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县上洒格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Guizhou Coal Mine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环评证书:国环评证乙字第3311号二○一○年六月目录1项目概况 (1)2项目环境影响、生态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 (3)3环境经济损益 (14)4环境风险 (14)5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15)6环境可行性 (15)7总体结论 (17)8要求与建议 (18)1 项目概况1.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规模及建设地点项目名称:兴仁县上洒格煤矿;建设单位:兴仁县上洒格煤矿;建设地点:贵州省兴仁县下山镇苦森箐村;建设性质:新建;建设规模:矿井设计原煤生产能力为30万t/a;服务年限:35.31a。
1.2 地理位置及对外交通1)地理位置上洒格煤矿位于贵州省兴仁县下山镇苦森箐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5°15′53″~105°17′35″,北纬25°32′32″~25°33′30″。
2)对外交通矿区有兴仁县西环线公路穿区内通过,长约6km,矿井工业场地距此公路约1km;新建成通车的关(岭)兴(仁)高等级公路和S213省道公路(断桥~顶效)从东北至西南斜穿县境;S313省道公路(兴仁~安龙)从县境东南侧穿出,南与G324国道在安龙县县城相交,北与S213省道公路在兴仁县城关镇交汇,上述三条公路是兴仁县公路运输的主骨架,另外,县内还有多条县道与周边普安县,晴隆县相接,经上述公路,从县城至贵阳市288km,至兴义市67km,至安龙61km,至晴隆90km,至普安82km,至南昆铁路的顶效站64km、郑屯站74km,交通较为方便。
1.3 工程概况根据《兴仁县整合矿井、生产结构调整及合理矿权设置方案》的规划,兴仁县上洒格煤矿(原名为兴仁县鸿运煤矿)为规划单证新建矿井,该矿井位于贵州省兴仁县下山镇苦森箐村,矿井井田面积7.94km2,保有资源量共2496.10万t,设计可采储量1909.17万t,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a。
矿井设计可采煤层为C4、C5、C10、C11号煤层,可采煤层原煤为低中灰、中高硫、高热值、低挥发分、热稳定性较高的03号无烟煤。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井口及工业场地选择在井田中部上洒格村以西约350m缓坡地带,风井场地选择在工业场地南面直线距离655m处的平缓坡地上。
全矿井划分为二个水平九个采区开拓全井田,首采区为一采区,首采煤层为C4号煤层。
设计回采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采煤工艺为高档普采。
矿井采用抽出式通风方式,通风系统为中央并列式。
矿井为高瓦斯矿井,按有煤与瓦斯突出、煤尘有爆炸危险性、煤层不易自燃设计和管理。
设计在风井场地建瓦斯抽放站集中抽放瓦斯,规划考虑瓦斯综合利用于发电。
主井采用胶带输送机将原煤运出,经胶带输送机转运至筛分楼作筛分、选矸处理,选后块煤与筛下产品分别经上仓胶带输送机(块)和上仓胶带输送机(末)运至装车仓,并分别进入块、末煤仓,然后装车外运。
设计在工业场场地建备用储煤场,矿井若遇特殊情况装车仓储煤容量不够时,使用备用储煤场。
矿井排矸场设于距离主井口北面约85m沟谷内,井下掘进矸石和筛分楼手选的矸石运至排矸场处置。
设计推荐距该矿井工业场地主平硐井口东北面水平直线距离约2km处泉水,作该矿井生活、消防用水(包含生产补充用水)供水水源。
设计在工业场地设井下水处理站对矿井水进行处理,处理站处理规模为2400m3/d,设生活污水处理站对工业场地生产、生活污废水进行处理,处理站处理规模为240m3/d。
设计在工业场地设锅炉房一座,选用DZL2-1.25WⅡ和DZL1-1.25WⅡ型卧式链条炉排蒸汽锅炉各一台作为本矿的采暖供热设备,采暖期运行二台,非采暖期运行DZL2-1.25WⅡ型锅炉一台。
矿井供电电源为高武35kV变电所,矿井设备总装机容量2758kw,矿井年电耗量约666.51万kw·h,吨煤电耗为22.22kw·h 。
矿井原煤主要销往兴义电厂及省内外作建材、化工用煤,少部分作民用。
矿井在籍总人数514人,矿井全员效率为2.68t/工。
本项目建设总投资11569.81万元,环保工程投资1356.18万元,项目环保工程投资占项目基建总投资的比例为11.72%,环保投资适中。
2 项目环境影响、生态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2.1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保护措施1)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上洒格煤矿所在区域为高原山地,沟谷发育,地形起伏较大。
海拔最高1617.2m,最低1080.0m,最大相对高差537.2m。
一般海拔1350.0~1500.0m,相对高差150.0m。
评价区属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珠江南、北盘江治理区,同时也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区内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评价区为轻度水土流失区,土壤平均侵蚀模数约2230.48t/(km2·a),允许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km2·a)。
本评价区为典型的农业生态环境区,周围无大的工业污染源,区内生态系统由于受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是一种半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目前区内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环境质量整体尚好。
评价区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文物古迹等环境敏感目标,未见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评价范围内土地、动植物、地表水体、地下水体。
评价范围内受地表沉陷影响的村寨房屋、井田内公路、矿井进场道路、矿井地面建构筑物等纳入保护目标。
2)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措施矿井的总占地面积为8.55hm2,其中占用耕地7.38hm2,占评价区耕地总面积的0.63%,矿井占地为新增占地。
矿井占地虽然对整个评价区的耕地来说影响不大,但对各场地附近的局部区域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矿井工程占地和施工活动将破坏其用地范围内的农作物和天然植被,改变土地资源的原有使用功能及其地形地貌,增加裸露面积,并可能引起局部的水土流失,从而对区内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但相对项目所在的区域而言,工程所占用的土地及破坏农田、自然植被的植物种类数量很小,不会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矿井平场工程填方利用挖方和掘进矸石作填方材料,工程不需场外取土,不会产生因取土而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施工期应采取如下保护措施:(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单位应结合本矿井工程新增占地、植被破坏情况,认真做好工程施工期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完善施工期的环境管理,设立环境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能,落实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措施。
(2)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施工中不得将临时堆放土石方任意弃置,以免遇强降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地面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破坏区,施工完毕要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植物,以防止发生新的土壤侵蚀;对于矿井场地施工区,水蚀加剧,为避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应考虑采取设置排水沟等相应的工程措施。
(3)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措施:设计阶段要优化总体布局,新增用地要尽量少占用林地、灌丛、天然草地等植被较好的地块,以减少对表土和植被的破坏、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尽量将施工临时用地布置在永久占地范围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免增大土壤与植被的破坏面积;保护和利用好表层的熟化土壤,施工前把表层的熟化土壤集中起来,待施工扰动结束后,再覆土于新塑地貌区,以利于植被恢复。
3)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保护措施(1)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本矿井开发后区域生物量的减少程度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是可以承受的。
本矿在生产运行期间,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积水沉陷区,对山区的地貌及土地利用类型无大的影响,基本不会改变井田内现有土地利用系统。
且受沉陷影响的农田和林地大部分可通过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恢复其原有生产力,地表沉陷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总体异质化程度影响较小。
(2)地表沉陷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上洒格煤矿井田范围内煤层赋存稳定,预测首采区及全井田主要煤层开采后最大下沉值将达到3.29m,地表移动变形影响范围首采区为0.57km2,全井田为5.85km2。
预计本矿井开采后造成地表沉陷表现形式,主要还是以地表裂缝、局部塌陷、崩塌和滑坡等现象为主,不会象平原地区那样形成大面积明显的下沉盆地,地表也不会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地表沉陷对区域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影响主要表现在采空区边界上方的局部区域内。
(3)地表沉陷对地面设施的影响根据《兴仁县上洒格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井田内受地表沉陷影响的村寨,已采取留设永久煤柱保护措施,一般情况下可不考虑村寨整体搬迁,如果井田内有受开采影响的零星村民点,因不能采取留设保护煤柱措施,故应采取搬迁保护措施。
考虑地下开采的复杂性,在矿井地下开采过程中,必须严密观查地表沉陷的发展趋势,发生可能对村寨民房造成破坏的状况时,受影响的村寨应搬迁。
矿井开采后期,如果矿井考虑压煤开采,受影响的村寨必须搬迁。
矿井工业场地和风井场地,设计也考虑了留设保护煤柱的措施,从预测的地表沉陷等值线图上也可看出,地表沉陷对矿井工业场地和风井场地的影响均较小。
目前矿区内道路主要为矿区公路(兴仁西环线)和进场道路,环评要求对公路采取留设保护煤柱措施,从预测的地表沉陷等值线分布图上可看出,采取留设保护煤柱措施后,地表沉陷对位于井田开采范围内的公路影响较小。
地表沉陷对矿井进场道路影响较大,但可以采取随沉随填,填后夯实的措施来保持进场道路的高度和强度,以保证进场道路的通车功能。
(4)地表沉陷对耕地、林地的破坏①地表沉陷对耕地的破坏情况矿井首采区开采后受沉陷破坏的耕地总面积为42.99hm2,其中受轻度破坏30.36hm2,受中度破坏11.85hm2,受重度破坏0.78hm2,而其中受轻度破坏基本农田为24.29hm2,受中度破坏基本农田为9.48hm2,受重度破坏基本农田为0.62hm2,分别占本评价区基本农田总面积的2.58%、1.01%和0.07%。
矿井全井田开采后受沉陷破坏的耕地总面积为435.81hm2,其中受轻度破坏330.57hm2,受中度破坏95.88hm2,受重度破坏9.36hm2,而其中受轻度破坏基本农田为264.46hm2,受中度破坏基本农田为76.70hm2,受重度破坏基本农田为7.49hm2,分别占本评价区基本农田总面积的28.13%、8.16%和0.80%。
②地表沉陷对林地的破坏情况矿井首采区开采后受沉陷破坏的林地总面积为11.74hm2,其中受轻度破坏9.14hm2,受中度破坏2.60hm2。
矿井全井田开采后受沉陷破坏的耕地总面积为97.24hm2,其中受轻度破坏66.78hm2,受中度破坏24.98hm2,受重度破坏5.48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