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知识点梳理

考研政治知识点梳理

考研政治知识点梳理

1.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
胜谬误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
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
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
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
一定的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
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

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

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
为成功。

2. 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真理角度看: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真理的检验标准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
寻找,而要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

从实践角度看: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
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同客观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
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

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
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物质的存在形态:
①自然存在物及其运动形式宏观物体、微观粒子、宇观天体、场、反物质。

②社会存在物及其运动形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物质性的社会关系,物质性的社会活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①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运动观。

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使事物呈现多样性,是区分事物基础,衡量事物运动尺度。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①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的一维性、空间的三维性。

②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相对论证明,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相对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之一,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①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因此是
物质性的;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集中体现着社会
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世界统一于运动着的物质。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石,是反对唯心主义、二元论及神学世界
观的思想武器,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一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我们先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接着,我们要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所了解。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
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然后我们要理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首先,二者之间的联系:第一,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其次,二者之间的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以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
作用不同。

二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劳动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其来源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它是商品的个别
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
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使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劳动力价
值也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使所有企业都普遍获得了相对剩
余价值。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与上述知识点相关的难点--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在任何条件下
都不能成为商品。

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

因此,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
力的价值或价格。

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单个资本的增大。

而单个资本的增大则主要通过资本积聚
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

①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不断增大自己的资本实力,从而引
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积聚。

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②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的大资本。

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
和信用这两个强大的杠杆来实现的,亦即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
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

③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
在于: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它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
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所以它的增长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
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因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二者的联系在于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
增强,因而会加速资本的集中;另一方面,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和积累规模迅速增大;反过来,又会加快资本的积聚。

两者共同促使资本积累不断增大,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