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你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从家庭、学校的教育谈起,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功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
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
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
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一方面,社会化使得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困家,同一个阶级、阶层,同一时代的人的个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每人的个性中都会内在地包含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东西。
这是社会文化传递的结果。
如不同国家的国民性就是寓于其社会成员个性之中的共性因素。
另一方面,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个性的个人。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因素;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三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
虽然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有某种身不由己的力量制约自己的活动,但面对社会,个人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择余地。
因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同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兄弟姐妹,性格特征合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
因而,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过程。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社会化研究文化的传递模式,认为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
一般说来,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两大部分。
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价值观念内化,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
在社会学看来.这一过程对于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及自我观念的完善,以及个人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要正常运行,人与人交往要顺利进行,都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
正是社会化的过程把各种规范灌输给儿童,使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彬彬有礼的公民。
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社会文化的继承、传递和延续。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研究的社会结构模式认为,社会要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
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首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按社会结构中所规定的规范行事。
初生的婴儿除了吸奶等本能外,对其他生活知识一无所知。
父母首先承担起传授生活知识的任务,教孩子说话、吃饭、穿衣,并且是运用一定的文化模式来传授基本生活知识的。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大多是子承父业,因此职业训练大多在家庭中进行。
在现代社会,职业训练多由专门的学校、企业来完成。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论教育与人的社会化摘要: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不仅是一切杜会关系的总和,而且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的社会化是任何社会和个人都会遇到的向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技术革命对人的挑战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正确的认识人的社会化的间题,必须认识到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在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及其教育对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的社会化、教育、关系、作用一、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广义社会化广义社会化是指人终身的学习过程,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这个过程是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成熟,随着人的社会生活的深化而逐步深化的,它经历这样几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2.狭义社会化狭义社会化专指人从出生到青年期这个阶段,经过社会学习,初步形成个性,具备在社会中生活的资格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个双向的过程。
它既是社会把个人教化成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也是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主动地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其中既有社会环境对个人的作用与影响,也有个人对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个人不仅仅被社会化,而且还在社会化他人;通过这一过程,个人不仅仅接受社会文化,接受现有的社会关系,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且也在创造社会文化,改造现有的社会关系。
因此,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二)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具体来看,人的社会化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人最初接受社会化,多是通过灌输的方式。
婴幼儿阶段,个人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社会化直接受到成人的控制。
少年阶段,人的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能够自觉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个性和品德。
这时的社会化方式既有灌输,也有选择。
少年在接受成人向他们灌输的社会化内容时,多少是经过评价、选择,有所取舍的。
青年期以后的社会化是选择式的社会化过程。
而中年人和老年人则都是在原有价值系统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有选择地接受社会化。
1.童年期这个阶段被称为早期社会化,分为婴儿期和幼儿期两个阶段,即从婴儿出生到他入学这段时间。
新生婴儿一出生就是一个社会有机体,这一点成为儿童社会化的动力和基础。
婴儿初生之时,虽能视、听、闻、嗅、感觉部分冷热及痛苦,但其他能力尚有待发展。
日后,在他与成人和环境的相互接触中,通过学习和实际感受,他渐渐有了部分社会行为的表现。
这一时期儿童的社会化主要受家庭的影响,年龄稍大些也会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
在婴幼时期,父母亲提供婴儿社会化的环境及环境中的各种刺激。
婴儿会通过学习家长们的生理及行为特征,区别人与物,了解人群关系,同时开始建立某种社会感情。
及至年龄稍长,儿童也通过交互认同及模仿开始从其父母处学习工具角色及表情角色。
但从幼儿期开始,同辈团体的影响已介入,这种影响仅次于父母的影响。
其表现是,儿童所学习的性别、合作、竞争、依赖、侵犯等角色都与同辈团体的影响有关。
所以,在童年期,家庭父母和同辈朋友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2.青春期这个阶段包括在校学习的整个时期,包括童年后期(学龄初期)、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三个分阶段。
儿童入学后,社会化的持征有了重大的变化,学校成为社会化的主要单位,它提供具体而有计划的教育知识内容,促进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这些为其他社会化单位所无法取代。
儿童入学后所接触的成人主要为教师,所接触的同辈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这种新的成人环境和同辈环境使青少年有较好的行为适应及较多的学习机会。
在社会态度的形成方面,幼儿期无意识的影响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某一特定的反应倾向。
少年期中有意识的训练和经验会在这一时期中形成对故乡、家庭、学校的依恋感。
青年期则是儿童政治态度形成时期。
3.成年期由于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成人的继续社会化日益显得必要。
成人社会化的内容强调外在的行为,而非内在的价值与动机。
在成人社会化时期,个人已从接受各类新知识,转变到综合归纳各类已有的知识。
个人的态度已由理想主义转变到现实主义。
成人社会化过程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其一是职业社会化,其二是婚姻社会化。
成人在社会化的内容、知识的学习、价值观念、社会态度、社会期望的学习、社会角色的扮演及人群关系的型态等方面,都与青年期以前不同。
成人社会化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
4.老年期老年期有时被当做无助的、无用的、依赖别人的时期。
许多老人当他们的孩子离开家庭、退休(社会声望降低)、丧偶(及自己的身体机能下降,面临死亡)时,弱化或者丧失自我认同,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的调整自己,这一时期老年人要通过吸收新的知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二、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人的社会化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实现,这就开启了人接受教育的可能,而教育也最大限度地开启了人的智慧,发展了人的灵性,培养了人的生存技能,这便形成了人的社会化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教育和人的社会化也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具体地来说,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进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
第二,教育是社会现象,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
教育发展要受社会的制约,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人。
第三,教育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个体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