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心理健康教育讲话稿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其总体目标是: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改善其意志品质.
1.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
使学生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增加学生对价值的察觉:让学生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帮助学生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学习正确归因;进行积极思维方式训练.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我监控: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学习语言沟通技巧: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
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学习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帮助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情绪自觉: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
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
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情绪管理: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
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距情绪决策: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5.增强耐挫能力
增强耐挫意识.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b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容
我们把心理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具体化,即,以具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也就是心理教
育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编排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绪的认知反应.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是积极的;反之,情况则相反.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
活动模式都在有机地服务于主旨,有助于实现活动目标.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实施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全体性原则
这是基本要求.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避免仅一部分活跃学生唱主角,冷落了另一部分同学.
2.主体性原则
这是前提.在活动目标的确立,设计及实施中均可由学生参与,教师把学生摆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当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时,学生在活动中才能积极主动.
3.活动性原则
量表现出幽默,使班级的活动能轻松活泼地进行,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和投入.
具有教学的机智,能随时处理突发事件.例如,在上课时有学生捣蛋,抱怨,不专心,吵着要上厕所,擅自离开课堂等
等,教师要能够迅速了解其原因,作出即时的和适当的反应.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当.因为教师指导少,学生无从下手;指导太多,又可能养成学生的依赖性.
学生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针对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问题,适应问题,人格成长和身心发展问题,运用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个别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和矫正.
班主任要学习心理辅导方法和操作,在上好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同时要做好本班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游戏辅导
游戏辅导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参与面广,操作性强.我校要通过游戏中心的活动对学生开展游戏辅导,通过游戏辅导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培养学生的合群性和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同时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规则,遵守规则.
1,选择游戏.游戏辅导老师必须收集和积累适合本年级学生的各种游戏,然后根据辅导主题,辅导对象和场地等具体情况选出合适的游戏.
2,学习规则.游戏之前,老师必须详细,具体地说明本游戏的规则,活动时的各项注意事项.学生必须学习规则,掌握
规则,直至在游戏中遵守规则.
3,观察行为.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情绪是比较真实地,也反映出其心理是否健康.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
4,调节情绪.游戏是孩子表达感情,描述经验,表达期望的"语言",教师要懂得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情绪表达还有一个目标适宜,反应适度的问题.教师要辅导学生在游戏中调控自己的情绪,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