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原理·第一次作业

经济学原理·第一次作业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经济学原理·第一次作业
1、请论述一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
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
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如何在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等微观和宏观主体中运用,
试举例说明。

1. 生产什么?这就涉及到了资源应该如何配置的问题。

2.为谁生产?这就涉及到了分配问题,即产品如何分配的问

3.怎么生产?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在解决问题1的前提
下,如何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即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
题即产出;二是从增长角度看,就是技术进步对于产出或效
率提高作用问题。

三、经济学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
在我国,看待这个问题自然要有批判性的眼光,以高鸿业先生为代表,一般认为,西方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
证明和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出现
的各种经济问题提供对策。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自己看来,他们自然不会承认经济学的目的
之一是宣传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他们一般不提意识形态方面的
目的,而只谈技术方面,引用大名鼎鼎的保罗·萨缪尔森的话,
他认为,“经济学所真正关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短期内的经济
波动,二是长期内的经济增长”。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
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

个人选择需要权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订也要权衡。

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因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理性的。

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导致整个社会的损失。

计划经济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个人理性不相容,所以一定失败。

现实中,人们总是喜欢免费午餐,这不是由于他们不理性,而
是因为理性的人总是希望让别人为自己支付午餐费,除非制度规
则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这样做。

比如说,当一些人希望政府控制价
格的时候,他们的真实意图是自己为获得同样的东西少支付一些
费用,而不是为了真正的公共利益;类似地,当一些人主张政府
应该限制某些行业的准入的时候,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保护自己的
垄断地位,而非维护市场秩序。

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不断满
足他们的要求,社会就会陷入“囚徒困境”:每个人都选择吃免费
午餐,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不得不支付比本来高得多的费用。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摆脱“囚徒困境”的制度,这个制度就是市场经济。

价格,利润,企业家,是市场经济
制度的核心。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经济学中是什么原理可以解释,在现实中有何用?试举例说明。

偏好表明一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一般来说,偏好无所谓
好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并不能说喜欢白菜的就优于喜欢萝
卜的。

爱好运动的人可能会经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而好静的人
喜欢以“千年乌龟”的典故作为自己不好动的理由。

偏好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概念。

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
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
理性因素。

偏好受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

由于每个人的偏好并不相同,就会引起每个人的行为选择的不同。

经济学认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形成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能够反映自身愿望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行为的决策,就能获得效用的最大化。

实际上,偏好是每个人自己的心理感受,如果有人一定要用自己的偏好代替他人的偏好,即使是一番好心好意也难免由于越俎代庖而减少了人家的效用。

倘若人家不买账,就是吃力不讨好。

承认并尊重每个人的偏好,可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而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于所购买或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爱好胜过其他商品或劳务,又称“消费者嗜好”。

它是对商品或劳务优劣性所产生的主观的感觉或评价。

作为个人,常见的偏好主要有:
(1)习惯。

由于个人行为方式的定型化,比如经常消费某种商品或经常采取某种消费方式,就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一种定向的结果。

这种动机几乎每个人都有,只是习惯的内容及稳定程度不同。

(2)方便。

很多人把方便与否作为选择消费品和劳务以及消费方式的第一标准,以求在消费活动中尽可能地节约时间。

(3)求名。

很多人把消费品的名气作为选择与否的前提条件。

在购买活动中,首先要求商品是名牌。

只要是名牌,投入再多的金钱也甘愿。

五、“贵买平用”包含什么经济学原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何用,试举例说明。

“贵买平用”是指供求关系,供应不足或者需求旺盛时商家就会提高商品价格寻求更多的获利空间,贵买平用是描述商品的实用价值的。

例如就像人们所住的房子,食品,为生活必须品,即使再贵也是要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