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风湿小体:是一种特殊的肉芽肿性病变,对风湿病有病理诊断意义。它的中心为纤维蛋白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周围有风湿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
2、动脉瘤:病变较严重的动脉壁,由于中膜平滑肌萎缩而变薄,在血管内血压的作用下局部扩张膨出,形成动脉瘤
3、室壁瘤:梗死区坏死组织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血液压力作用下,局部向外膨出而形成。可发生于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更常见于愈合期。
◆问答题 1、简述动脉周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和继发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分为3期 1. 脂纹期 (1) 肉眼:淡黄色条纹,位于主A分枝开口处,呈帽针头大小,稍隆起 (2) 镜下 ① 泡沫细胞(foamy cells) 多为巨噬C源性, 少量肌源性 ② SMC及较多细胞外基质 ③ 少量TC、WBC
2. 纤维斑块期 (1) 肉眼:灰黄色,蜡滴样,隆起斑块 (2) 镜下: ① 表面:纤维帽 (SMC+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 ② 深层: 脂质+增生SMC、 Mφ、泡沫C+基质 3. 粥样斑块期 (1) 肉眼: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 (2) 镜下 ① 表面:纤维帽(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 ② 深层: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脂质、胆固醇结晶) 底部及边源:肉芽组织 外周:淋巴细胞 + 泡沫细胞 ③ 中膜:不同程度萎缩→变薄 4. 复合性改变及后果 (1)斑块内出血:大量→动脉急性完全闭塞(如冠状A→心肌梗塞) (2)斑块破裂:常见于腹主A下段、髂A、股A 后果:血栓形成、梗死 (3)血栓形成:动脉腔阻塞 → 相应器官梗死 (4)钙化:动脉壁变硬、脆 (5)动脉瘤形成:破裂 → 大出血 (6)血管管腔狭窄 缺血性病变 继发病变 1. 主动脉粥样硬化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3. 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 脑软化 脑出血(小动脉瘤) 4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2、何谓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常见部位、病变特点及其并发症有哪些? 概念:心肌梗死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区的持续性缺血而导致的心肌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常见部位:左心室前壁、心尖、室间隔前2/3(左前降支) 病变特点:肉眼观:苍白色 土黄色。 镜下观:凝固性坏死;充血出血带;肉芽组织形成;机化和瘢痕形成。 并发症: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包炎、急性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
3、简述良性高血压内脏病变期心、脑和肾、视网膜的主要病理变化。 (1)心脏的病变: 左心室代偿肥大,体积增大,重量↑,400g以上(正常250g),高度肥大者达800g,左室壁增厚1.5–2cm,肉柱、乳头肌明显变粗,但心腔不扩张,向心性肥大 → 离心性肥大
(2)肾脏病变: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或细A性肾硬化 ①肉眼: 双侧,对称性小、轻、硬,表面布满均匀颗粒,被膜不易剥离。切面、皮质变薄,肾盂周围脂肪↑
② 镜下: 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相应肾小管消失,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残存肾小球:代偿肥大,小管扩张。 (3)脑的病变 ①脑水肿 高血压脑病:颅内压↑,头痛呕吐 高血压危象:抽搐、意识障碍 ②脑软化 多发,小的梗死灶 → 微梗死灶 ③脑出血:最严重并发症。 i)好发部位:基底节、内囊 ii)症状:颅内压↑→脑疝;内囊→对侧肢体瘫;桥脑→同侧面N麻痹,对侧上、下肢瘫。
(4)视网膜的病变: 中央动脉硬化 眼底镜:动静脉交叉,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渗血、出血
4、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是什么? 变质渗出期 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 增生期 形成风湿小体 瘢痕期 风湿小体纤维化
呼吸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的总称,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特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症
2、肺气肿:肺泡的末梢肺组织因含气量过多伴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导致肺体积膨大、功能减低的一种疾病状态
3、肺心病:肺源性心脏病,由于肺、胸廓或肺血管的慢性疾病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张、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
4、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时,少数病例肺泡腔内渗出物未被及时溶解、清除,由肺泡壁增生的肉芽组织代替,发生机化,使局部肺组织呈红褐色、质韧,似肌肉,称。。。
◆问答题 1、简述慢支的病变特点。 肉眼 支气管粘膜粗糙、充血、水肿管壁增厚 腔内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镜下 1粘膜上皮的损伤和修复:粘膜上皮纤毛粘连,倒伏、脱落,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鳞状化生
2 支气管腺体改变:粘液腺增生、肥大,粘液细胞明显多于浆液细胞。 3 支气管壁炎性病变:支气管粘膜及粘膜下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 平滑肌和软骨的改变:管壁平滑肌断裂萎缩(喘息型者平滑肌增生、肥大) ;管壁软骨变性、萎缩或钙化、骨化。
2、列表比较大、小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病因 肺炎链球菌 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常多种细菌混合
病变性质 急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 化脓性炎 发病人群 青壮年 小儿,年老体弱者或久病卧床者 病变部位 起始于肺泡,累及整个或多个肺大叶 起始于细支气管,以细支气管为中心,以肺小叶为单位
特点 支气管不受累,不形成支扩,支气管受累,形成支扩,胸膜不胸膜会受累,形成胸膜炎 受累 并发症 肺肉质变,肺脓肿,脓胸,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 心衰、呼衰、脓毒血症、肺脓肿、脓胸、支扩
3、简述慢性肺心病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 1肺部病变: 原有的慢性肺疾病病变。 主要的病变是肺小A内膜和中膜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增生。肌型小A中膜肥厚,无肌性细A机化。、
2 心脏病变: 肉眼 右心室肥厚,心腔扩张。 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肌壁厚度超过5mm。—病理诊断标准 镜下 心肌细胞肥大、核大色深; 缺氧区心肌纤维萎缩,肌浆溶解,横纹消失; 间质水肿、胶原纤维增生 临床病例联系 1、右心衰竭:全身淤血、腹水、水肿、心悸、 心率增快。 2、肺性脑病:头痛、烦燥、抽搐、嗜睡、昏迷
4、硅肺的病理特点是什么?硅结节是如何形成的? 病理特点: 肺组织内矽结节形成 矽结节:特征性病变。结节境界清楚,直径2-5mm圆或椭圆形,灰白色,质硬,砂样感。 结节融合,中央坏死、液化形成矽肺性空洞。
硅结节形成: (1)细胞性结节: 吞噬硅尘颗粒的巨噬细胞聚集而成 (2)纤维性结节: 同心层状、漩涡状排列的胶原纤维。 (3)玻璃样结节:纤维组织玻璃样变,结节中央可见内膜增厚的血管,钙化。 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形成: 矽尘沉积在肺间质—巨噬细胞聚集吞噬矽尘—巨噬细胞坏死崩解或发生功能和生物学行为改变—释放致纤维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纤维化—矽肺病变
消化系统疾病 ◆ 名词解释 1、 肠上皮化生:胃粘膜增生的上皮中,出现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具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 细胞和潘氏细胞时,其形态结构乃与肠粘膜相似
2、 消化性溃疡: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慢性溃疡,多见于成人,其发生与胃液的自 我消化有关 3、 碎片状坏死: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干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
4、 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与重度慢性肝炎
5、 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的结构破坏,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分割、包绕形成大小不一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6、 小肝癌:早期肝癌,指瘤体直径在3cm以下,不超过2个瘤结节(直径总和小于3cm) 的原发性肝癌
7、 早期癌:指无淋巴结转移,又未侵及肌层的癌,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粘膜下癌
8、嗜酸性小体:死亡的肝细胞,细胞体积进一步缩小,细胞核浓缩、碎裂或消失,最终仅残留红染、圆形的胞浆小体,称。。。为单个肝细胞的死亡,属细胞凋亡
◆问答题 1、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肠上皮化生为其主要特征 肉眼观:胃镜下三个特点: 1. 粘膜变薄、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 2. 正常胃粘膜橘红色→灰白或灰黄 3. 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出血、 糜烂 镜下观: 1. 粘膜全层内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 2. 胃粘膜固有腺体(胃体腺、幽门腺、贲门腺)萎缩或消失,囊状扩张 3. 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粘液分泌细胞化生)灶状或片状,弥漫分布
2、简述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肉眼及镜下观病变特点。 胃溃疡:多见于胃窦部 肉眼观:数目:通常只一个。 大小:一般直径小于2.5cm。 形状:圆或椭圆形,边缘整齐,状如刀切。 深度:可深可浅,底部一般穿越粘膜下层。 镜下观:由上至下大致由四层组织组成 1、炎性渗出物(纤维蛋白+WBC) 2、坏死组织:坏死的细胞碎体 3、肉芽组织 4、疤痕组织; 可见增殖性动脉内膜炎、血栓形成、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变性断裂及小球状增生。
十二指肠溃疡:常见于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壁或后壁,直径较小。其余同上 3、运用病理学知识区别良、恶性溃疡。 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2cm >2cm 深度 较深 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