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1.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

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足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

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的目标是多样的。

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侧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呈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同时,又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

这势必要求教师从“教教材”的立场转到“用教材教”的立场——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位“用教材教”的教师是这样设计“抑郁症”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的: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他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抑郁理论;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他让学生提出一种自己的抑郁理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提供了一个抑郁病人案例,让学生开治疗处方。

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教材教”的案例。

“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

展示月相的变化是一回事,让孩子连续观察并记录28 天左右的月相是另一回事,后者给予儿童的更多也更重要:坚持性、客观性、认真、严谨…2.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首先看一下为什么要用行为化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

在教师撰写的教学目标中,常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表述: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②演示热胀冷缩现象;③学习“物体的沉和浮”。

这些表述或失之于过于抽象、笼统,或失之于陈述的是教师行为,或失之于只写出要学的课题,致使执教者无法对教学的效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美国学者拉尔夫·泰勒和布鲁姆均认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映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主张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

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

这些主张,为诸多课程设计者和教师认可并接受。

其次再来看一下怎样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3 类: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

另一位美国学者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5 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显然,这些学习结果具有不同的特征,言语信息涉及“知什么”、态度和倾向性有关,其余的则和“知如何”关联。

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这些不同类型的目标,可以使教师清醒地意识到教学后学生应发生哪些方面的行为变化,从而考虑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到这些目标。

例如,当我们用“会做……”的句子来陈述目标时,就应想到要用练习的教学方式;当我们用“意识到……”的句子来陈述目标时,就应想到要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

3.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

因此,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它不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只描写教师提供的情境、所要处理的问题以及所要从事的工作。

而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的成品,都因人的不同而多变。

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的提出,建立在对行为目标的批判上,批判之一便是对情意领域目标更高层次思维能力目标这些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很难准确地预设一节课后该发生何种行为变化,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对大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这些目标的叙写,与其指明活动后的行为变化,不如指明活动本身( 学生需经历的活动) 更为有效,何况,活动的收获完全可能超越预期的。

表现性行为目标的倡导者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

艾斯纳曾给出一些例证来说明怎样制定“表现性目标”,如“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参观动物园井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

《标准》举的例子是“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等,这些目标的表述均未指明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后能做什么,但学生行为的变化是可能发生的。

我们可以把表现性目标视为行为目标的补充。

4.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现代脑神经串:学研究成果证实,儿童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

只要善于引导,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持续的学习行为。

小学3-6 年级的儿童,其脑重约为成人脑重的9 /10~11 /12 ,脑重的增加表明脑细胞在生长发育、脑机能逐渐趋于完善、心理水平不断提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 指出,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从具体的事物中理解数、形、体积、重量、容量等概念,故而能够胜任小学里的学习任务。

英国科学教育家威尼·哈伦也指出,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借助想像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

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的一系列利学实验也表明』、学生能够有意识( 外显) 或无意识( 内隐) 地学习,形成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如“力”,获取像科学探究这样的相当复杂的过程技能,而且小学生对环境影响非常敏感。

所以,我们决不能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错误地认为“儿童学科学不过是玩游戏而已”。

在教学内容上偏易,在教学要求上偏低,不仅浪费了儿童科学学习的智力资源,而且遏制了他们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浪费了儿童科学学习的情感资源和行为动力,从而对他们终身的科学学习造成消极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影响。

5.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1) 提供条件或创设情境,让儿童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反复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不断积累他们的科学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

例如,将个别同学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科学问题介绍给全体同学,让大家一起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搜集到更多的关于科学和自然的“问题情境”,而且可以擦亮学生发现问题的眼睛,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2) 多表扬。

表扬那些勇于尝试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儿童,不管他们是否得到出色的成果;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儿童,尤其是在克服困难时采用了有创意的方法和策略的儿童;表扬那些乐于合作和交流的儿童,充分挖掘他们在合作和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心灵美和思想的火花甚至是更为细小的火星;表扬那些在动手动脑的科学活动中反映出来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如勤奋、踏实,等等;表扬正确的操作技能,如准确恰当的测量、记录,等等;当然也要表扬那些动手动脑学科学后的结果,无论是证明了还是证伪了原先的假设或预测……表扬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成功的动机,提高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和家长的正确肯定往往可以使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的积极性更为高涨。

(3) 讲道理。

在活动中帮助儿童认识动手动脑学科学的重要意义。

6.如何使科学课教学富有儿童情趣?这需要科学课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一般来讲,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1) 选择儿童乐于探究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

例如,我们食用的水果蔬菜哪些是果实?果实有什么特征。

(2) 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例如,( 续) 写童诗,猜谜语,组织答题竞赛,饲养小动物,种植一些花草或者油菜之类典型的农作物,等等。

(3) 使用儿童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尽可能用形象直观的比喻来说明复杂深奥的道理。

比方说,给3 —4 年级的小学生讲解“我们如何听到声音”的原理及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听神经等传播声音的功能,借助喇叭( 或用手遮耳后形成的屏障) 、鼓、铜铃、收音机等生活中常见事物做比喻,很容易被儿童理解。

(4) 营造儿童喜欢的课堂氛围。

师生互动的亲切感、未知现象的神秘感、发现奥秘的喜悦感、得到肯定< 验证) 的成功感、同伴合作的支持感等,都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科学学习。

(5) 采用图文并茂且富有动感的电化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且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

7.为什么说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这得从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说起。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而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如何了解学生在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仔细研究学生的真实想法,因为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因此,居高临下、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单向灌输等,都应是力求避免的。

“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这样的教师虚怀若谷,耐心细致,真正能够了解每一个不同的儿童,真正能够了解儿童科学学习的实际状况,从而切实有效地给予儿童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

8.什么是亲历活动?亲历活动是指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包括科学考察活动、科学测量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制作乃至科学创新活动,等等。

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各种科学活动的时候,他们的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

正因为如此,《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当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请注意并非所有由学生参加的活动都是亲历活动。

真正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亲历活动应该符合下列条件:(1) 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

例如,让学生养蝴蝶、种油菜,在日复一日的照料、观察、测量、记录的活动中,学生们逐渐领悟了昆虫的生命周期和植物的生命周期,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同时也开始理解生命的不易,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

(2) 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

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

比方说,根据学到的声学知识来制造能够发出乐音的“小乐器”,再组织“小乐队”竞赛一场,多有趣!(3) 因地制宜,积极开发社区资源。

例如,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春天的田野去,到秋天的果园去;城市学校则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统计3 口之家的垃圾处理,进而提高垃圾减量化行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 注意安全,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

亲历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科学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安全,及时给予提醒和忠告。

例如,在学生使用水果刀剖切水果之前,教师先要提醒学生刀尖不能对人,避免刀刃伤手,等等。

要争取每一节科学课都成为学生美好的回忆。

9.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科学探究活动是以质疑、研究、发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或规律为目的的活动。

亲历活动是指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范围极广,包括科学探究活动,但不局限于科学探究活动,例如,还有科学考察活动,科学测量活动和科学创新活动,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