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五、文言实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五、文言实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五、文言实词文言实词考点是我们在复习文言文阅读时必须加以充分注意的环节。

高考大纲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语来表述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

这个表述包括两个要点:一是“常见”,即一般只考在课本中碰到过、且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实词。

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掌握好课文中出现过的文言实词,而且尤其注意那些与现在意义不同的文言实词。

复习文言实词,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多义现象。

除了一些基本词汇外,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一个词,除了它的基本义之外,还有不少引申义和比喻义。

如《齐晋鞌之战》中“逢丑父为右”的“右”字,是由方位词“右边”引申出来的“车右”(即主帅车中保护主帅的警卫员)的意思;而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位居廉颇之右”则有“位尊”之意。

《齐晋鞌之战》中“马逸不能止”中的“逸”是“失去控制、奔跑”的意思;而《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中的“逸”则是“舒适、安逸”之意。

《晏子之晋》中“向者子乘”中的“向”是“过去、刚才、前不久”的意思,而成语“向隅而泣”中的“向”则是“朝着”之意。

等等。

为了掌握好一词多义,可采用“以句记义”的方法,即记住典型例句,以掌握同一实词在不同例句中的意义。

比如一个“谢”字,在《孔雀东南飞》的“谢家来贵门”“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等句中就分别是“告别、离开”“谢绝”“告诫”等意思。

记住了这些例句,“谢”字的词义就不难记住了。

(二)通假现象。

“通假”是文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阅读一段文言,如果碰到按常义理解不通时,往往应想到是不是有通假字。

寻找某字的通假字,一般可从同音字(或音近字)、形近字方面考虑。

比如《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句中的“生”,就是“性”(本性)的通假字。

再如《齐晋鞌之战》中“师陈于鞌”中的“陈”,就不能理解为姓陈的陈,而是与“阵”相通。

等等。

(三)古今异义现象。

语言的演变使文言实词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移了,这就造成了古今异义的现象。

比如“书”在古代是“信”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的“行李”的意思是“出行的人(这里即‘行吏’)”。

再如《齐晋鞌之战》中“吾子忍之”中的“吾子”不是“我的儿子”,而是第二人称尊称,与“您”意思相同;同样,《晏子之晋》中“向者子乘”的“子”也不是“儿子”的意思,而是“您”之意。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千万别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实词当成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相如前进缶”一句中的“于是”和“前进”,就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语意思完全不同:“于”是介词,相当于表时间的“在”,“是”是代词,相当于“这”,“于是”就是“在这时”;“前”是“上前”之意,“进”是“进献”之意,“前进”就是“上前进献”。

再如《陈情表》中“九岁不行”中的“不行”也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不”是“不能”之意,“行”是“行走”之意,全句意为:九岁了还不能行走。

另一方面,有些时候,一个文言词语也兼有两个词的意思,比如《尧以天下与舜》中“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中的“诸”就兼有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种含义,“有诸”就是“有这件事吗”。

(四)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形容词用活作动词和动词活用作名词。

一般来说,如果两个名词连在一起(或名词后边跟着一个代词),这个名词就大多活用作了动词。

比如《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的“军”就活用为动词“驻军”。

再如《齐晋鞌之战》中“不介马而驰之”中的“介”,本是名词“甲胄”之意,但在这里却活用作动词“披上甲胄”;“左轮朱殷”中的“朱”本是形容词“红”的意思,在这里却活用作动词的“染红”。

(2)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还包括为动用法、称动用法等)。

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关键是看动词对宾语的“态度”:如果是让宾语发出这个动作,就是使动用法;而意动用法一般只有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或形容词才会有,它一般是在意念上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或形容词,或者把这个宾语当成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对待。

比如:《晏子之晋》中“是与臣仆我者同矣”中的“臣仆”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把我当做臣仆”之意;《齐晋鞌之战》中“马逸不能止”的“止”则是使动用法,即“不能使马停下来”之意。

(3)名词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往往会碰到一个名词后边跟着一个动词的情况,在这时要注意区别这名词和洞之间的关系:是主谓关系,还是名词作状语。

区别的办法是观察动词的施动者:如果这个名词就是施动者,那就是主谓关系;如果这个名词不是施动者,那一般多为名词作状语。

比如:《口技》中“百千儿哭”的“儿哭”,“儿”是“哭”的施动者,属于主谓结构,应译为“上百上千的小孩在啼哭”,而《史记·循吏列传》中“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号哭”的是“丁壮”,应译为“青年男子们在号哭”;而“啼”的却不是“儿”而是“老人”,所以属于名词作状语,应译为“老年人也像小孩子那样哭泣”。

再如《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兄事”,不是“兄”来侍奉,因而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我要像侍奉兄长一样侍奉他”;《愚公移山》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不是动作“运”的施动者,应译为“用箕畚(把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考查文言实词的试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

选择题多为选出释义错误(或正确)的一项、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选项中的意思、同现代汉语意义作比较等;主观题多为翻译题,一般要求翻译准关键字;除此之外,也有解释加点词含义的主观题。

对于文言实词的复习和试题的解答,可采取下列方法:(一)记忆解词法。

课本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的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方法一般是记牢例句,以例句带词义。

比如,记住了《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一句,文言实词“间”“之(动词)”“次”的意义就记住了,而活用作动词的“篝火”(点燃篝火)以及作状语的名词“夜”(在晚上)“狐”(像狐狸一样)等的用法也明白了。

(二)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单音词多,翻译时可以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翻译。

比如翻译“勿惧以罪”一句,可以把“勿”翻译成“不要”,把“惧”翻译成“威吓、恐吓”,把“罪”翻译成“犯罪”,于是全句就可译为“不要用犯罪来恐吓(老百姓)”。

(三)成语解词法。

现在的成语大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

如“喻”,可以从成语“家喻户晓”的“喻”知其是“明白”之意。

(四)互文解词法。

文言中一些结构相同的词语,在对应位置上常常使用同义、反义的词语。

据此,有些词语可依据上下文断定其含义。

如若对《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趣舍”不理解,可根据互文的特点观察“静躁”,发现它由意义相反的两个词组成,于是可知“趣”和“舍”的意义也相反,“趣舍”就相当于“取舍”。

(五)析字解词法。

汉字是形音义结合的文字,每个汉字的字形都有一定的作用。

在答题时,如果碰到很难的字,有时也可借用分析字形的方法试试。

比如今年山东卷中“则必从其本事矣”的“本”,根据字形分析,可知它指树木的根,由此不难知道此“本”是“根本”之意。

一般来说,由字形分析出来的词义,大多是它的本义。

比如“贼”字,左边是宝贝的“贝”,右边有兵器“戈”,意思是残害宝贝的东西,于是可知“贼”的本意是“残害”,由此又可引申出残害的人、祸害等意思。

(六)代入法。

在考场上,为了能更迅速更正确地确定正确答案,答题时一般可采用“代入法”,即把各备选答案“代入”原文检验,看是不是合乎上下文语境。

比如上面山东卷第1题,只需将所举的“已、渝、修、济”四个文言实词的释义代入原文语境,不难发现对“渝”的释义与原语境不符,便可确定B为正确答案。

【即时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

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

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

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覙缕:逐条陈述对文段内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狎:亲近B. 万象迭.入迭:重叠C. 杨君缄书赍.图赍:送D. 成胜概.概:景象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鲁人颜太初,常愤其然。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

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选自《司马光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发言..必自称曰儒发言:发表意见。

B. 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束缚,拘束。

C. 牧亦坐是废.废:(被)罢免。

D. 实宽良有治行..治行:政绩。

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1)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取材于《荀子》)(2)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时.不胜月时:季节B.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 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