被忽略不计的。

如果法律将亲人作证规定为是法定义务,那就是基于这样一种价值观,即认为人的亲情在公众利益面前微不足道,为了公众利益可以使亲情与个人情感付之东流。

此种价值观听起来冠冕堂皇,但问题在于,设若没有对每个人亲情与个人情感的尊重与呵护,哪又会有什么真正的公众利益可言?真正人道的社会不会以牺牲个人情感为代价来维护什么整体利益,不建立在尊重每个个体情感基础上的所谓整体利益其实也是虚幻的。

人在亲情面前是天生脆弱的,这种脆弱应被承认、正视与尊重,因为这种脆弱是人性善良的体现,所以也就不宜简单地以是否道德来予以界定,即便这是针对一个犯罪的亲人的善良。

当前社会价值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正在经由片面强调“大公无私”向尊重人权、人性转移。

法律是主流价值观的反映与体现,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更新与提升,法律也应与时俱进,作出相应的符合时代与潮流发展的变革。

从“作证豁免权”的提出可看到时代发展的步履;“作证豁免权”等现代司法理念的出现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要求。

人们常说“法律是无情的”,但这是就“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而说的,其意并非是指法律应藐视人的善良情感与愿望,非是指法律不该、不可体现出“有情”的一面。

其实法律的“有情”与“无情”是就两个不同层面而言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法律“有情”是指法律尽管无情却也尊重人情、人性,尊重人间一切美好、善良的愿望与事物。

像保护私有财产、给嫌犯戴头套、改用注射死刑、限制及最终取消死刑等司法理念与司法变革的出现一样,“作证豁免权”这一概念的出现也是观念更新的产物,表明立法、执法已越来越向着进一步尊重人情、人性的方向发展,已越来越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这无疑是于公民利益与
法制建设有益的正向呼声与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