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1. 第一次提出反对教条主义的是毛泽东《反本本主义》2. 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定为党的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3.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上4.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5. 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是《将革命进行到底》6. 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中共新民主主义论的三大经济纲领的是《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7. 第一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概括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8.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初步形成《星星之火》9. 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论十大关系》10.第一次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2个务必11.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经济兼顾3者利益;政治共存监督;文化20012.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应注意十六大党章中新的表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可能在分析题中有考查的要求。
13.两个先锋队:1)代表依靠工人阶级;2)不排斥其他阶级和阶层,代表人群,代表民族利益3)本质一致的,统一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自觉成为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要求,体现性质。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主力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15.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7.中国共产党内在这个问题上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二次革命”论,把革命两个阶段割裂,只看区别,没看联系,要横插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一种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观点只看联系,而忽视区别。
二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18.统一战线:A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国共合作,工农小民。
B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工农小。
C 抗日:国共工农小民大。
D 解放战争革命统一战线:工农小民。
E 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劳动者,事业建设者,拥护社/统的爱国者。
基本经验: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基础,对资产阶级联合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19.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20.新民主主义时期:保护民族工商业,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得到发展。
对其有一定节制。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平赎买、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定息等方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革命任务、动力基本一致。
区别:A 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经济条件、政治基础、思想指导、国际条件)。
B 领导阶级不同C革命目的不同(资产阶级共和国,联合专政的国家)22.武装斗争的原因:社会性质国情,内部封建压迫,外部帝国主义压迫,没有民主。
武装斗争和非暴力形式(民主议会、组织罢工、学生运动等)的关系: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但是并不放弃其他斗争形式,其他斗争形式也是必要的,武装斗争需要其他的支持。
23.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思想上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原则;作风建设(3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处理党内矛盾;(整风思想教育;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官僚主义等。
现实意义:必须:坚持党领导;改善党领导,加强党建设特别是执政党建设;新时期:邓3武装全党;必须解决2大课题:提高党的领导/执政能力,不段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加强3个方面建设: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发挥3大优势: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哲学部分1. 物质和意识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 必然性,联系因果,规律性区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偶然性)4. 度的范围区分质变和量变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点):和辩证法结合,认识历史唯物主义,主观能动性,实践6.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只承认必然性不承认辩证法夸大物质对意识的作用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不能科学认识意识的起源(认识片面)7. 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有4 种基本形式(个人、集团、社会、人类);实践的客体是指主体活动的对象的总和,进入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的中介是各种工具、手段、程序、方法。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在生产和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在消费和认识过程中,客体主体化;实践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8. 实践的运行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环节:(1)进行实践决策,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施实践方案。
(3)完成、检查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
(4)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9. 发展不只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事物结构的变化和优化。
10.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客观内容;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既有原则的区别,又是相互包含和转化的。
真理既有相对性(正确认识的广度、深度、进程有限),又有绝对有(客观内容;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可知性;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具体性(受条件制约,是发展的)11. 辨证思维方法与科学实践是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辨证思维方法是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
1)归纳(个别→一般)与演绎(一般到个别);2)分析(整体到部分)与综合(部分到综合);3)抽象(客观事物的本质概括)与具体(思维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不同于感性具体);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过程同客观事物的历史过程和认识认识历史事物的过程应当符合。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了的历史。
12.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加速或延缓作用;提供物质资料来源;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统一的过程。
(在解释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时用得到)13. 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人的发展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4.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两者揭示客观__________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把2 者割裂会产生3 种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以及把2 者完全割裂开来的观点。
15. 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即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和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应该将后者放在首位,个人的贡献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16.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中。
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内容上看是事物由于其内部矛盾的作用而不断完善不断前进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事物的发展道路就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7.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8.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9.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区别,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本节中未考的空白点有:①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体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尤为重要。
21.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反映与重构的关系,唯心主义不都是不可知论。
22.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间的辩证关系,2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任何时候都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24.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是科学的人性理论,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属性是本质属性,人的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25. 认识过程完成的标志: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27.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
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同一种经济制度中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同一种经济体制可以存在于不同经济制度中。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资本有机构成高/(低)的生产部门,生产价格高/(低)于生产价值4.商品的价值:简单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劳动、社会必要劳动都可以表示其价值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永恒范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抽象劳动商品经济范畴(社会生产关系)历史范畴社会属性5.资本周转速度提高:商品总量增加;节省预付资本总量;增加资本周转次数;减少无形损耗;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