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

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

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

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

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

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

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贵州羌族有0.14万人,主要聚居在铜仁地区石阡县、江口县。

贵州瑶族有4.44万人,主要聚居在黔南自治州荔波县,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丹寨县、榕江县,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

贵州蒙古族有4.75万人,现主要聚居在毕节地区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铜仁地区石阡县。

贵州壮族5.21万人,大约在明清时期先后来自邻近的桂北各县,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黔南自治州独山荔波县。

贵州满族有2.19万人,主要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三个县的结合部。

贵州白族有18.74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大方县、威宁自治县、毕节市、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六盘水市盘县。

贵州仫佬族有2.84万人,占全国仫佬族总人口的13.69%,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黔南自治州福泉市、都匀市、瓮安县。

贵州水族人口有36.97万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0.08%,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

贵州苗族有430万人,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毕节、铜仁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郊区。

贵州布依族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4.17%,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的镇宁、关岭的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贵阳市苗族: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

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

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

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

苗族服饰差异较大。

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

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

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

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

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布依族: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市、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

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河谷坝区土地肥沃、水源便利,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

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

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

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花棍舞、织布舞、响篙舞等。

戏剧有花灯戏和地戏。

乐器有铜鼓、铜锣、皮鼓、唢呐、芦笙、姊妹箫等。

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

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

男性老年人多穿长衫。

婚姻实行自主婚。

工艺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陶器、雕刻等。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信仰多种神灵,崇拜祖先。

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布依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糍粑、圆糖粑、耳块粑、盐酸菜、狗肉、八块鸡、糯米酒等。

居住:布依族自古以来,多选择溪河两岸、坝子旁边居住。

由于低地潮湿,故民居均为“干栏”式建筑。

主要形式有吊脚楼、石板房。

婚姻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后再经媒妁提亲,表面上是媒人说合,实际上是自由恋爱,而且保持了传统礼仪。

丧葬:布依族认为一个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部分。

布依族的墓葬,主要有“木棺葬”、“石棺葬”、“瓮棺葬”三种。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侗族: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由百越西瓯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一带。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

侗族无文字,通用汉文,1949年后创立了拉丁字母拼音的侗文。

现在还是多以汉语为交际工具。

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溪流上建有桥梁,以“风雨桥”(花桥)最为出色。

村寨建有宝塔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建筑。

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

侗族的住房一般是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

居住在平坝的人多住楼下,牲畜另圈。

侗族的服饰男女有别。

男装和汉装无异,妇女也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异。

农村里,妇女穿青色百褶裙;打绑腿,有的地方穿长裤,束围腰,系飘带。

足穿云钩鞋。

冬青穿右衽无领衣,夏秋改着开襟衣,衬胸襟。

头盘髻,包青布大包头,喜银器。

侗族崇拜祖先,供奉“祖母”“萨岁”女神。

主要节日有过侗年、吃新节等。

彝族: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是古羌人的分支。

贵州的彝族人口约707,400余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及六盘水等县市。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在历史起过重要作用。

彝族多住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或山间的小盆地中,村落较分散,住宅形式与汉族相同。

彝族服饰,男子穿黑色窄袖斜襟上衣和多褶阔脚长裤。

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用围腰和腰带。

彝族信鬼神,崇拜祖先。

主要节日有火把节、丰收节、祭山节等。

土家族: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湘西及贵州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并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生活。

贵州的土家族分布在印江和沿河两县。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多数讲汉语。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

每个自然村寨多为同姓同宗,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房子。

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楼房,式样不一。

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有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衣长而肥,袖大而短,无领,身着围腰,裤脚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头帕,戴银饰。

男子穿领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欢对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裤子,白布裤腰,裤脚短,头包白帕或花帕。

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

主要节日有过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阳等。

仡佬族: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数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

人口约5万多人,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

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的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主要节日有春节、吃新节、清明节、中秋节、六月六等。

其余瑶族、回族、壮族等在贵州居住地都很分散。

瑶族散居在黔南的荔波、独山和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

回族在贵州则集中在威宁一带。

壮族主要散居在贵州与广西接壤处。

水族:水族族源与布依族、侗族相同,都是古越人的分支,和侗族一道几经迁徙,现居黔、湘、桂边境一带,在贵州主要生活在苗岭以南、都柳江游,人口有322,000余人。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市。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列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有一种古老的文字,叫“水书”。

为鬼师占卜之用,老百姓不认识,也不使用。

“水书”的单字仅有一百多个,系表达五行生克、生死吉凶、八卦、二十八宿和天干地支之类。

水族普遍通用汉文。

饮食以大米为主,喜吃糯米、包谷、麦类、薯类等次之。

副食喜欢吃酸辣、酸菜、酸鱼、辣椒等,尤喜食鱼。

爱饮酒,白酒,米酒,甜酒等都饮,有“无酒不成席”的习惯。

水族的服饰,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青、蓝色服装。

妇女穿无领对襟半长衫,身大袖宽,下穿长裤,系青布围腰,托肩和裤腿均镶有花边,穿翘鼻子绣花鞋。

节日佩带耳环、项圈、手镯等。

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在头上,侧面插一把梳子。

男子包头,服装和汉族相似。

水族多聚族而居,同村寨的成员大多有血缘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