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稳态极化及研究方法
3.1.1 稳态-建立过程
浓度极化出现 浓度差增大,范围扩展 到达对流区 浓度极化不再发展
稳态阶段:表面液层中指向电极表面的反应粒子的流量已足 以完全补偿由于电极表面的反应引起的反应粒子的消耗。
3.1.1 稳态-特点
稳态系统具备的条件:电流、电极电势、电极表面状态和电 极界面区的浓度等均基本不变。
测量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的两类方法
经典法:稳态极化曲线(如Tafel曲线法、 RDE法),测量时间长
暂态法:利用短暂电脉冲或交流电(如电 位阶跃法、电流阶跃法、循环伏安法、交 流阻抗谱等),测量时间很短
稳态法不适于研究反应产物在电极表面 积累或电极表面在反应时不断受到破坏 的电极过程。
Tafel曲线法:直接测量稳态极化曲线
i10
exp
mix 1
e,1
i20
exp
e,2
mix 2
imix
3.1.3 同一电极上存在多个电对时的极化行为
外加的阳极极化电流等于物质1的阳极溶解电流减 去物质2的阴极还原电流,外加的阴极极化电流等 于物质2的阴极还原电流减去物质1的阳极溶解电流
iA
i1,a
i2,c
i10
exp
e,1 1
(1)三种极化
对于只有四个基本步骤(电化学步骤,双层充电步骤, 离子导电步骤,反应物、产物粒子的扩散步骤)的电 极过程,共有三种类型的极化
ηe:电化学反应迟缓 ηc:反应物或产物粒子的传质迟缓 ηL:欧姆电位降 IR
3.1.2 稳态极化及其影响因素-电化学极化
电化学极化 Butler-Volmer公式
电化学测量技术
1. 平衡技术
电势测量、微分电容、表面张力、阻抗等
2. 稳态技术
伏安法、极谱法、库仑法、强制对流法
3. 暂态技术
计时电势、计时电流、计时电量、双脉冲电流、 方波电势、方波电流、脉冲伏安
第3章 稳态极化及研究方法
3.1 稳态与稳态极化 3.2 稳态极化曲线的测量 3.3 强制对流技术 3.4 稳态极化测量的数据处理 3.5 稳态极化曲线的应用 参考文献
3.1.2 稳态极化及其影响因素
只根据上述任何一种特征来判断电极反应是受电化学 步骤控制还是扩散控制不是绝对可靠的;
从极化开始到电极过程达到稳态需要一定的时间。
要在整个研究的电流密度范围内,保持电极表面积和 表面状态不变是非常困难的。
在实际测试中,除了合理地选择测量电极体系和实验 条件外,还需要合理地确定达到“稳态”的时间或扫 描速率。
电极双电层的充电状态不变 i充 0 电极界面吸附覆盖状态不变 i吸 0
全部电流都用于 电化学反应
i稳 iF
在电极界面区的扩散层内反应物和产物粒子的浓度只是 位置的函数,与时间无关。
c x 常数 c t 0
3.1.1 稳态-稳态扩散
理想的稳态扩散实验装置
反应粒子的浓度分布
3.1.2 稳态极化及其影响因素
3.2 稳态极化曲线的测量
3.2.1 准备工作
研究电极 电解液 支持电解质 辅助电极 参比电极 其它条件 测量仪器
目的 盐桥
电解池
电极材料
前处理
进除搅恒 出氧拌温 气
i20
exp e,2 2
iC
i2,c
i1,a
i20
exp e,2 2
i10
exp
e,1 1
i10
exp
mix e,1 1
i20
exp
e,2
mix 2
imix
3.1.3 同一电极上存在多个电对时的极化行为
i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mix
exp
mix 1
exp mix 2
iC
imix
exp
升高温度的方法以增大扩散系数D。 能够大幅度改变扩散速度的因素是扩散层的厚度。 如果扩散途中有多孔隔膜,则隔膜的厚度、孔率和曲折
系数对扩散速度也有直接的影响。
3.1.2 稳态极化及其影响因素
电荷移动速度k和物质传输速度m对电流-电势曲线的影响
3.1.2 稳态极化及其影响因素
电化学极化与浓差极化的比较
(1)什么是稳态?
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 电化学系统的参量(如 电势、电流、浓度分布、 电极表面状态等)变化 甚微,基本上可认为不 变,这种状态可以称为 电化学稳态。
锌—空气电池放电曲线
3.1.1 稳态
(2)为什么稳态极化曲线上电位、电流在 变化 。 (3)稳态是平衡态吗?
(4)绝对的稳态存在吗?
提高电化学 反应速率
降低电化 学极化
影响电化学 反应速率的
其他因素
界面电场的分布 电极表面状态的变化
表面活性物质 在电极溶液界 面的吸脱附、 成相膜的形成
与溶解
3.1.2 稳态极化及其影响因素-浓度极化
浓差极化是因为反应物粒子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或产物 粒子的局部聚集而造成的。
传质过程的“瓶颈”大多是由粒子在电极表面滞流层中的 扩散速度决定的。
3.1.3 同一电极上存在多个电对时的极化行为
两个电极反应的速度都由活化极化控制 电极电势离这两个电极反应的平衡电势都比较远
i1,a
i10
exp
e,1
1
i2,c
i20
exp
e,2
2
1
(1 1 )n1F
RT
2
2 n2 F
RT
在外测电流为零时,电极上阳极反应的电流密度的绝对值等 于阴极反应的电流密度的绝对值
i
i0
exp
nF
RT
exp
nF
RT
在强极化条件,即
RT nF
时:
RT ln i0 RT ln i
αnF
αnF
在弱极化条件即在平衡电势附近,有
RT nF
1 i0
i
3.1.2 稳态极化及其影响因素-电化学极化
由电荷转移的反应速率决定,与电化学反应本质有关。
提高电极的催化活性
升高温度 增大电极的真实表面积
RDE法、暂态法:外推法得到无浓差极 化的极化曲线
测量限制范围
Tafel曲线法:反应速度慢,浓度极化对直线段 影响小,k≤10-5cm·s-1
RDE法: 若n=10000 r·s-1, k<0.1~1cm·s-1 电位阶跃法、电流阶跃法: k≤1cm·s-1
3.1 稳态与稳态极化
3.1.1 稳态
mix 2
exp
mix 1
iA
imix exp
1
exp
2
iC
imix
exp
2
exp
1
共轭体系的电极的极化方程式,与只有单氧化还原电对的 电极的动力学是类似的。
3.1.3 同一电极上存在多个电对时的极化行为
同时存在两个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极化曲线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