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都古村介绍

十都古村介绍

江南豪宅博览园——十都村一、概述(一)地理位置古代,十都村有许多桂花树,又称桂林,位于江西省广丰县南部嵩峰乡,地理坐标:北纬28°22'56”,东经118°24'24”(二)环境条件十都村处于山环水抱之间,村落坐落在盆地小平原上,一股大溪水与另一股小溪水弯弯曲曲在村口汇合,在山水的自然神功作用下,使村落形态如威猛的“啸天犬”。

自北向南,光山坞——大溪街——大溪水——横街——商市——村庄民居——小溪水——禁山培。

依次形成了十都“山——街——水——市——居——水——山”的村落整体形态。

十都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7.6°C,常年平均降雨量1626.9mm,无霜期约262天,四季雨量分布不均,71.4%降雨集中在春夏两季,年平均日照时数1880小时。

(三)十都村规模十都村现有1250户,5388人,分为31个村民小组。

全村有民居1400余幢。

其中明代建筑30多幢,清代建筑150多幢,民国建筑600多幢。

既有江南第一民宅——十都大屋,有秀毓鳌峰、厚德辉宏、上祝家、花堂门、显白公祠、童家大屋、沈氏宗祠,又有兵站、古戏台、古桥、古代水圳、古代水坝等。

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逾17万平方米。

(四)交通据明、清旧志记载:“自县治至郡城(上饶)黑灯瞎火十五里,至江西省城七百余里,至京师(今北京)四千九百里,水路五千八百里。

”如今,县乡沥青公路沿村前光山坞山脚而至,距县城永丰镇28公里,走山路到浙江江山县廿八都镇约15公里,福建浦城县约70公里,交通便利。

古代的十都,既是广信府通往浙江、福建陆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广信府、浙江、福建等相邻地域货物的集散地。

那时人员、货物的交通来往,都以肩运为主。

古代十都,既是广信府通往浙江、福建陆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广信府、浙江、福建等相邻地域货物的集散地。

昔日广信府交通取道有二:一从水路经鄱阳,入长江、进上海;一从浙江江山、福建浦城进出赣、浙、闽三省,而十都正是这毗邻三省的主要出入口。

这些地域皆壤地相邻,通衢大道上,挑伕如蚁,摩肩接踵,夜伏昼行。

从明末至民初,十都号称“小杭州”,繁荣发展程度很高。

由于公路交通的不断发展,阳光驿道上,摩肩接踵的挑伕已不见踪影,但沿路歇脚路亭、客馆、驿站建筑的遗址仍存。

(五)社会经济状况现在的十都是以农业为主的村落,除稻谷外,还盛产绿茶、木材、毛竹、芋头、马家柚。

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和村里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加大。

2011年,人均纯收入5900元。

十都村有全日制完小一所,在校学生386人,幼儿园二所,入托儿童187人。

有村卫生所四个,从业人员6人。

现在,十都村通讯网络除程控电话以外,移动、联通的无线电话、有线电视均已畅通。

二、十都村的形成与发展﹙一﹚建村年代和建村人双水夹流的十都村建村于南宋,据《王氏世谱》载,童姓为十都村肇基者。

此后,王、祝、叶、沈、管、翁、徐、张、蒋、吕、刘、李、毛、俞、余、阮、金、潘、吴、胡、罗、官、夏、许、郑、陈、赵、孙、周、童等70多个姓氏陆续徙入。

近千年来,十都人几十个氏族在这里和谐相处,繁衍生息,农商结合,耕读并举。

﹙二﹚主要历史发展概况元代后期,十都村的人口剧增,王、祝、叶等姓氏祖先励精图治,一批民居逐步兴建,十都村初具规模。

明代,十都的王、祝、叶等氏族先人跻身于巨商行列。

当时十都纸业、木竹业、批发零售和茶业商人生意如日中天,他们苦心经营,财富迅速积累,一批商宅、祠堂等逐步兴建,十都村的规模迅速扩大。

官府还在十都设立了行政机构——用于投递公文的十都驿铺。

清代乾隆盛世,十都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十都大屋、沈氏宗祠、花堂门、朱氏宗祠、显白公祠、智仁桥等著名建筑,都在这一时期相继建成。

嘉庆至光绪年间,王家兵站、秀毓鳌峰、古戏台等华堂巨构相继落成,十都橫街、溪边街、上节街,以及旗杆墩弄、后墙弄等繁华了几个朝代的40多条商业街巷,也在这2个世纪中得到发展、完善。

十都村财富急剧增加,势力日益强劲,达到鼎盛。

清末至民国期间,内忧外患,百业凋零,商人落败,封建宗法制度逐渐解体,十都村的发展受挫、衰落。

十都村还为红色革命作出过贡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32年,曾建立过乡苏维埃政府。

1948年至今,从属广丰的十都村经历了11次区划变动与易名。

新中国成立前属鳌峰乡一、二、四保, 1949年属二区鳌峰乡,1950年初至1958年初历属十都乡、双溪乡、银岩乡,1958年年中,属十都公社中心大队,1966年改为东风大队,1972年以驻地名更名十都大队,1984年10月启用十都村委会名至今。

由于广丰相对闭塞,经济较为落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十都村没有大拆大建。

近几年来,广丰县政府加大了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先后公布了三个批次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十都村王家大院等九处古建被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广丰县许多古村落保存完整,十都村尤为突出。

三、十都古村的历史文化﹙一﹚名人和著述十都村的先祖崇尚教育浸濡,素来重视教育,或坚贞做人,或勤俭持家,出了不少名仕。

余祚征(?-约1645),字符之,号文斋。

文学家。

明崇祯十六年(1643)会试列副榜,授凤阳府(治今安徽凤阳县)推官。

著有《文斋文集》11卷。

祝克明,十都先祖,一生奇遇,报国精忠。

曾获杜甫题的“调寄沁园春”像赞:骑石效灵,江郎凝秀,钟出英雄。

真冠世贤豪,才全文武;惊人妙品,貌若芙蓉。

游学扬州得奇遇,请恩诏完姻,勅命隆荣华甚真。

冠飃霞凤,衣绣虬龙。

勤王诏到关中,献奇策待命起从戎。

奈帷幄运筹,追随幂府;疆场效命,左右英公。

天意难回,我师败绩,报国精忠谁与同。

心慰矣,看庐陵复御,显爵表功。

郑轼,字式之,号大石。

明成化间进士。

余杭令任内,政绩卓著,召为御史,按察湖广等地。

尝奏免南北尺籍,以便戊武,墨吏望风。

解职调任四川副使。

辞官还乡,隐居大石山,诵歌吟诗,怡然自得,故称“大石翁”。

王集贤,生于雍正,殁于乾隆,清代中国著名纸业大亨。

以半生精力,建造了中华第一古民宅——王家大院。

王集贤还是一个大慈善家,在村里建桥修路、筑坝造坊时,为乡民救危济急、扶贫帮困时捐资无数,深受乡民敬重。

其弟王良诚,贡生,造“花堂门”饮誉乡里。

祝坤生,克己朴素,恤困济贫的,虽只扬名村里,却是善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有诗赞曰:生平朴素性志聪明以耕以稼惟俭惟勤克己处世友待厚情奉亲恭养教子立成勤捐乐助恤困济贫兴嗣并产恩播沈人几政公举村里扬名经营祠众传裕芳声﹙二﹚民俗和民间艺术十都村有敦厚淳朴的地方民俗文化。

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阳、冬至、十月半等传统节日,有着十分丰富的祭祀和娱乐习俗。

正月迎灯荡花船,清明节上坟不烧纸,只“标石子”,七月半、冬至在家祭太公﹙祖先﹚,十都村有“清明标石纸、冬至烧纸”之说。

一年之中,各种全村的祭祀与娱乐活动逾10天,内容包括祭祖、祭神、灯彩、唱戏等等。

在这些民俗活动中,还不包括十都古戏台三天两头的娱乐唱戏活动。

十都村地处吴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的交接地带,周围有不少至今仍在使用福建话、麻山话的村落,但十都村的方言俚语,还很纯正地保存着大量“广丰腔”的“广丰方言”语汇音韵。

十都村有许多实用的民歌,如《上梁号子》、《灶司君》、《哭七七》,有娛乐成分的《十八摸》、《十匹手巾》、《孟姜女》等小调,以及大量的农事、气候、风物、劝世谚语。

四、古村的历史传统建筑﹙一﹚空间布局总体概况十都港(“大溪河”)从横溪畈以南入境至下溪滩附近流入毛村镇。

发源于东部山区的众多小涧汇集成“小溪河”,与十都港平行而流,全境水源较为充足。

而十都村则沿大溪、小溪河两岸,由东北向西南延伸,迤逦展开,形成了气势壮观的村落布局形态。

其村落空间的布局近似“啸天犬”形,大溪河是犬之脊梁,小溪河与村周山脚,勾画出啸天犬之身形。

大溪街、横街、上节街,旗杆墩弄、后墙弄等40多条街巷商铺夹道。

兴盛时遍布全村的作坊、商号有220余家,经营范围十分广泛。

大溪街、横街、上节街现存的古商铺、作坊建筑还有近百幢。

虽然明洪武年间以后,朝廷对民间建筑有严格的“三间”等级限制,但十都古村落的建筑型制仍相当丰富。

布局上除规定的正屋并排三间以外,子孙繁衍,不足以居,就以三间天井回廊的型制往后扩展建造。

如“十都大屋”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曾达6780平方米,房间108个,36个天井,2口水井,3个鱼池,16扇青石门框。

又如上祝家,就往后建造了四进。

﹙二﹚规模、设施及保存状况星移斗转,王朝更迭,如今的十都村,仍不失为古建筑群庞大,历史文化深厚的古村落。

古街巷:大溪街、横街、上节街,旗杆墩弄、后墙弄等40多条街巷。

石桥:野猪坑桥、新桥、智仁桥、板桥、毛弄桥、将军桥、前山桥等7座。

古房屋:王家大屋、花堂门、显白公祠、王家中厅、王家兵站、上祝家、秀毓鳌峰、古戏台、朱氏宗祠、豆腐店、百货店、糕点店、屠宰店等计150多幢﹙处﹚,建筑面积逾17万平方米。

其中,保存良好的有56幢,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

古代水利设施:大溪与小溪河上建有12座拦河坝,用以灌溉良田、方便浣洗、消防救火。

古代消防、排水设施:除拦河坝外,还有大宅于天井内配置的镇宅缸用于蓄水防火;在村中,还有引自大溪与小溪河水的2条水圳,在方便家居浣洗的同时,以备用水患、火灾之虞。

(三)重点建筑简介十都王家大屋十都王家大屋,由清代中国著名纸业大亨王集贤建造,故又名“集贤大屋”。

据《王氏世谱》所载,十都由童姓肇基于南宋。

而王姓于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从山西太原行迁至江山保安,后移居江西广丰十都。

十都大屋有世界文化遗产山西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对了解古代建筑特色、民俗风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982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吴祖光等众多古建专家多次前来考察,对十都大屋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十都大屋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弥足珍贵。

同济大学还将十都大屋写进了建筑系教材。

十都大屋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于乾隆34年(1769年)完工,历时22年。

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8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5179平方米,单层砖木结构。

外墙四周通道全是鹅卵石铺面。

大屋设有众多廊、堂、厅、室,布局错落有致,气派大方。

院内有房间108间、大小天井36个、青石推槽式圆门3扇、水井2口、青石围栏雕刻鱼池3处,进排水设施完好,不管旱涝都保持一定的水位。

十都大屋全屋花格门窗,屋檐、坊楪、木柱木雕精湛,画面清晰,层次分明,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浓缩着古代文明精髓,蕴藏着民族文化内涵。

2007年,十都大屋列为广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省文化厅报请国家文物局,申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堂门花堂门建于清乾隆十三年,由三十块规格不同的青石雕刻而成,分上下、左右、中间五个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