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案《凝聚价值追求》教学设计
人教版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案《凝聚价值追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做传承和践行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能力目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分享交流,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分享发言,教师进行提炼总结。
总结: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我们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是传统美德的精髓。她已经深入我们的血液和骨髓之中,而所有精神的都源自爱国。
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结合教材活动进行理解和巩固
2.坚守精神聚力量
播放《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强大精神动力》视频并提出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欣赏,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明确本课学习的主旨,达到概括提升的目的。
板书
梳理本节课知识框架
2.学情分析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深入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认识和情感体验层面,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只停留在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身上,尚缺乏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理解。学生总认为爱国是丰功伟绩,是伟大的牺牲,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很难从日常生活中体验爱国情感。从理解力方面,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有生活体验,例如学习和生活中的刻苦努力、热爱班级的集体意识、以及学校各种活动过程中关于品质和能力的锻炼等等,但很难抽象到精神层面、爱国情感这种高度。此外,生活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受到诸多挑战,学生可能出现价值观盲目认同。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会将积极的态度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小事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提问: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
结合学生的问题,教师进行总结提炼,并且配系列图片巩固认识和理解。
总结: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3.高扬精神践行动
活动:探究与分享
出示教材中傅雷的材料并提问
知识目标: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知道传承和弘扬践行民族精神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探究式教学法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5课《守望精神家园》的第二框题。前一框题学习了中华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学习了中华美德的内涵及影响,理解并落实美德力量在践行,在此基础上,本框题进一步挖掘文化的精髓即中华民族精神,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沉淀与凝结,学生要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青少年形成思想共识的必要之举。
3.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图片及视频
提问:70周年大阅兵哪个画面让你印象最深刻?
总结过渡:如同学们所言,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才会有今天的太平盛世,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艰苦奋斗,才会有今天的繁荣复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伟大的民族之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5课第二目凝聚价值追求。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榜样,用学会运用核心价值观的观点来推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分享的答案,从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辨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在辨析四位同学不同认识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要求。
2.体会价值观的意义
活动:请你来推荐
请同学们向“中国好人榜”推荐一位身边的好人?并谈谈你推荐的理由(价值观)。
学生分享交流
教师追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运用视频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视频内容有助于触动学生的情感。在分析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思考民族精神的具体作用。教师在总结过程中用不同时期的历史配图,帮助学生进行归类和总结,加强对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理解。
阅读教材中傅雷的材料,引导学生辨析爱国的行为,结合自己的认识能说明在日常点滴小事中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国。
思考:关于爱国,你从傳雷这句话中得到哪些启示?
结论:爱国要在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
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分享对“中国脊梁”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分析图片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由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学生观点视频并回答问题
③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志则国振兴。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学生听讲,结合讲授内容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学生参与活动,分享交流
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ຫໍສະໝຸດ 学生阅读材料及图片并回答问题
通过习总书记的解读过渡到第二目内容,教师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及产生,帮助学生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视频及提问,帮助学生落实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讲授新课
第二目
构筑中国价值观
1.学习价值观的内涵
展示资料习总书记对于价值观的解读
教师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来源。
活动:播放《手动绘画解读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
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你知道划分标准和具体内容吗?
结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出示“中国脊梁”的人物照片,从古至今以及现在的“中华脊梁人物”
结论:我们“中华脊梁人物”体现的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活动:时代精神话共识
教师出示不同时期时代精神的图示,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依据介绍的时代精神找共同点,总结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第五课《凝聚价值追求》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部分: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3.践行价值观的要求
活动:探究与分享
出示教材活动资料
讨论: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什么看法?说出来与同学讨论。
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什么看法?说出来与同学分享吧。
结论:
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及话题引发学生的回忆,通过观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体察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而导入本课主题。
讲授新课
第一目
高扬民族精神
1.时代精神话共识
出示教材资料,鲁迅先生的文章节选
讨论并交流: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列举体现“中国脊梁”的人物或故事。
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坛·人人践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要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同时构筑中国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由鲁迅先生的文章,引出“中国的脊梁”,学生们在分享自己所知的英雄故事时体会民族精神的自古至今在不断延续,初步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及意义,为下一环节做好情感及认知上的铺垫。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成组学习抗战精神、大庆精神、以及载人航天精神等内容,通过自主学习英雄事迹体会民族精神,并总结归纳时代精神的共性之处,自主分析民族精神的内容,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