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一、写作缘由首先,雷州文化作为岭南一种地域文化类型是一种历史存有,这无可置疑;但长期缺乏系统、专门性学术著作对其做理论上的总结和事实上的解读。

作为一位地域文化研究者,作者对此理应仁不让,承担起写作任务。

其次,雷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类型,在岭南文化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与其他地域文化发生关系,我们理应承认其地位。

传统研究认为岭南主要分广府、潮汕、客家三种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

雷州文化被长期作为福佬文化的一部分,与潮汕文化、海南文化并列,其中潮汕文化被视为福佬文化主体,雷州文化和海南文化成为福佬文化的附庸或俗称“搭秤”,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从而被边缘化、被淡化、被稀释。

这种理解有悖于岭南文化历史和现实,必须予以修正。

要为雷州文化正名,给予应有文化地位,必须拿出有力的说明,这是《雷州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一书创作的冲动和激情。

再次,1993年,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广东文化地理》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二次重印和修订,产生一定影响,至今仍在销售。

问题在于,个人在书中一是未提出雷州文化;二是在划分广东文化区时,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起称琼雷汉黎苗文化区,视为福佬文化向外延伸,与潮汕文化一起归入福佬文化区。

这是20多年前的观点,但为很多同行认同,作为广东文化分区的依据。

直到近年,一些博士论文仍以为这个文化分区为依据,撰写广东区域文化论文,如广东地名、服饰、饮食等,这显然与实际不符。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经过多方面对比发现,雷州文化发生、形成地理环境与潮汕差异甚大,区域文化渊源、进程、文化景观有很大不同,两地文化差异性大于共同性,不应划为同一个文化区。

故近年来,个人持续修正以前结论,如2012年《广东文化地理》修订本即作了修正的说明,但局限于原书体例,未作大规模修改。

这次《雷州文化概论》的写作,即对原来结论作了较大修正———雷州文化应为一个独立文化类型,即一个文化区,与广府、客家、潮汕文化区并列,构成广东四大文化区分布格局。

最后,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广东文化强省规划,为雷州地方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2009年5月,个人作为省政府参事,曾以《参事建议》形式提交《关于确立和打造“雷州文化”类型与品牌的建议》,获得省相关领导批复和支持。

2010年,省委省府颁布建设广东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正式使用“雷州文化”概念。

这样,雷州文化概念及其应用,纳入政府行为层面,成为雷州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文化交流、合作一个平台,将发挥巨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持作用。

基于此,作者认为有必要配合这个规划纲要,提供对雷州文化的理论解读和文化要素分析,于是才有了现今这部《雷州文化概论》。

(一)雷州文化概念文化或能够人为载体,称“人化”,也能够地域为载体,称地域文化。

前者如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文化;后者称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指分布在广府、客家、潮汕地区的文化,故两者不可分割。

现今所称这三种文化,实际包括人和地概念在内。

雷州文化是指形成、发育于雷州半岛,并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是半岛地区雷州人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是一个大文化,即广义文化概念,而不但是狭义的文学艺术文化概念。

但雷州文化又不是半岛上各个县市、各个群体所承载文化现象的机械相加,而是它们相互联系、渗透、交融、结合形成的文化有机体或综合体,有其特有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

概括起来,雷州文化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雷州半岛为文化载体,完全在广东热带范围内(汕头—阳江—高州一线以南,北纬21°20′,热带作物橡胶分布北界)。

这是一个很重要地域特征,按此界线,吴川、廉江有一部分在内;况且,文化还有辐射作用,将邻近一些地区纳进自己范围,吴川即属这种情况。

文化界线是一个过渡带,而不是如行政界线、边防界线、保税界线等截然分明的界线。

二是分布区域相连成片。

雷州文化产生于雷州半岛,地域上是一个整体,相连成片,并且是连续的,中间并无隔开。

这使得雷州文化更具有均质性,与广东其他地域文化有差异,如珠三角、西江、五邑的广府文化就有很多差异。

东江客家、梅州客家、粤北客家也各有个性,潮汕与海陆丰也有小异。

但雷州内部,因地域为一个整体,文化差异较少。

三是有比较一致的历史发展过程。

文化离不开历史,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雷州文化是雷州半岛自新石器时代,以鲤鱼墩6000年开始,经历了史前时期、先秦时期(骆越、荆楚文化南下)、秦汉至隋唐俚僚文化的发展,宋元闽人迁来后汉文化渐成主体,明清时期雷州文化定型成熟,其后又有战后转型新生时期等。

这个过程在半岛各地基本一致,无重大差异,排除了个别县市游离于雷州文化的可能性。

四是共同的文化特质和风格。

这是雷州文化能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关键因素。

在雷州半岛热带、海洋环境和独特历史过程背景下形成的雷州文化,具有鲜明的热带性、海洋性、多元性、原生性、刚烈性、平民性、务实性等特质和风格。

当然,不是说唯雷州文化如此,其他地域文化没有,但雷州文化在这些方面要比其他文化要凸现得多,这就成了雷州文化个性。

五是比较一致的文化发展水平。

文化发展水平是区域文化一个重要特点,雷州过去经济落后,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整个半岛差别不大,与广东其他地区相比,要逊一筹,这是当地文化水平的一个标志。

以此来比较与潮汕文化的差异,就十分明显。

潮州在宋代时读书已成为风气,被称为海滨邹鲁,明清时期潮州教育水平处于广东领先地位。

潮汕与雷州的文化发展水平不在同一个水平上,这种差异性成为两地分属两个文化类型的一个根源。

六是有一个稳定的文化中心。

一种区域文化或文化类型,必须有一个代表其文化特质和风格的中心城市,才能起到文化凝聚作用和辐射作用。

就像大气中必须有尘埃作为水汽凝固核心才能生成雨滴一样。

这个文化中心,因时代而异,雷州城是传统文化中心,湛江是近现代文化中心。

这是雷州文化中心的“双城记”,就像潮州是传统潮汕文化中心,而汕头就是近现代潮汕文化中心一样,也是“双城记”。

以上这些,包含在雷州文化概念之内,它们并不是机械相加,而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而成。

所以,雷州文化概念不是随便提出来的,而是有多种根据的,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合乎逻辑的结果。

广东其他地域文化亦如此。

(二)雷州文化命名基于文化是历史投影,是时间积淀,故区域文化多以历史地名来命名。

如广府文化中的“广府”是唐代“广州都督府”简称,岭南文化也因唐代有“岭南道”一级政区而得名。

故雷州半岛文化,也应以其代表性历史地名命名,它就是唐宋雷州,元代雷州路,或明清“雷州府”,雷州都是专名,半岛地域文化称为“雷州文化”,实至名归。

但对雷州文化命名,至少还有几种不同意见:一是“雷文化”。

因雷州多雷衍生出神人陈文玉,雷歌、雷剧、雷州换鼓、游神之风俗活动,故有人以“雷文化”为本地文化命名。

实际上,雷文化仅仅本地文化的一部分,以一个文化元素覆盖或代替整个雷州文化,有以偏概全之虞。

二是“雷阳文化”。

“雷阳”作为雷州代称,始于宋代,见秦观等人著作中,但未用于政区,后因有“雷阳书院”而被广泛使用,并被视同于指雷州半岛范围,称“雷阳文化”亦算切近,但因不是政区名称,文化中心雷城与雷阳不存有对应关系,故不及“雷州文化”好。

三是“湛江文化”。

湛江前身为原吴川县南三岛隋置椹川县,1899年为法国租借,称广州湾,1945年收回,始称湛江市。

至今史不及百年,历史短浅。

新中国成立后设湛江专(地)区,一度包括阳江、茂名及广西钦廉地区,现在则包括雷州半岛,与雷州文化范围相当。

但文化区多以历史地名命名,湛江历史厚度不足,故不宜为雷州半岛文化命名。

四是“雷州市文化”。

雷州市前身为海康县,近年才升格为县级市,称今名,但其范围仍袭海康县,难以覆盖整个半岛,称“雷州市文化”只能指本市版图,而不是历史上雷州府;若自称“雷州市文化”,又不能代表其他县市,不及现称雷州文化。

实际上,现用雷州文化也是以海康县为核心和主要内容,因文化中心雷城即为雷州府治和海康县治。

若以“雷州市文化”冠用称当地文化,反容易引起混乱。

例如前年出版十三册《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书,即有这种嫌疑。

五是“广州湾文化”。

广州湾仅为湛江市区旧称,为法租借地,作为中西文化融合板块,或雷州文化一部分当无可置疑,也是不可或缺的,但用来取代雷州文化,则以偏概全,以小替大,逻辑上不通,也违反历史事实,故应为雷州文化一部分使用和研究。

近年成立“广州湾研究会”即承担这个任务,且持续推出新成果。

有人据此提出建立“广州湾学”也不无道理,就像时下流行,且实际运作中“北京学”、“徽学”、“潮学”、“客家学”、“广府学”、“海南学”等一样。

近年红土文化兴起,突出雷州半岛主色调,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特色,无可厚非,但不宜为雷州文化代称;半岛一些县市为强调自己文化个性,提出徐闻文化、遂溪文化、吴川文化、廉江文化,从突出自己文化个性来说,有一定道理,但不是一种文化类型,仅仅雷州文化概念下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必要独立命名。

雷州文化不是根据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一种历史传承,是雷州半岛历史发展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首先,雷州全境在热带范围内,是广东最完整一块热带地区,其很多文化特质在这个范围内产生,过了这个界线则不是,这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由此产生文化热带性,也是其他地区所欠缺的。

只有雷州半岛才能提供这样文化土壤。

由此框定,在热带条件下形成雷州文化,是原生的、原真的、不可动摇,不可颠覆。

只要这个热带范围不改变,雷州文化的热带文化类型,就是永恒的,消灭不了的。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其次,雷州文化有一个漫长发展过程,但一旦定型成熟就难以改变,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类型。

唐以前为俚僚文化,宋元大规模闽南人入居,成为当地居民主体,建立雷州文化刍型,经明清进一步发展,雷州文化定型成熟,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和风格,自此雷州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出现,传承至今。

所以从雷州文化历史演变过程看,它是一种符合历史规律的结果,不容置疑。

再次,雷州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比较,因有其独特文化特质和风格,故能在岭南文化体系中占有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可动摇地存有、传承。

就广东四大区域文化类型来说,都各有其个性,和而不同、共存共生,故能平行不悖地存有和发展,而不是对立和取代。

争议最多的是潮汕文化和雷州文化,过去曾被视为一体,但这是理解水平问题,因未发现其差异性大于其共同性所致。

但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实在,随着我们对其差异性的深度发掘,不难发现它们其实是两种文化类型。

雷州与潮汕,仅使用方言和部分风俗有共同性,其他文化特点大相径庭。

雷州文化个性鲜明,决定其实际存有的依据是坚实的、合理的。

又,雷州民系是雷州文化历史存有一种方式。

雷州文化的存有载体,除了地域,还有人群体,即雷州民系或雷州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