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

第一章 动物防疫与检疫


2. 疫情诊断 接到疫情后,立即现场核实、诊断 3.采集病料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采取病
料,送有关实验室进行诊断。
4. 调查疫源
2. 疫情控制
“边报告,边调查,边控制”原则
隔离患病动物
根据疫情初步诊断,将动物分为三类: 患病动物:有明显特征症状 可疑感染动物:无症状,但与病畜有接触 假定健康动物:无症状且无接触
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
病原体是疫病发生的必要原因
1. 环 境中 存在 病原 体
病原体的数量、毒力、稳定性是疫 病发生的基础
动物易接触到病原体
2. 动 物受 到感 染
病原体侵入到动物体
感染不一定发病
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没有抵抗力而容易感染
3. 动 物具 有易 感性
动物易感性是先天性的,由动物遗传特征决定
7. 应激
改善和控制到位环境的措施
1. 养殖场的建设符合到位防疫要求
场址地势高燥,远离交通干线、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场与场、场
内各建筑物之间注意“卫生距离”,特别是种畜禽场。场内清洁道与 污染道分设,防止交叉污染。
2. 科学饲养管理
饲料、饮水卫生
科学饲喂 饲养密度合理 全进全出
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种、年龄、性别、个体、 免疫
气候条件影响动物抗病能力
4. 适 宜的 外界 环境
气候条件影响病原体的致病力
气候条件影响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的生命力
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指疫病在动物中广泛传播。流行结果:发病畜禽 数量不断增加(个—群,群—群),波及的地域范围不断 扩大
流行过程:动物疫病发生—传播—终止的全过程
区域化管理: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疫区)
无疫区:指某特定区域,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一种或者几种规定 的动物疫病,并经验收合格。根据达到无疫区标准是否采取免疫接种
措施,分免疫无疫区和非免疫无疫区。 对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管理
5. 对动物疫情进行管理
四、其他综合性技术措施
“养、管、免、消、检、治”
生物和寄生虫卵的“保护伞”“培养基”,如果不及时清理或处理不 当,不仅使生活在圈舍内的畜禽非常容易接触到病原而感染,也污染 周边环境。
6. 湿度

畜禽粪便中水分,潮湿地面蒸发的水分,畜禽呼出的水汽和大气湿 度的影响,使圈舍湿度增加,这不仅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发 育繁殖,饲料、用具也会受潮发霉,引起消化道疾病。
群体相对纯净。
检疫 非免疫净化 免疫净化 培育健康种群 定期驱虫 综合性净化措施
2. 治疗
第四节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
人畜共患病是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互相
关联,在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
人畜共患病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一、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病原体是指细菌(革兰氏阳
预 防
扑 灭
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紧急、严 厉的综合措施,迅速扑灭疫情,终止 传播和流行。
预防、控制、扑灭三者互为补充、互为目的。疫
病的预防要求采取控制、扑灭措施;而及时控制、 扑灭疫情,则是最有效的预防。
动物防疫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加强领导、
密切配合、
依靠科学、
依法防疫、
群防群控、
威胁区易感动物进行的监测,包括疫区封锁期间和解除封锁后的监测工作。
5.监测方式、方法
可全面监测或抽查,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6. 预警预报 7. 强制免疫 2013年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
蓝耳病、猪瘟等4种动物疫病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强制免 疫计划。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 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一、动物环境卫生
1. 环境 2.动物环境:
饲养管理环境 饲料、饮水;饲养方式密度,规模等
生物学环境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其它有害鼠类、蜘蛛
昆虫
理化学环境
舍基本结构
温度,湿度,尘埃,有害气体,通分,光照,蓄
动物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作用和影响
1. 养殖场建设
厂址选择、圈舍设计、管理防疫等
3. 饲养密度 是指畜舍内畜禽的密集程度。饲养密度越大,排泄物越多,粉尘气
体越多,温度越多,湿度也越大,环境中病原体生存分布机会越大, 动物发病量增多。
4.空气环境

在封闭的畜舍内,尘埃、飞沫、有害气体含量均高于舍外,对呼吸 道疾病影响最大。
5. 养殖废渣废水 养殖废渣废水是养殖场的污染源,它们含有大量病原体,是病原微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患病动物传染给健康动物,个体—个体,出现和患病动物相同的症状。
传染性是疫病与普通病区别的重要特征。
流行:疫病在动物群体中蔓延、扩散的特性,个体—群体。

动物疫病是群发性疾病。
3. 具有免疫力
免疫力就是抵抗力。动物患某种疫病后,由于病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
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
1. 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无疫区:指具有天然屏障或者采取人工措施,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
生规定的一种或者几种动物疫病,并经国家验收合格的区域。
2. 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 3.加强优势畜牧业产业区的疫病管理
4. 对动物疫病进行管理 分类管理
其他控制措施
3. 疫情认定
重大动物疫情由省级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必要时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
门认定。
4. 疫情处置
①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疫情确认后,迅速划分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疫点:患病动物所在的地点。 疫区:疫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一般由疫点向外延伸3km。 受威胁区:疫区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由疫区周围向外延伸5~10km。
以接触感染方式为主,可以是直接接触(皮肤和粘 膜),以可以是通过媒介(生物或机械媒介)间接接 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
1、皮肤和粘膜传播。皮肤和粘膜接触发病动物或发病
动物含有病原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环境和物 品,病原体通过皮肤和粘膜侵入。如被狂犬咬伤,接 生布病羔羊,抚摸发病动物,接触疫水,通过破损的 皮肤而发生感染。
② 封锁疫区
程序: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封锁疫区——政府在 24h内发布封锁令——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进出口设立临时检疫消 毒站
③ 处置措施
扑杀、销毁、消毒、接种疫苗
5. 解除封锁
6.恢复生产
二、 慢性动物疾病的控制、净化 1.净化
是指清除动物群体中一种或数种最普遍最难控制的疫病,使疾病减少,
群动物总数的百分率。抗体合格率是指某病免疫接种后进
行抗体检测,抗体合格的动物占动物总数的百分率,一般 大于70%,群体的抗病能力强,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流行。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流行过程表现形式:
1.散发
2.地方性流行 3.流行 4.大流行
第二节 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
健康。
扑灭原则:
“早、快、准、严、小”
早发现、早报告 快行动、快控制
准确诊断
严封锁、严处理 把疫情控制在最低范围,把损失降到最低
扑灭措施
1. 疫情报告: 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动物种类、存栏数、发病数、死亡数
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免疫情况 是否有人员感染 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报告单位、单位负责人、报告人、联系方式等
2. 饲料、饮水

饲料是动物的营养物质,营养与免疫是影响机体健康的两大因素,营养 好坏直接影响免疫力。 水是人和动物体内的重要溶剂,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废物 的排出,均需溶于水中进行。缺水导致黏膜干燥,分泌物减少,抑菌物质 (唾液、呼吸道黏液、生殖道中的溶菌酶、抗菌肽)减少,降低防御屏障 对病原的低档作用,病原微生物通过黏膜侵入机体。
3. 清洁养殖
清污分流 清除废渣 销毁动物尸体 消毒
4. 控制理化环境
5. 建立健全各种防疫制度
二、动物防疫监督与管理
1. 动物防疫监督的措施
验证查物
采样、留 验、抽检
补检、重 检
调查取证
隔离、查 封、处理
三、疫病监测
1. 疫病监测:又称疫情监测,即对某地、某种动物疫病进行系统、完
交配
拥挤 饲料、饮水 空气 土壤、粪便 动物产品 工具及其它产品 风源 饲料、饮水 空气 土壤、粪便 动物产品 工具及其它产品 风源
非生物媒介
生物媒介
3.易感畜群 距传染源的远近
群体模式
幼龄畜群 群体营养状况
群体免疫状况
免疫密度:免疫率,指群体中某病免疫接种的动物数占该
果断处置
动物检疫
※ 概念: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采用法定的程序和
方法,依照法定检疫对象和检疫标准,对动物、 动物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定性和处理。
动物检疫特点
具有强制性
(政府行为,法律)
具有法定的机构和人员(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
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
具有确定的动物疫病 具有科学性
性菌、阴性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病毒、
寄生虫(线虫、原虫、吸虫、绦虫)等微生物或寄生
虫。非生命的致病因素不包括在内。
二、在流行病学上,动物是人类疾病发生、传播必不
可少的环节,病原突破了人类的中间屏障,动物和人 类对病原都具有易感性,是动物源性疾病。
三、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的自然传播是指水平传播,
整、长时间的观察与检测。了解、掌握疫病分布和发生、发展趋势,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