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人的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内容补充(2)
6、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
讨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诚信教育问题
7、自我认同的形成与确立。
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
关于自我认同及其确立的理论:
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18641929―――Charles Horton Colley的“镜 像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George Herbert Mead的“扮 演他人角色”(taking the role of the other)理论)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
他们对自我的出现及其认同的发展有过非 常精彩的论述。
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理论
B、幼儿期(2-6岁) C、学童期 (6-12岁)
D、青少年期 ( 13-22岁 )
E、成人早期 (22-30岁) F、成人中期 (30-55岁)
G、 成人晚期 (55岁以后)
基本社会化中的一些问题
青年社会化问题 社会性断乳 代沟问题 网络迷恋
(二)继续社会化
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社 会化过程
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 用
社会个性: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 特质和性格特点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alen)整理。他们认为人 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多血质(血液占优势) 胆汁质 (黄胆汁占优势) 粘液质: 抑郁质 (黑胆汁占优势):
第三讲 人的社会化 socialization
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动力 第二节 社会化的历程 第三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主要内容参考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 程》p54-80
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动力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三、社会化的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化
例子:罗伯逊社会学P143-146) (1)狼孩与野孩 (2)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3)制度化的儿童 (4)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猴子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有的个性特征。
四、中国人的性格——美国汉 学家Arthur Wright 的观点
1. 服从权威―――父母或长辈 2. 服从礼法 3. 遵从过去和历史 4. 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5. 循例从俗 6. 君子不器 7. 主张逐渐的改革 8. 中庸之道 9. 与人无争 10. 任重致远 11. 自重与自尊 12. 当仁不让,不妄自菲薄 13. 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中国人的性格》于1890年在上海
社会化过程中的家庭——来自北 大学生的调查
样本基本情况:学生问卷550份,家长问 卷550份
调查时间:2005年12月-2006年1月
一、父母角色
三、社会化成果
1.自我概念 2.角色扮演(role taking) 3.遵从倾向 4.文化载体
第三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一、个性及其形成 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三、民族性
人的社会化是什么? 定义: 涵义:
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主要包括 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有一个生理上不能独
立生活的童年时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社会化的内容(1)
人类发展的任务:人一生各个阶段的 任务/责任——如何完成任务?——社会 化的需要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p51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p51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p52 4、明确生活目标-p52 5、培养社会角色-p53
雷同性格:
社会化机构用共同的标准对其成员进行 社会化是否会导致成员雷同性格(个性、 性格的高度相似)?
三、民族性
社会个性: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 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当我们把群体看作为一个 民族或一个国家时,这种个性即为民族性或国 民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 征;
见社会学教程p71-72
(三)社会化历程--再社会 化
主动再社会化:自愿接受异文化 被动再社会化:劳教 --社会学教程p73
二、社会化的执行者
agents of socialization
1· 家庭 2· 学校 3· 同龄群体 4. 工作单位 5· 大众传播媒介其他因素 见社会学教程p53-56
一、个性及其形成
1、什么是个性 界定:个性也称人格,Personality,是个人的稳定的心
理特征,即为个性 不同流派对个性的看法:以精神分析学派为例:S
Freud--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最原始的人格部分,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
和被压抑的倾向;
超我是个体对社会的道德限制和楷模进行内化的结果, 是个人行动的检察官;
(8)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我是谁?
对身体的轮廓与特性的感知; 对自身角色、地位、行为规范的期待; 我认为他人对我的期待?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社会化的历程 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化历程
(一)基本社会化 (二)继续社会化 (三)再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埃里克森的 理论
A、婴儿期 (0-2岁)
艾里克森:自我发展过程中的认同危机
人一生中遭遇的八个认同危机是: (1) 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
(2) 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
(3) 学龄前的主动与内疚。 (4) 青春期的勤奋与自卑。
(5) 青年期的认同与角色混淆。
(6) 成年期的亲密与孤独。
(7)中年期的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
自我是来自本我但又经过外部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 既监督本我,又限制自我
个性形成:
个性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但社会实践活动、社 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作用。
马加爵个性特点:孤僻、崇尚暴力,内心自尊 又自卑
这种个性特点是怎么形成的,与什么样的因素 有关?是贫困导致个性的扭曲还是其他原因?
库利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
镜中 我:通过想象别人如何感觉、评价我们行为和 外貌了解的自我。
米德 的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区分了主体我(主我)与客体我(宾
我)。 主体我: 客体我:
客体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要经过 三个阶段:
[1]模仿阶段: [2]游戏阶段: [3]博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