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嘉庚课本译文2定稿

陈嘉庚课本译文2定稿

陈嘉庚课本译文2第四部分旅游胜地33.鳌园集美鳌园是陈嘉庚的科学思想和闽南民间建筑艺术完美的结合。

鳌园坐落在一个小岛上,一座叫鳌头宫古庙的旧址,因此得名。

该庙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的炮火摧毁。

鳌园的建设花费了陈嘉庚最后十年的心血。

鳌园占地一万平方米,大部分是从浅海滩围垦而成。

鳌园的布局呈汉字“圖”字型。

园内,除了关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石雕外,还有中国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对联石刻。

鳌园的故事还得从陈嘉庚1949年6月到1950年2月历时9个月的新中国之行说起。

事情是这样的:陈嘉庚在游历山东省广智院时,看到一组包含许多提倡文明、进步、卫生的雕塑,大受启发。

于是,他决定在集美建一座公园,规模比广智院更大,内容更丰富,艺术品位更高,以便人们在娱乐中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思想。

1950年,陈嘉庚谢绝了毛泽东和周恩来要他住在北京的美意,回到集美着手进行他大规模的建设计划。

他决定先建一座纪念集美解放的纪念碑。

陈嘉庚一刻也没有忘记是毛泽东领导的党和人民军队,经历了十年的“土地革命”,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的解放战争,才建立了新中国,解放了包括集美人民在内的5万万中国人民。

这对人民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永久纪念。

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建一座纪念碑。

因为毛泽东是他在抗战时结交的可靠朋友之一,所以,他请毛泽东为纪念碑题写碑名,让集美人民永记毛主席、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恩德。

纪念碑设计为鳌园的主体,四周的围墙镶嵌上精美的石雕,叫博物观,以便人们观赏、学习。

他这样描述鳌园:“真大观勿嫌小岛,有旧植乃展新型。

”鳌园建筑工程于1951年9月8日动工,陈嘉庚亲自主持开工仪式。

鳌园原先的计划不包括陈嘉庚墓。

陈嘉庚墓是后加的。

纪念碑快竣工时,一位老师傅偶然发现建筑工地附近的海滩上有一块巨石,他认为此石用作坟地,大吉大利。

根据他的建议,鳌园加上了陈嘉庚墓。

因此,鳌园的收尾工程一直到1961年8月陈嘉庚去世下葬后才最后完成。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浩大工程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竟然是陈嘉庚本人。

他成竹在胸,挥动手杖,指挥工程建设。

34.嘉庚公园和陈嘉庚纪念馆陈嘉庚喜爱集美的景色胜过任何其他地方。

他到过东南亚好几个国家,游历过中国20几个省,遍访名山大川,城镇都会,但在他眼里,没有一处名胜比得上集美。

高集海堤和杏集海堤的建成,为他的故乡增添了新的亮色,使他更为自己的家乡感到傲。

他想把这著名的文化区建设得更加引人注目,想为学生,主要是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环境。

他已计划每年花20到30 万元用于美化各校校园。

此外,他还有个想法:在鳌园附近建一个公园,以便村民、学生有个娱乐的地方。

于是,1955年,鳌园建设初成规模之时,他又买了22亩地,供建公园之用。

不幸的是,不久陈嘉庚患了癌症,于1961年去世。

公园的建设久久没有动工。

直到1994年,为纪念陈嘉庚诞辰120周年,地方政府和集美学校委员会决定完成陈嘉庚的遗愿,建造他想建而未建的公园。

公园按陈嘉庚原来的计划兴建,但比原计划大得多,环抱了整个鳌园;定名嘉庚公园。

园内,绿树繁花掩映之中屹立着座座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开阔的地面上可见多座尊师重教的雕塑。

坐落在嘉庚公园北侧的是陈嘉庚纪念馆。

纪念馆的建设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于2005年3月18日动工,2008年对外开放。

纪念馆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1千平方米。

展览区分布在2、3楼,包括一个序厅和4个展厅,总面积3千平方米。

前三个展厅展现的是陈嘉庚的生平事迹及贡献。

展厅中有栩栩如生再现的历史场景,如陈嘉庚的橡胶种植园、早期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新加坡街头募捐筹款活动、陈嘉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等。

第四展厅题为《在陈嘉庚周围》,表现陈嘉庚的襄助者、追随者以及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校友的活动和贡献。

馆内珍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如《南侨回忆录》的手稿。

纪念馆是一座嘉庚风格的建筑,和鳌园、嘉庚公园完全一致,三者合一构成统一的旅游胜地。

纪念馆的功能除收集、保存陈嘉庚的文物外,还兼作这位伟人的思想、事迹的宣传、研究中心。

35.嘉庚故居、归来堂和归来园陈嘉庚故居位于集美学村的中央,现嘉庚路149号。

故居于1918年6月落成。

陈嘉庚和其弟陈敬贤在集美时,就住在这里,工作在这里。

因为两兄弟分别被称为“校主”和“二校主”,所以,当地人称该建筑为“校主屋”。

1919年,陈嘉庚就是在这楼里筹划创办厦门大学和扩大集美学校的。

1940年,该楼在一次空袭中被日寇的燃烧弹摧毁。

1950年,陈嘉庚定居集美,他考虑的头一件大事是重建扩建集美学校,无暇顾及自己的住处。

结果,该楼废墟依旧,直到集美的重建计划基本完成之后才开始重建。

陈嘉庚搬进重建的新居后不久, 1960年前后,便离开到北京就医去了。

为纪念陈嘉庚,1980年该楼进行一翻改造装修,但仍保持原来的风貌,向公众开放。

“陈嘉庚先生故居”的楼名是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

楼内的布局,即卧室、书房、餐室、会客室以及陈嘉庚个人物品均按原样摆放。

人们可以透过其手稿、衣服及日常用品,看到他简单澹泊的生活和崇高的道德风范。

他居住的简陋的住屋和他捐巨资兴建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坐落在故居正前方的是归来堂。

归来堂有一中厅,两侧是厢房,是闽南的庭院式的建筑;建筑面积1,330 平方米。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陈嘉庚预留了3万元,想盖一座房子,他称之为归来堂。

他希望海外的亲人永不忘故土,常归故里。

这房子就是让他们回来居住的。

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学校的建设未完成而先建私人住宅,有悖于孔夫子的信条。

”于是,建屋的事就这么搁置起来。

陈嘉庚去世以后,周恩来得知此事,出于对这位爱国老人的尊敬,指示说:嘉老的想法很有意义,照嘉老的意思办。

为此,有关部门为归来堂的建设拨了专款。

归来堂于1962年陈嘉庚逝世一周年之际落成。

归来园是1983年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70周年由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兴建的。

归来园位于归来堂的正前方,两者紧密相连为一。

归来园占地1万平方米。

园的正中央,屹立着陈嘉庚的铜像,高2.3米,重750公斤。

铜像生动地刻画了陈嘉庚远途归来,面带喜色看着集美学校蓬蓬勃勃发展时的瞬间神态。

铜像的背后是一垛花岗岩砌成的隔墙,墙上镶嵌着八个大字“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毛泽东对陈嘉庚准确的评价。

嘉庚故居、归来堂、归来园构成了集美旅游胜地另一组以陈嘉庚为中心的的景点。

第五部分集美学校36.集美学村1913 年集美小学创办以后,陈嘉庚不厌其烦,到福建各地调查教育的状况。

结果,他认为要挽救福建教育的颓势,自己应该有所作为,办法是创办一所师范学校,在闽南招收有天赋的贫寒学生入学,培养教师。

1917年,陈嘉庚事业蒸蒸日上,千万富翁指日可待。

他派其弟陈敬贤回集美,创办中学师范部。

除了建校舍,延聘教师职员,陈敬贤还承担着从闽南30多个县招收有天赋的贫寒学生的繁重任务。

截至1918年3月中学师范部正式开学,共招师范生120多名。

为了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陈嘉庚对师范生不收学费,还给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中学生也只交伙食费。

中学师范部成立后,确如事先所料,教师职员的问题接二连三地出现。

1920年,陈嘉庚在集美。

他聘请福建当地人、北京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叶渊为校长,此后,学校才恢复安定,开始有了起色。

从1920年到1928年,学校学潮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要求罢免校长叶渊的呼声不断,理由是叶渊霸道,禁止学生参加政治活动。

尽管如此,陈嘉庚自始至终支持叶渊。

他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陈嘉庚始终考虑着设立实用学科和应用科学的问题。

早在1917年,他就有在集美创办航海学校的想法。

他的这个想法逐步明晰,部分是因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经营航运,经济上受益匪浅,另外是因为他认为,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只有发展水产和航海才能充分开发。

一开始他便给上海一所海运学校写信,询问能否从该校延聘教职员,最后同意由他资助两名优秀学生到日本留学,条件是学成之后到集美帮助创办水产航海学校。

1919年两人在日本毕业后,双双于1920年到集美创办航运学校。

陈嘉庚从德国购买全套机器和设备,安装在一艘渔船上,供训练和实习之用。

他还从法国买了一艘机动拖网船,既供实习,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就在创建航海学校的同一年,陈嘉庚又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及商业学校。

1923年,他从新加坡给叶渊写信,敦促他在天马山选择适宜地点,创办农业部,从属于集美学校。

该部最终于1926年6月开学。

1927年3月,集美各教育机构统一调整,把“部”、“校”等一律改为“学校”。

这样,陈嘉庚在集美创办了一系列学校,其中包括小学、女子小学、师范学校、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校、女子中学、农业中学、幼儿师范和国学专门学校,共十所。

学生主要来自福建、广东,部分来自东南亚。

因为这些学校,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职业学校都归集美学校委员会集中管理,所以通常被称为集美学校。

“集美学村”一语最早见于1923年的一份和平请愿书。

那时,集美—高崎海峡两边军阀交火,打死学生一名,打伤一名。

于是,最高当局正式承认学校所在地集美为“永久和平学村”。

此后,“集美学村”之说便沿用下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集美学校内迁到山区继续办学。

陈嘉庚在回国慰劳之行结束后,回到他的出生地集美,过了一夜。

1940年11月14日,他到集美学校内迁地视察,高兴地看到各校进展顺利,教职员工和学生情绪高昂。

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集美。

陈嘉庚回国定居后,集美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7.发展中的集美学校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坎坎坷坷,分分合合,提高升格,集美学校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学龄前教育、小学、中学到高等教育。

虽然这些院校办学层次不同,从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却有着共同的校训、共同的校歌,都把其创办人陈嘉庚作为精神领袖。

集美幼儿园与集美小学集美幼儿园是陈嘉庚于1919年创办的,是中国最早由中国人个人独立创办的幼儿园之一。

许多人才都在那里接受启蒙教育。

集美小学创办于1913年,是陈嘉庚在集美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的学校。

集美小学的创立被视为集美学校创办之始。

随着学校校舍的修缮,教学条件不断的改进,高水平教师的加入,集美小学已正式成为福建省省级重点小学。

集美中学集美中学创办于1918年。

由于具有光辉的历史,又有海内外校友带来的荣耀,学校享有“中国名校”之美誉。

在过去的90多年中,学校共培养了约5 万名毕业生,他们中人才荟萃,有政界人物,有杰出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运动员。

中学的校舍屹立在集美的正面,著名的南薰楼和道南楼均为嘉庚式建筑的代表作,是集美的地标和旅游胜地。

无怪乎已故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访问该校时赞不绝口,称其为世界上最美的中学。

学校现有学生3000多名,与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中学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