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纹的发展历程
3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隋唐
以见到我国传统绘画线描风格已经确立,技法上也已达到较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龙的造型起了很大的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层和 分枝。兽形的龙:额如牛,口似鱼,张口、獠牙、巨眼、鼓鼻。有四肢矫健,趾爪清 晰,有三爪或四爪;尾部细长如兽尾颈部髭毛直延至尾端。另外这一时期已出现翼龙。 秦汉时期,龙纹以写实的手法、凌厉的动势、豪迈的气魄,多数突破以前的几何框架 的限制。而依龙的运动状态来布局,用简化、单纯的形象表现出生命的动感。汉 当艺 术中, 龙纹曲躯利爪,飞舞飘摇静中有动,造型概括,浑朴遒劲。早期龙躯干上的纹 饰,有蛇皮形,菱形和长方形,汉代以后逐渐形成鳞形。 秦汉时期龙尾变得像虎尾,很细。汉代龙纹有蛇体型和兽体型。 3.2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三国分立到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是我过历史上战争频繁的年代。由于社会生活 颠沛流离,人们希望找寻精神上的寄托,外国宗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 敦煌的千佛洞,水靖的炳灵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石 窟等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都先后兴建。外来的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会 糅合,龙纹图案以及中国有关龙的传统故事也开始和佛教题材结合起来。莫高窟隋代 四二三窟壁画描写的车王公西王母都驾着龙车。龙的动态和飘动的旗幡以及腾飞的仙 女都用波浪形曲线表现,画面充满着动的节奏。 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发展,龙也是画家的常用题材,如东吴享有盛名的画 家曹不兴,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等。六朝时期画龙的高手也很多,如被号为画圣的北 齐画家杨子华,北齐画家毛惠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纹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外来美术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蕃莲、 蔓草等纹样和龙纹互相糅合穿插,一变汉代纯代纯朴庄重的形态而成为活泼轻盈飘逸 生动,流畅自如的格调。
起源期—— ——原始社会时期 1 起源期——原始社会时期
从原始社会时期彩陶中的龙、蛇纹样,在结合我国古代文学记载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 龙纹艺术已初步形成,它被表现为各种单纯而又神秘的动物形象具备了原始时代龙纹 的特征。 仰韶文化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盘,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龙凤纹细颈壶以及甘肃武山 县西坪出土的人面龙蛇纹瓶,武山县傅家门出土的人面龙身纹瓶等其造型虽然较幼稚 朴素,却已明显地具备后代龙纹的特点。 一九七一年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玉龙,经 有关部门多年的探讨和考证,这只被认为是属于距今约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物。玉龙 高达26厘米,通体墨绿色,龙身光洁圆润,卷曲有力,整体呈C字形,龙头吻部前伸, 双眼突起呈梭型,龙背有一孔,形象很有生气,这是我国考古上的一大收获,证实了 龙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一九八二年,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蟠龙陶盆距今约4500年,是以发 现原始社会比较完整的龙的图案,龙身无脚如鳝鱼,龙蟠曲于陶盘中央,头上有一角 状饰物,牙如梳形,身有两行半月形鳞甲,这种蟠龙纹在后来商代的铜器,玉饰中常 有应用。 一九八七年发现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圆雕玉龙是中国新石 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条龙。玉龙为灰白色,透闪石。首尾相连,略呈椭圆形。 吻部突出,阴线刻出嘴、鼻,阴刻圆点为眼,头部阴刻几条刻呈皱纹和龙须,头雕两 角。 从上述这些玉雕和彩陶中的龙纹,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时期龙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形成并 渐趋统一,这一时期龙的造型都是长躯卷曲,头部带有象征性饰物的动物形象。
龙纹样的收集
龙纹样的收集
龙纹样的收集
龙纹样的收集
龙纹样的收集
龙纹样的收集
Thank you.
3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隋唐的龙纹样
4 成熟期——宋元至明清
4.1 宋元时期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绘画已成为市场需要的商品,龙题材的应用也普遍起来。 画院和民间画龙高手不断涌现。宋代陈容所画的墨龙气势磅礴,广东博物馆珍藏着他 的《云龙纹》真迹。另外宋代的董羽和任从一都是画龙的一代名手。 另外随着佛教的盛行,宗教美术在寺院道观中也发展起来。宋元时佛教徒和道士以善 于画龙知名的也很多,如宋初僧人传古;元代天师张羽材;道士萧得周、曾道士。 从四川大足石刻中,可以看到龙在宋代充满了佛教内容的色彩。宝顶山有“九龙浴太 子”的石刻。整组石刻表现了从九条龙口中把自山上引来的清泉喷洒在刚诞生入浴的 净饭太子释迦牟尼身上。石刻表现了龙和释迦牟尼的亲密关系,也体现了宋代匠师的 巧妙设计。 宋代石刻继承了汉唐传统技法,并以熟练的技巧和精美的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 风貌。河南巩县宋陵的石刻“站龙”就别具一格。“站龙”作“弗”字形站立。龙的 后肢巨大,头部和颈部较细小,动态活跃劲猛,造型新奇,宋元陶瓷中的龙纹多有仿 效。 宋元陶瓷器中的龙纹以整体而简朴见称。河北磁州“黑花龙纹瓶”,中间绘以兽头巨 躯的龙纹。龙脊有特大鳍棘,掌爪巨大锐利,形象威猛生动,瓶的肩部和瓶足衬以回 旋状黑色条纹,瓷瓶黑白对比强烈,纹蚀简练优美。元代以后,青花瓷器底纹装饰比 较丰富,主纹多用显著宽阔的纹样,图案以密衬疏,层次分明。 宋代龙纹特点是龙身长如巨蟒,兽头、足有三爪或四爪。有翼和兽形的龙不多见。元 代龙的特点常作细颈长唇,足部有三只鹰鹫般的巨爪,龙纹常和云纹或海水同出现于 画面;头部的髭、 触须等饰物明清时期,统治者以龙凤自称,把龙作为最高统治威仪的象征,使这一时期的宫殿建 筑,雕刻绘画和各种美术工艺品中的龙形象更为多姿多彩;龙纹艺术在继承优秀传统 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造。 这一时期内,不论是建筑物中的巨大构件如龙壁、龙墙、石雕和琉璃构件等,还是精 工细巧的各种摆设绘画工艺或金银首饰,很多都是描绘着龙形象的艺术珍品。 明代的瓷器以华丽的彩绘代替了宋代的刻花,龙纹的描绘显得格外多姿多彩,在青花、 斗彩、五彩等工艺中更为出色。明代瓷器中的龙纹,用笔雄健,龙纹装饰布满全器, 色泽变化浓淡得宜。清代瓷器纹饰以彩绘为主,纹饰随工艺水平的提高而显得繁复细 腻,龙纹的表现手法近似绘画。有的彩瓷装饰受织锦图案的影响,出现了花纹繁密的 “铺底锦”,龙纹也显得精细入微,充分表现了明清时期的装饰风格。 织锦图案中,采用龙纹样也很多。故宫所藏“云龙妆花缎”,构图严谨、着色优美; 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四团龙妆花纹”袍料,“过肩龙纹披肩”袍料,山东邹县出土 的“织金缎龙袍”,五爪的龙纹色彩华丽,显示了明代织绣工艺的成就。另外民间最 为普及的蜡染和蓝印花布,大量采用龙纹作为装饰纹样。 明代龙的背部鳍脊排列细密、四肢各具五爪,(民间多采用三爪或四爪)。清代的龙 纹模仿明代造型,龙形轩昂抖擞,毛发上飘,掌爪强健。晚清时期,龙头附饰物的描 写往往陷于烦琐;造型上因袭守旧,虽刻划细致却失其气魄。和汉唐时期龙的造型相 比,就显得逊色。
中国传统龙纹样
工造10B 吴淑颖
龙纹的起源与发展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纹,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纹,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纹 作为一种延绵近千年的图案, 作为一种延绵近千年的图案, 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 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发展 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 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
2 演变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晚期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我国开始从原始社会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 社会。 本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一种介于龙山文化和 早商文化之间的二里头文化。经考证属夏文化。在这个文化层中发现有类似铜器纹样 的陶器云雷纹和龙蛇纹。出土的残陶片上,有两件浅刻的龙蛇纹样。一件是带爪的龙 纹,龙纹虽首尾部分残缺,但仍可辩识龙首巨目,龙躯蜿蜒,趾爪俱全。另一件刻的 是一头二身,头朝下,眼珠凸出,额上有一棱形纹,身有鳞,上方仰卧一只小兔的线 条纤细流畅的龙纹。商周时期由于工农业劳动的分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制造 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青铜器的铸造。在青铜器各种动物纹样中,龙纹是最常见的图 案。《西清古鉴》中的商周青铜器龙纹有蟠龙纹,交龙纹,蟠螭纹,夔龙等。《商周 彝器通考》中青铜器图样中的龙纹样就有十多种。如商代的“蟠龙纹盘”,“鸟龙纹 盘”和妇好墓出土的“龙纹盘”,及陶寺出土的龙山文化彩陶“盘龙纹”等,其纹样 多装饰于圆形器物中心。商代和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大都以交龙纹装饰于主要部分。 商周时期出土的玉佩、玉壁、玉珑等龙纹大多作蟠曲状。早商时期的玉决继承原始社 会时期素决的造型,龙身作环形蟠曲,首尾相接。头部除巨眼和简单的嘴纹以外,全 身素洁、单纯、朴拙(见图1)。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代龙的造型逐渐起了变化。龙的 形象作为巨头、张口、大眼、粗角,腹部有的还多了一对短足,身上刻满鳞纹或几何 形纹。 西周以后,铜器纹饰通常施以一层平雕,并饰以围绕器身的二方连续纹样,代替了商 代的以棱脊分区装饰和三层重叠装饰方法。龙纹样多是互相交错、连结、或用对称, 调换的组织方法,风格简朴紧凑而富于起伏流动之感。另一种纹饰方法是从器物的整 体效果出发,主纹互相穿插,龙纹自由生动地满布全器,艺术效果活泼多变。西周铜 器装饰夔龙纹(图2)仍占主要地位。兽形的龙也开始出现
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晚期的龙纹
3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隋唐
3.1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经济上的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纹装饰纹样, 从商周严谨雄浑的规范变为活跃清新的风格。纹饰上的神秘色彩大大地减少了。如活 泼、玲珑的蟠螭纹(图3),以及针对刻漆画的流线形的龙纹。各种动物形象相互追逐 的场面,使作品呈现了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构图和轻盈洒脱的格调。 战国时期 螭纹应用很广,它适用于器物的精致的装饰。最突出的如曾侯乙墓出土的镂 空“铜尊和盘”,结构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铜尊和铜盘上无数的螭龙纹,宛如游 动的云彩,造型奇伟,制作精工细致,构思巧妙,是我国古代罕见的青铜器作品。 龙的样式 除长躯蛇形龙纹外,兽形的龙纹在战国时期也有广泛的应用。故宫博物馆所 藏的“白云龙凤云纹壁”其上雕刻有身呈S形,尾部细长、尾尖上卷的龙纹,形象腾越 矫健。战国兽形龙纹常用于铜器的附饰,龙的形状往往因器形需要而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工艺发展起来,各式龙纹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造型和彩绘上更 为自由活泼,多姿多彩。这一时期的漆画,针刻漆器,银盒等纹样,经常以生动活泼 的图案形式使;龙等动物纹样在画面呈现活跃自由的形象,龙纹各部分分别与各段花 纹(云纹)想结合,和谐地融化于线的变化之中;画面上龙纹半影半现,似是似非, 仅在线的边缘略现龙纹的特征,图案表现手法飘逸自由。 战国时期龙的形象在绘画上也日臻成熟,长沙楚墓发现的“龙凤人物锦画”和“人物 御龙帛画”等,龙的形象充满了神话想象色彩。从流畅挺拔的线条中,可以见到我国 传统绘画线描风格已经确立,技法上也已达到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