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龙纹研究
18071809—刘世发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红山
文化出土的第一龙一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龙纹是祖
先崇拜的图腾,是几千年来人们崇拜的偶像,并且,中国人一直以龙
的传人而自居。
龙的文化博大精深,龙纹传承到现今,已经成为了中
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漆
器,绘画,瓷器等几乎是所有的器物上。
龙的形象从瓷器诞生就出现
在了瓷器上,一直直到现在,未曾断绝。
那么瓷器上的龙纹不是一呈
不变的,每个时代,甚至是每个朝代,龙纹都会有不同之处,有各自
的特点,下面,就中国瓷器龙纹的演变予以介绍。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朝时
期,龙纹少见,多为堆塑,捏塑,
范印以及龙首壶等,而且此时的
龙纹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
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
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
在三国西晋时期,龙凤等珍
禽异兽所组成的花纹带便被用于
印在瓷器的肩部;在堆塑罐上堆
贴龙以及其他一些珍禽异兽,这
在当时是一种审美的时尚。
(唐朝白釉双龙耳瓶)
六朝时期,龙普遍成鳄鱼的形态,神态凶猛到唐朝时期,龙的的形象渐渐有了生气,跟一般动物差不多,没有神圣威严的气势。
五代到宋辽朝时期,还是继承了前面朝代的风格,基本上仍是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
在此期间,龙纹并不多见与瓷器器物上。
宋代时期,龙纹经常会出现在定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
宋代龙纹的特点是矫健雄奇,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
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
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
向脑后。
此类龙纹大多出现在
定窑印花器物上,龙凤纹在宫
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间则不
得使用,特别是在定窑印花云
龙纹洗上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定窑印花云龙纹洗上龙纹)
这类器物,盘心是矫健蟠龙,印纹清晰,线条流畅,釉色柔和,白中微微闪黄,口镶铜口。
早期定窑用匣钵装烧,不见芒口碗,宋代之后,定窑器物开始为宫廷烧造,产量大,多采用复烧工艺,因而多芒口器,并且多在口沿镶上铜银等材质,方便使用,瓷器显然是当时的进贡器物,因此表明,龙纹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代表了皇家的威严。
宋代时期,耀州窑由于质地及纹饰精美,成为地方朝廷常年例供的供器,在黄堡镇烧制,《元丰九域志》有耀州“土供瓷器五十事”的记载,窑址出土了龙纹盘残片,是当年烧造贡瓷的遗存,1951年北京西郊曾发现
一处专门储藏耀州贡器的窖藏,器皿为盘碗之类用器,纹饰以龙凤纹为主,再次说明,龙纹在宋代已经是皇家专用纹饰,在民用瓷器基本上见不到龙纹,龙纹的皇家威严在宋代已然确立,在宋代,龙纹一般多为三爪,四爪龙,龙矫健迅猛,龙爪有力,张口吐舌。
南宋吉州窑烧制的剪纸贴花瓷器,也出现了双龙的剪纸纹饰。
但是次非贡器,可见宋代龙纹的皇家威严并不是绝对的。
元代龙纹特色很鲜明,元
龙纹龙形蜿蜒细长如蛇,头比
身躯小,头呈扁长形,上头鼻
梁前端有尖挺形和平整形两
种,平整行鼻尖两侧有龙须,
(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上龙纹)
但是很短,尖挺形则
无。
龙光头无发或者有
几缕飘在脑脖处。
龙张
口,露齿,吐舌,额头
高凸,两眼凝视前方,
角和发朝向后方,龙角
与鹿角相似,背脊朝上
状如火舌,四足肌肉结
实,
(元青花双龙戏珠纹双膝扁壶上龙纹)
关节弯曲,爪张而有力。
有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罕见。
尾部渐细
而尖,也有少数火焰状尾,一部分龙纹腹部呈环节状,犹如蛇腹,鳞片有多呈鱼鳞状,网格状,胸部和身躯间绘有火焰状条带纹。
双龙戏珠纹珠子比较小。
元朝官方规定,五爪者为龙,
五爪下者为莽;至元二年(1336
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
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
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
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
帝王权威象征的开端。
(元蓝釉白龙纹盘)明朝的龙纹在元朝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总体的特征是龙的形
态整体看起刚烈凶猛,龙纹极具威严之
气,散发出浓重的皇家气息。
龙爪呈风
火轮状,五趾间距几乎相等,第一趾与
第二趾呈蟹钳状,后四爪同向。
龙鼻多
数上翘,特别是表现在夔龙上,夔龙鼻
高翘并且翻转。
(宣德青花夔龙纹罐)
龙发明显,有一
簇清晰可量的长竖
发,状如火焰,有的倾斜,但是很僵硬。
鼻端有两根龙须飘扬,少数龙的龙睫毛
比较明显,并且上扬。
龙眼睛渐渐的清晰起来。
龙嘴一般上颚要长于下颚,俗称猪嘴,龙大多是尖尾,并且五爪龙居多。
前期多数龙纹的龙角描画模糊。
洪武,永乐,宣德时期,龙身比元代要粗大,其他方面基本承袭了元代的方格,在宣德时期,有
一种双翼龙纹出现,此后各代知道
清朝都还有。
弘治之后,龙眼逐渐
描绘清晰,龙两眼平视。
嘉靖龙纹
的睫毛写实,一般用数根短竖线来
表示。
嘉靖龙纹新题样,有常见行
龙,穿云破雾,威风凌凌,霸气十
足。
(嘉靖青花云龙纹寿字罐)
有一种正面龙,龙体不作弯曲状,
而是竖直的伸张开;还有一种螭虎
龙,描画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
明晚期,龙画得比较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面容枯槁,老态龙钟,了无生气,更无威严之感,反映明王朝气数已尽。
清朝龙纹继续流行,清朝的龙纹整体特征比较秀美,端庄。
龙头的龙发增多,长披发或者多簇短发。
龙的睫毛形态多样,不少被画成
倒竹叶形,龙身依然雄壮,
但是更显得平和,没有明朝
龙纹的那种威压霸气,龙爪
与明朝龙爪截然不同,第一
趾和其他四个龙趾距离较
大,特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
呈直线型,趾尖比明朝短,
(康熙矾红云龙纹碟)
非常尖锐,看起来特别有力道。
龙的下颚普遍比上颚要长,鼻子也没有明朝的那么翘了,比较平整(夔龙纹和羽翼龙除外)。
龙身多为鱼鳞片纹,并且腹部多有明显的环节纹,形似蛇腹,饱满充盈。
龙须大多数向两侧伸展,长且翻转,乾隆以后,眼睫毛现象普遍。
龙身曲度大,题材有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海水龙纹,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等其中,蟠龙戏珠纹和双龙抢珠纹在清代尤为盛行,
与民间传说“龙
爱珠宝”相契合,
宝珠一般个体较
大,状如火球,
尤如火珠。
清朝
早期龙的形体和(雍正青花云龙纹天球瓶上龙纹)
形象具有明朝的遗风,比较威严。
康熙朝始见过墙龙纹。
乾隆时期,龙的神态变得和善,少了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多见于凤合画,意为龙
凤呈祥,多二龙抢珠纹。
嘉庆以后,龙纹大量出现于瓷
(明晚期褐彩云龙纹盘)
器上,大大世俗化,婴戏舞龙,龙穿花等,龙大大失去了神圣威严的权威形象,龙纹越是到后期,越彰显出老气横秋之意,代表清朝日益衰微的国力。
龙身变得稍细,没有三代的那种生动,富有神采之感。
龙纹是瓷器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贯穿于瓷器历史,富有意味,极具品味的题材,了解了瓷器上龙纹的发展变化,对于增加对瓷器的了解大有裨益,同时也是欣赏瓷器和鉴定瓷器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