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古汉语副词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
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补语,偶作谓语。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泛。
根据意义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敬谦副词一、程度副词(一)表示程度高、深殊、良、甚、颇、孔、重、至可译为“很”、“十分”、“非常”、“特别”、“格外”、“极”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颇预政事,纳货。
(世说新语·惑溺)⑤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
(方苞《狱中杂记》)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诗经·小雅·鹿鸣)⑦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⑧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
(贾谊《论积贮疏》)(二)表程度稍深少、稍、略、微、颇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①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四)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
(《容斋逸史·方腊起义》)③请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④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
(汉书·王莽传)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⑥皆取史籒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说文解字叙)⑦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汉乐府《陌上桑》)注意“稍”在先秦主要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唐宋以后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史记·项羽本纪)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
(史记·殷本纪)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
(《黔之驴》)(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愈(俞)、益、加、弥、兹(滋)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①主上愈卑,私门益尊。
(韩非子·孤愤)②辞俞卑,礼俞尊。
(国语·越语下)③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
(汉书·食货志上)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苏洵《六国论》)⑥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墨子·非攻)注意:现代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
二、范围副词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等。
(一)表总括毕、举、悉、咸、率、尽、俱(具)、并、既、共、凡①列侯毕已受封。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孟子·梁惠王下)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陶渊明《桃花源记》)⑤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史记·项羽本纪)⑦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史记·秦始皇本纪)⑧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⑨凡百三十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⑩共约烧房铺数百间。
(广东军务记·三元里抗英)(二)表限止表示范围仅仅限于某个方面,相当于“仅”、“祇”但、第(弟)、特、徒、直、唯、止、独、仅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③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④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⑤不为行道,徒求食也。
(论衡·问孔)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上)⑦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木兰诗)⑧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聊斋志异·狼三则)⑨独其为文犹可识,曰“华山”。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⑩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战国策·齐策四)注意“独”还可以用作语气副词,表示一种反问语气。
“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极言其少。
如:①“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杜甫《泊岳阳城下》)②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三)表互相“相”1.一般可译为“互相”,表示主语不是单一的,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
例如: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2.“相”还可表示“递相”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
例如:①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②亡国破家相随属。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3.“相”还可以表偏指,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
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②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③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
(柳宗元《黔之驴》)三、时间副词时间副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的副词。
1、表过去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已、既、业、向(乡、向);曾、尝;素、雅;既、既而、已、已而(1)表示动作已经发生:已、既、业、向(乡、向)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②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史记·留侯世家)④向也不怒,而今也怒。
(庄子·山本)(2)表示动作曾经发生:尝、曾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②孟尝君曾侍客夜饮。
(史记·孟尝君列传)(3)表示情况历来如此:素、雅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后汉书·张衡传)(4)表示前事既已,后事继起:既、既而、已、已而①王仲宣好驴鸣。
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世说·伤逝)②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隐公元年)③已又杀之。
(史记·项羽本纪)④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
(马中锡《中山狼传》)注意:“曾”在古汉语中主要作用不是表时间,而是表示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竟”、“居然”之类。
古代用来表示“曾经”的时间副词不是“曾”,而是“尝”。
2.表现在时(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方、适、会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②荆王适兴兵而攻宋。
(汉书·贾谊传)③此时鲁仲连适游赵。
(战国策·赵策三)④会天大雨,道不通。
(史记·陈涉世家)⑤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司马迁《报任安书》)注意:表现在时的“方”与“适”、“会”有所区别。
“方”相当于现汉的“正”;“适”、“会”相当于“恰巧”。
3、表将来时将、且、行、方、垂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左传·庄公十年)②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
(淮南子·泰族训)③法不信,则君行危矣。
(韩非子·有度)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⑤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⑥牛奔直取水,垂堕,忽转。
(古小说钩沉·幽明録)⑦王敦引军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
(《世说新语·捷悟》)4、表终竟“卒”、“竟”、“终”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史记·陈涉世家)③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史记·韩非列传)5、表短暂、急速、突然寻、旋、俄;姑、遽、亟(jí)、立、即;暴、卒(猝)①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②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
臣意往,饮以莨荡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左传·隐公元年)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吕氏·察今)⑤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商君书·更法)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史记·项羽本纪)⑦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⑧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吕氏春秋·察今)⑨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注意:“亟”既可以表短暂,相当于“赶快”,又可以表反复,相当于“屡次”、“多次”。
6、表渐进、缓慢稍、渐、徐①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史记·项羽本纪)②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
(后汉书·张衡传)③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苏轼《石钟山记》)7、表连续(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连续发生)“遂”、“乃”、“即”、“便”、“随”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师表》)②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史记·魏公子列传)③岁余,高帝崩,即罢兵。
(史记·南越列传)④至,便问徐孺子所在。
(刘义庆《世说新语》)⑤良殊大惊,随目之。
(史记·留侯世家)8、表反复(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或反复出现)亟(qì)、复、数(shuî)、频、骤①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②壮士,能复饮乎?(史记·项羽本纪)③公子往,数请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④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
(后汉书·李云传)⑤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屈原《湘夫人》)⑥宣子骤谏。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左传·宣公二年)四、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的副词。
1.表示几个施事者一同做某事(范围副词)“俱”、“并”①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史记·项羽本纪)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孟子·滕文公上)2.表示秘密地、暗中做某事“间”、“微”、“窃”①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史记·项羽本纪)②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③窃载与之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3.表示故意、特意做某件事“故”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4.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固”①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