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普陀区全民健身中心规划建筑方案设计说明目录第一章设计总说明第二章总平面设计说明第三章建筑设计说明第四章结构设计说明第五章给排水设计说明第六章强电设计说明第七章弱电设计说明第八章暖通空调设计说明第九章消防设计说明第十章节能设计说明第一章设计总说明一、项目背景舟山市普陀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东南部,因境内佛教胜地普陀山而得名,历来有“海天佛国”的美誉。
其中沈家门是普陀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由于海岛土地资源稀缺,沈家门老城区内城市道路狭窄,建筑密度高,城市整体环境相对欠缺。
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将东部与老城区仅一山之隔的东港地区定位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
为加快新区的建设步伐,区政府决定在东港新区以商务中心为起点,统筹周边各项目的整体规划建设,以加快促进城市要素的积聚,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
在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行的《全民健身条例》中提到:“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制定本条例。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提出了,“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已成为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
将“全民健身”升至了立法的层面。
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在2010年1月的省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事业等纳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范畴。
同时,全国各地规模大小不一的“全民健身中心”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类型开始纷纷出现,比较成规模的如济南、南京等地。
在此形势下,以“全民健身中心”作为新的普陀体育中心定位应运而生,是一项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体育生活需求的“民生工程”。
二、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舟山市普陀区全民健身中心2.建设单位:舟山市普陀区体育局3.建设地点:舟山市普陀区三、设计依据1、规划地块红线图及周边规划资料2、《普陀区全民健身中心初步设计任务书》3、舟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4、国标《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5、国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6、国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7、国标《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8、国标《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2003】9、国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0、国标《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11、国标《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版】12、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基础资料和电子地形图13、国家、浙江省、舟山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四、工程建设基础资料1、区位东港新区位于舟山本岛普陀区沈家门的东侧,即北纬30°、东经122°附近,长约16千米、宽约0.3-2.3千米的临海狭长地带,与普陀山、朱家尖隔海相望,其地形为滨海丘陵和海涂浅滩,属舟山海上旅游“金三角”的核心地域范围。
2、工程地质属围海造地区域,上部为石渣回填土,厚度约6米左右。
中间有较厚的软弱土层,下层为风化岩或基岩。
3、气候东港地处浙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冬暖夏凉的海岛气候特征。
本区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1℃;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八月,为27.2℃;极端最高气温38.2℃,绝对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天数为平均每年3天(上海、宁波等地为7天,杭州则长达22天)。
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为5.6℃,极端最低气温为-6.5℃。
海岛夏季长达80天左右,无霜期常年平均天数为253天;日照时数常年平均为2150.7小时,7-11月相对日照平均高于50%,为浙江省高日照时数区。
年相对湿度80%。
年平均降水量为1213.3毫米。
其中3-6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43.6%。
4、水文区内海域多年平均最高潮位1.99米(黄海高程)。
5、风向风速全年常风以SSE-SE和N-NNW为多,强风向在N-NEN范围内。
2分钟最大风速35m/s(N);年最大风速多年平均值为N-NNE方位为16.2m/s,NE-ENE方位14m/s,E-ESE方位13.8m/s。
五、设计任务要求概述项目建设用地位于普陀区东港二期34#地块,距老城区约4公里,背山面海,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功能单元:游泳馆、综合健身馆、辅助用房、室外运动场。
设计的总体概念构思立足城市的公共空间,对城市形象、城市氛围、城市活力的营造非常有力。
沈家门的地域文化的本质是海岛渔港的人文特质的表现,城市性格的传统中便具备活力、开放、交往等现代特征。
所以把公共空间的营造纳入“全民健身中心”来彰显城市文化、表达城市特征是一个很好的锲入点。
本地块总用地面积为33442.78平方米,根据相关规划设计条件,容积率≤1.2,即总建筑面积不超过40131.34方米,建筑密度≤60%,绿地率≥10%。
根据建设方的项目目标定位,本工程预建设为集体育运动、健身、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运动场所。
场馆建筑物主要体现实用性及美观性的原则。
与周边环境有机协调,与周边道路连接通畅,适应地方气候。
场馆建筑体现现代风格,结合公共绿化带,创造舒适宜人的外部环境,场馆的外部景观成为场馆的亮点。
便捷顺畅的交通设计,解决好场馆与场馆之间、场馆与绿化区、室外运动场地等区域的距离及有效连贯性。
六、设计范围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舟山市普陀区全民健身中心”工程的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强、弱电及通风空调等专业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其它泛光照明、绿化景观、防洪排涝以及室外电源、通讯线路、城市道路、煤气等市政工程设施均由相应其他部门承担。
七、设计规模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62872.17㎡,其中地上部分40085.05㎡,地下部分22787.12㎡。
地上部分3层;地下部分1层。
八、设计标准1.工程等级根据建设部(1999)09号《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等级分类表》规定,本工程建筑等级为一级。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耐火等级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地上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
3.人防等级根据人防设置要求,本工程应设地下人防工程。
4.抗震等级根据国家抗震裂度划分区域表显示,舟山为7度抗震设防城市,本工程按7度抗震设计,抗震等级为二级。
九、设计原则整体性原则从整体出发,坚持高起点,充分考虑设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人、建筑、环境共存与融合,以提高功能品质为目标,充分考虑各方面需求,创造设施配套完善、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生态性原则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和谐、景观优美的环境。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基地内外部条件,注重对滨水景观、绿化景观的利用,创造合理的空间构架,将良好视觉效果,完备的功能和鲜明的个性统一起来。
十、技术经济指标第二章总平面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略)除设计总说明中所阐述的依据性文件外,尚有:1.《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GJJ75-97】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二、用地现状概述项目用地位于普陀区东港二期34#地块,距老城区约4公里,背山面海。
用地范围南侧为规划支路;北侧纬十一路,道路红线宽度30米,为城市次干道,与用地间留40米城市绿带;东侧经二路,道路红线宽度37.5米,为未来的城市主干道。
其周边用地多为居住和商业地块。
总用地面积33442.78平方米。
基地形状呈L字形,宽段位于北侧,窄段位于南侧,窄段两侧分别为规划中的公共停车场和社区卫生站。
由于本工程用地属围海造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也皆处于规划待实施阶段。
三、规划控制条件容积率上限1.2,建筑面积上限40131.34平方米;建筑密度≤ 60%;绿地率≥10%;建筑须后退经二路道路红线16米以上,后退新一路道路红线10米以上;与周边用地退界要求,多层建筑后退用地边界4米以上,高层建筑南北侧后退用地边界12米以上,东西侧后退用地边界8米以上。
四、建筑总体布局根据基地条件的综合分析,目前用地较难满足全民健身中心多种功能模式的需求,更难满足拓展功能带来的巨大人流和复杂的交通流。
设计务必要提高土地的开发强度,使功能垂直发展。
屋顶运动场地的设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屋顶平台层的利用为项目提供了一个新的“地面层”标高,室外运动场地以及游泳馆的功能可以置于新的“地面层”上,和城市有机联系,同时两个层面人行体系也可以得到分离。
本工程建筑主体地上部分由两个独立的建筑体量组成,总体空间通过屋顶平台和连廊等处理将各功能组团组织在一起,形成区域地标,层数为2-3层不等。
主要功能包括综合健身馆,游泳馆,室外运动场,体育活动区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用房。
建筑北侧退用地红线14.2m,退经二路道路红线约30 m,南侧退新一路道路红线10.3米,西侧退用地红线12.2m至20.2 m不等,东侧退用地红线13.8 m。
道路系统和外围城市道路顺畅衔接,但保持其内部交通独立性。
通过屋顶绿化和沿街绿化的处理提升周围环境质量,并与东南侧服务中心适度隔离。
建筑地下为1层,基本为满堂地下室。
地下建筑轮廓退东面经二路道路红线为19-23m、退北侧用地红线3.15 m;退南侧新一路道路红线11.82m;退西侧用地红线11.5-20m;退东侧用地红线16.2m。
五、交通组织基地出入口基地内设两个车行出入口及一个步行出入口。
其中车行出入口沿经二路及新一路设置各一,步行出入口沿经二路设置。
沿经二路设置的车行出入口宽10m,人行出入口与健身中心广场相连,宽度为41.8m。
沿新一路出入口与公共停车场西侧出入口合并,设置在两个地块分界处,宽度为12m。
道路基地内主要机动车行道路为7米宽。
其中位于本地块与公共停车场道路宽度为12米,两侧地块各6米拼宽。
位于本地块与西北侧地块道路宽度为9米,两侧地块各4.5 米拼宽。
位于综合健身馆与游泳馆之间另设4米宽底层架空道路为消防通道,以保证日常通行和消防救援的通畅。
基地内的道路转弯半径≥12m。
静态交通基地内机动车停放以地面停车和地下车库结合设置。
共计停车564辆,满足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中娱乐性体育设施按建筑面积配置车位1.0辆/100平方米的配建要求(地上总建筑面积40085.05㎡)。
其中地下车库为一层,于基地东北侧及东南侧设置两个出入口与主车道相连,合计泊位460辆;地面机动车泊位集中在基地北侧与西侧,泊位84辆。
非机动车库全部为地下车库。
地下非机动车库设置两个出入口,位于综合健身馆东南角,为地下两层,面积约3000平方米,泊位16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