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孝道论文精编版

关于孝道论文精编版

关于孝道论文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的孝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正所谓“”,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
那对其他人的好都是假的。再由孝推而广之到社会的一切伦理秩序,就好像在家
“父为子纲”,出到外面就是“臣为君纲”等等。如果孝不存在了,一切伦理道
德规范都会失去根基,只要家庭中的能够一直保存下去,那社会、国家就会和
谐。
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
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
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
神,是中国文化的显着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
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
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
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
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是,孝敬
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
来的伦理规范,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和发
扬。这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
容。
那么较之于传统孝道,现代新孝道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可以概括为:1.人格
平等性。2.义务并行互利性。3.注重感情性。4.强调自律性。到了现代社会,它
律性的孝道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
他律的孝道训练不易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较明智的办法,只
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
子女盲目的服从与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他人
的重要与意义,从而学得的孝道原则。这样的孝道原则则属于个人自己的,不必
靠外在的权威或规范来监督,即能的做出自己认为适当的孝行,所以,这种孝道
是自律性的而不是他律性的。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
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
养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
多,
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
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
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实情况来看,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
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
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
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
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
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
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
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
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人生之初,
子女
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那些
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
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
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
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多数人都受到长辈的宠爱和社会的关
爱,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几乎从未遭遇挫折或逆境,因而
自我中心的优越感往往较强,加之少受传统道德的专门教化和其他人言传身教的
熏陶,明显存在着缺乏敬老养老传统孝道精神的欠缺,不利于养成敬老、爱老、
养老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从而不利于构建美好和睦的家庭道德,也不利于借助弘扬
中国优良传统道德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形式
灵活的、认识和弘扬包括敬老养老孝道在内的中华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活动,使
大学生一代青年人在接受文化科技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传统道德的美育,有助于丰
富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素质。
12广告 still fantasy l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