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第1条根据株洲市人民政府要求,为顺利实施株洲旧城更新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文本。
第2条制订本规划的主要规划依据是《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其对本片区的功能定位是:“一江两岸双中心,二主五次七组团”城市结构中“七组团”之一,规划形成居住区、工业区、城市商业副中心、学校等多种城市功能并举的城区。
第3条本规划规划区范围划定:荷塘区和芦淞区核心区域,即贺家土、建设、建宁、庆云、茨菇塘、月塘、龙泉七个街道办事处及石峰区电厂区域,规划用地面积约18.99平方公里。
具体规划控制范围由总图图则界定。
第4条本次规划分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三个层次,其中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法定规划。
第5条本规划成果由《株洲市旧城更新规划》文本、图纸(包括规划图和图则)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文本和图纸(包括规划图和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6条本文适用于株洲旧城范围内各街区、地块和各类用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并作为工程项目设计的依据,但不能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的依据。
第7条本规划的解释、实施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协调处理,由株洲市规划局负责。
第8条本规划是基于旧城改造由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制定的,强调完善公益性设施配套,强调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
第9条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
第二章规划策略与城市结构第10条规划目标:创造富有活力、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文化特色、充满情趣、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中心区,成为建设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第11条规划策略:本次规划确定以“织补城市”作为旧城更新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产业与用地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公共设施体系、城市形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体系等各个城市系统的梳理完善,形成体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特征的旧城更新方案。
第12条规划结构:“一轴一带构功能、两楔一带连空间、一核三心筑活力、设施成带利服务”。
第三章规模与用地布局第一节城市规模第13条规划总人口到规划末期限定为31万,各片区人口分布由片区控制图则具体界定。
第14条规划总用地面积18.99平方公里,其中主要用地类型包括商业金融用地、居住用地、商住混合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等。
第15条用地平衡表第二节用地布局规划第16条重建、修复、保留的用地划分:株洲旧城内的所有用地按照开发利用的综合条件划分为重建、修复、保留三类,其中重建用地565.51公顷,修复用地417.06公顷,保留用地916.52公顷。
重建用地为城市开发的重要用地类型。
第17条功能引导区的划分:株洲旧城分为17个功能引导区。
按照与结构的关联度,可分为两类。
①重点功能引导区,共9个,分别是工业遗迹的文化复兴区、SOHO式生活聚落、体育休闲区、中心商圈、特色商业聚落、市场限定区、山水居住区、商务商住混合功能区、商务型副中心;②普遍功能引导区共8个,分别是天鹅湖生态居住区、汽车市场区、601厂区及生活区、生态休闲区、教育居住区、五金市场区以及两个居住区。
第18条对用地的重大调整应结合旧城功能优化,在保障公益性服务设施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开发。
用地的重大调整包括电厂的整体搬迁与职业学校搬迁所腾退的用地,根据规划要求优先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剩余土地全部用作市场开发。
第19条规划居住用地686.74公顷,占总用地的36.16%。
居住用地主要布局在铁路以东的庆云社区、茨菇塘社区、月塘社区,电厂、龙泉社区,京广线以西以保留为主。
第20条规划商业金融用地177.09公顷,占总用地的9.33%。
商业金融用地为旧城铁路以西地区的主要功能,铁路以东地区的城市级商业金融设施用地沿新华路设置,在齿轮厂形成较完整的城市副中心商业节点。
第21条规划商住混合用地101.59公顷,占总用地的5.35%。
商住混合用地的特征主要为居住混合公建的多功能用地,用地中居住的建设总量不低于60%。
第22条规划文化娱乐用地28.55公顷,占总用地的1.5%。
文化娱乐用地主要包括城市级别的图书馆、音乐厅等公益性设施与独立占地的片区、社区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
第23条规划市场用地79.34公顷,占总用地的4.18%。
旧城中规划市场集中用地共三处:功能优化、布局延伸的芦淞市场群,东北部的汽车市场,西北部的五金市场。
第24条规划工业用地99.22公顷,占总用地的5.22%。
在旧城内仅保留现状601厂用地。
第25条规划体育用地12.74公顷,占总用地的0.67%。
第26条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5.17公顷,占总用地的0.8%。
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27条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株洲的社区管理体制,以服务人口为基础分为三级:分别为城市级、片区级和街区级,规划区划分13个片区、60个街区。
第28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表2第29条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人口约为30万人,设施的管理主体为城市人民政府;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人口约为3-5万人,设施的管理主体为街道办事处;街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人口约为0.5万人,设施的管理主体为社区居委会。
第30条各片区、街区内的配套设施的数量、用地、建筑面积和位置应符合《片区图则》的规定。
在进行较大范围的成片开发时,对地块内配套公用设施的位置作适当调整,需制定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实施。
调整的位置限于本片区内,其数量、用地或建筑面积均不得少于规划图则中的规定。
第31条本规划未涉及的其它配套公用设施参照湖南省和株洲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土地开发控制第32条本片区内各地块土地利用性质及相关指标详见本规划“图表”中“街区内开发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
第33条现有土地利用性质若与本规划规定不符,暂时不须更正,但若对用地的部分或全部进行改造时,则该用地新的土地利用性质必须按本规划的规定执行。
第34条株洲旧城的建设强度控制原则为“双增双减”,即增加绿化、增加公共空间、降低建筑密度、降低建筑总量。
第35条旧城内重建地块的容积率与以下两个方面相关:①重建地块与城市结构的关联度:指重建地块所处的城市区位是否处于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带,与城市结构关联密切的重建地块容积率适当提高。
②重建用地自身规模大小:指重建地块自身的用地面积,面积较小的重建用地,允许建设的容积率适当提高。
第36条本规划确定的开发地块用地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扩大,原则上不能缩小,而其控制指标不作调整。
第37条株洲旧城区的建设采取疏解、降低的总原则。
地块面积小于2.0公顷的重建用地容积率原则上控制在5.0以内,地块面积大于2.0公顷的重建用地容积率原则上控制在3.0以内。
第38条建筑密度:地块面积小于2.0公顷的重建居住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45%以内,地块面积大于2.0公顷的重建居住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内;地块面积小于2.0公顷的重建商业性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55%以内,地块面积大于2.0公顷的重建商业性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50%以内。
第39条绿地率:居住用地绿地率控制在25%以上,商业性用地控制在15%以上。
第40条本规划“图表”中确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为上限指标,“图表”中确定的绿地率为下限指标,一般情况下不允许突破。
第41条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三项指标的突破与调整,在土地出让前,应编制相关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或交通影响评价等规划与专题研究再予以确定,土地出让后,容积率一般不允许进行调整。
第42条容积率补偿办法按株洲市相关技术规范执行。
第43条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定:原则上居住、商业、商务办公、酒店等经营性土地与教育、医疗、体育、绿化广场、文化等公益性土地在各自范围内兼容,经营性土地与公益性土地之间不能兼容。
具体土地兼容性控制详见街区控制导则。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第44条构建以环境友好型低碳化城市交通为核心的交通体系。
包括以下目标:①通过轨道交通线位和站点的梳理改善旧城出行问题。
②干道路网相对密集。
③构架通达性强的支路系统。
④方便快捷的城市公交系统,实现公交优先。
⑤建立覆盖面大、普及率高的清洁能源慢行公交体系。
⑥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环境舒适方便。
第一节对外交通第45条建议株洲旧城的轨道交通在旧城内设置四个站点,分别位于红旗广场副中心、铁东新华路、火车站、市场群。
轨道交通具体定线、站点设置在轨道交通专项规划中进一步明确。
第46条旧城的主要过境交通主要包括320国道与东环路,新华路、红港路和株醴路承担旧城对外联系的主要作用。
第47条旧城内的对外交通场站仅保留火车站一处,原红旗广场汽车站外迁到红旗立交以东。
第二节道路系统规划第48条除城市快速路东环路外,其它道路按照道路等级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
第49条城市道路按照功能特点划分为功能复合型道路、交通型道路、非机动车与步行为主兼顾车行的道路三类。
第50条规划区新增主干道有铁东路、新塘路、石宋路、文化路东段等,共计16323米;新增次干道有明湖路、水仙路、果园路、龙泉路、荷叶冲路、荷塘路、华湘路、东湖路等,共计21185米;新增支路80128米。
第51条主干道系统结构:五横三纵。
①红港路:交通型道路。
东西走向,通过红港大桥连接新城与旧城,沿白石港从旧城北部穿越,向北联系长沙,是旧城北部最主要的东西城市道路,红线宽度40米,断面形式为一块板。
②新塘路:交通型道路。
东西走向,通过过江隧道与预留步行桥连接新城与旧城,穿过铁路后沿天鹅湖向东连接醴陵与长沙,是旧城北部重要的城市道路,红线宽度30米,断面形式为一块板。
③新华路:功能复合型道路。
东西走向,通过湘江大桥连接新城与旧城,是株洲城市最重要的东西向城市干道。
红线宽度36米,断面形式为两块板。
④石宋大道:交通型道路。
东西走向,从建设路出发,向东跨越铁路,是株洲旧城南部交通疏解的重要道路,对改善市场群与建设路交通拥堵的状况有重要的作用。
红线宽度20米,断面形式为一块板。
⑤芦淞路:交通型道路。
也称株醴路,东西走向,通过天元大桥连接新城与旧城,向东联系醴陵,是株洲旧城南部重要的城市道路。
建设路至建宁大道段红线宽度24米,建宁大道至株醴路红线宽度30米,断面形式均为一块板。
⑥建设路:功能复合型道路。
南北走向,是株洲旧城铁西地区最重要的南北主干道,红线宽度34米,断面形式为三块板。
⑦铁东路:功能复合型道路。
南北走向,旧城铁西的重要交通疏解道路,同时作为铁东发展的重要功能引擎,红线宽度30米,断面形式为一块板。
⑧文化路:交通型道路。
南北走向,旧城东部重要的南北交通道路,红线宽度26米,断面形式为一块板。
第52条道路控制分为强制、严格和一般性控制三个等级。
强制性道路不得做任何改变;严格控制道路是指具体执行规划或制定修建性详细规划时,该道路的断面和竖向可作适当调整,但道路线型及宽度一般情况下不得修改;一般性控制道路是指具体执行规划或制定修建性详细规划时,该道路的线型、宽度和竖向可作适当调整,但道路不得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