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文化概述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雷州文化概要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摄氏度。
全市总人口150万,辖18个镇1个街道办,459个村居委会、3306条自然村,29个党委、1692个支部、44505个党员。
境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面积40平方公里,雷城常住人口23万。
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亿,其中工业产值亿、农业产值亿、社会零售总额亿元、民营增加值亿,三大产业比值4301::。
本级财政年收入亿元,在岗职工年纯收入9109元,农民年纯收入3206元。
雷城为雷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国务院颁布的10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南国明珠,是蕴藏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她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着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雷州文化。
雷州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雷州文化表现八大历史脉络:以雷州石狗为代表的古代图腾文化;以“雷州换鼓”、雷歌、雷剧、姑娘歌、傩舞、头禄花灯、散花舞、蜈蚣舞、雷州音乐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以汉代伏波祠、唐代雷祖祠、宋代十贤祠、夏江天后宫、明代三元塔、清代古骑楼、古亭石桥、古牌坊、古民居为代表的古代建筑文化;以汉唐宋明时期促使雷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陶瓷古都”的南渡河沿岸的古民窑群址为代表的古代陶瓷文化;以“合浦珠还”、“中国珍珠第一村”流沙为代表的传统南珠文化;以宋代真武堂、浚元书院、雷州府学宫、元代海康学宫、明代雷阳书院、清末民初贡院等为代表的古代书院文化;以唐代“雷祖”陈文玉、宋代“十贤”、清代“清官”陈瑸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以“雷阳八景”、鹰峰岭、九龙山、天成台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文化。
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熠熠生辉的雷州文化体系,一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画卷。
一、文物古迹大展馆:在雷州这块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名胜古迹众多。
历代保存和发掘出来的文物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启秀塔,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真武堂、伏波祠、天宁寺等94处;古遗址50处,古窑址67处,古墓葬600处,古建筑120座,古庙宇108座,碑刻与木匾150块,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6处,唐宋明清时期遗存尤为突出,代表性特色文化村52条;馆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459项545件。
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均居全省县级之首。
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拨巨资,群众筹善款等,积极修葺、恢复文物古迹面貌,抢救了大批文化瑰宝。
徜徉于西湖、南湖、三元塔公园等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于雷祖祠、雷州石狗、古骑楼、特色文化村等名胜古迹之间,诗情画意,访古问今、其乐融融。
1.雷祖祠。
位于雷州城西南公里英榜山,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
原址在雷州城东北的英灵村,后梁乾化二年(912)迁于今址。
占地7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向“万顷洋田”,居高临下,气势雄伟,环境优美。
祠分三进,正殿面宽、进深各3间,硬山顶,四柱抬梁式梁架结构,举架极为平缓,形制结构独特,具有显着的地方特色,是岭南着名胜迹。
祠为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570~638)。
宋代寇准、苏轼、李纲均有游览该祠的诗赋。
陈文玉任职故乡,德政彰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下诏建庙祀之,并诏封为“雷震王”。
雷州人则感其恩德,尊为“雷祖”。
1000多年来,该祠经过历代修葺扩建,现存为明代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被誉为“雷岗耸异”,为古雷阳八景之一。
祠内存有五代后梁时期4个石人和宋、元、明、清石碑30多通,以及明王宏诲和清陈瑸、陈昌齐、张百龄、周植、陈乔森等名人所题的楹联和匾额。
这些碑刻匾额对研究雷州地方史和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91年,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捐资共3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葺。
2.三元塔。
三元塔史称“南天一柱”,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
塔高58米,八觚九级,砖木结构,比例匀称。
相传该塔挖基兴建时,挖得三只蛇卵,众人以为“三元及第”之兆,故名“三元启秀塔”,简称“三元塔”,现为省级保护文物。
3.天宁寺。
位于雷州城西湖路北侧。
唐大历五年(770),开山岫公所创。
历代皆有重修或拓建。
寺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左辅城关,右瞰西湖。
三进院落,四合院格局。
一进为山门,门额“天宁古刹”是明代清官海瑞所题,门内两侧各塑一金刚;二进为天王阁,内塑四天王,中立弥勒佛及韦陀;三进为大雄宝殿,殿内塑三宝佛及十八罗汉,佛像连基座高7米,庄严肃穆。
全寺建筑按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
两侧有僧舍厢房及钟鼓楼。
寺后有藏经楼。
山门外有明弘治年间太监陈荣重修该寺时所立的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牌坊。
坊额刻苏轼手书“万山第一”四字。
全寺屋舍50余间,总面积4500平方米,为雷州半岛的第一古刹。
宋代被朝廷贬谪雷州或路过雷州的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等曾寓居于此,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
明代高僧德清(号憨山大师)寓居该寺达16年之久,对岭南禅宗影响极深。
1984年以来,群众乐捐及港澳同胞赞助全面修葺,新建寺前牌坊,匾额“天宁禅寺”为叶选平所书。
4.真武堂。
位于雷州城南亭街口,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
寇准被贬雷州时,居于雷州城内桂华坊。
某夜,巨星坠于寓前池塘中,第二天捡得陨石,便在寓前创建此堂以纪念。
现建筑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修,三进四合院布局,前为牌坊,中为楼阁,后为大殿,占地面积837平方米。
大殿面宽、进深各3间,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
堂前牌坊石砖木结构,额刻“南合武当”四字,四柱三间三楼,穿斗式木托架,庑殿顶,重檐悬挑,小巧玲珑,工艺独特,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5.天后宫。
位于雷州城夏江韩公桥北。
始建于宋,明清两代各有修建。
三进四合院布局。
建有门楼、前堂、后殿、拜亭、配殿。
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庙前还有一座清代戏台。
庙祀天后妈祖。
相传妈祖为福建莆田人,能乘席渡海,救助遇难船民,人称“龙女”。
雷州三面环海,多莆田移民,故对“天后”特别崇拜。
庙门联曰:“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
现庙内保存明清碑刻10多通,是研究明清时期雷州商埠贸易情况及有关乡规民约的重要资料。
6.十贤祠。
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雷州城西湖公园内。
宋咸淳十年(1274),知雷州军事虞应龙创建。
宋朝自乾兴至绍兴150年间,有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及胡铨等10位名相贤臣先后谪居雷州或路过雷州。
他们体恤民情,倡办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对促进雷州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深受人民的爱戴。
虞应龙为示雷州人民“敬贤如师”、“嫉恶如仇”,创建“十贤祠”。
名相文天祥应虞应龙之请,作《雷州十贤堂记》以志其事。
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
学使姚文田(状元)手书文天祥《雷州十贤堂记》,勒石嵌于壁上。
1984年修葺一新,祠堂坐北朝南,两进三厅,砖木结构,红墙绿瓦,顶脊和垂脊皆塑龙凤。
前檐绘壁画。
正厅有“十贤”线描阴刻大理石像,东厅设“十贤生平事迹展览”。
英利鹰峰岭、乌石天成台,调风九龙山等胜景。
7..骑楼街。
雷州城南亭街、二桥街和曲街等街道。
始建于明清时期,现保存有中式、传统式、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欧亚混交的巴罗克式和“雷州南洋”式的骑楼商业街风貌。
8..石器。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雷州的红土地上就有先民在渔猎垦荒,繁衍生息。
从企水镇的英楼岭,卜袍山至英利镇的英典北、兰园岭、英良岭、石头堰岭、流沙寮岭、西湾岭、那停村的西海岸山冈上,考古发现有石斧、石奔、石凿、穿孔石环、敲砸器与大型有肩石铲等磨光石器达400多件,尤其是东里溪南水库北坡地、英利镇那停村出土的大型有肩石铲,是我省目前为止最大的石铲,其制作工艺精细,体现雷州先民的聪明才智。
9..铜鼓。
古代雷州是古越族聚居之地,古越族的俚僚人崇敬雷神,他们善于以铜铸鼓,敬酬雷神。
1989年在英利镇覃典村出土的北流型汉代铜鼓,1998年在迈熟村出土的春秋时期的万家坝型铜鼓,铜鼓的鼓面鼓身都装有太阳纹、云雷纹,考证了俚僚人喜欢把云雷纹装饰在器物上以示敬雷的风尚。
铜鼓上装饰的云雷纹十分精致,至今仍未可仿制,其铸造技术与敬酬雷神活动,谱写了璀灿的铜鼓文化。
10..陶瓷。
从雷州的西海岸山冈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砂陶片到榜山村长坡、殿山村后坡、塘仔坡、雷城火炭坡、铺坡等地出土的南印陶器以及沈塘镇的茂胆、余下、铺墩、龙道等村遗存的唐代雷州窑址,南渡河中上游遗存的宋元明时期的雷州窑址达76座之多。
地表上遗存的青光细裂纹陶瓷片与出土的大量陶瓷,印证了雷州城是南海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地,印证了唐宋元明时期雷州陶瓷业的兴旺与辉煌。
11.雕刻。
雷州人富有聪明的才智与大胆的创造力。
表现在古建筑艺术,至今仍遗存有珍贵的雕刻艺术瑰宝。
雷州三元塔塔基雕刻的“麟趾呈祥、龙腾虎跃、三羊开泰、鲤跃龙门、喜鹤练梅、龙马精神、雄鹰独立、丹凤朝阳”等23块石雕是明代粤西雕刻艺术珍宝;英利竹园姑媳同贞坊、龙门镇宝蓄村三代同贞坊、北和镇鹅感村南国女宗坊,都展示了清代雷州石雕建筑艺术的精华;龙门镇潮溪村、南兴镇东林村、英利镇青桐吴氏刚栗公祠的古民居与附城镇天后宫的古建筑所遗存的灰雕、石雕、木雕,堪称雕刻艺术的绝品。
12.民俗制品。
沈塘蒲织品、流沙珍珠工艺品、松竹杨家竹制品、乌石企水农海工艺品、英利石刻石器、唐家木制工艺品等民俗制品至今盛产不衰。
13.书院。
雷州唐虞时代已通声教,乡村师塾、城镇学堂逐渐兴起,文风随之盛行。
宋代寇准贬雷办起真武堂传授中原正音文化,南宋咸淳八年在西湖岸滨始建浚元书院,宋庆历四年始建雷州府学宫,元至顺三年创建海康学宫,顺崇祯九年又办起雷阳书院。
雷阳书院成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史书记载清末民初的雷城就有书院社16所,雷州府设有贡院,历史上雷州文教事业十分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