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的风俗习惯
从越王勾践算起,绍兴人过年少说也有千把年的历史了。
至于绍兴人的过年习俗,说来话长,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淳厚的文化氛围沧桑般地溶入喜庆、欢快、团聚、祥和的气氛当中。
农历腊月初八,也称腊八日,绍兴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是绍兴人过年的前奏。
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
不知从何时起,这碗著名的稀饭,从寺庙流传到民间,把僧俗搅和在一起,并逐渐形成了杭州人腊八日烧八寺香的习俗。
过年时节绍兴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避难功能。
早先杭州有句揶揄躲债人的老话,叫做“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想办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见面,初一见面拱拱手。
”大年三十夜,以前绍兴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绍兴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拜年祝福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
大年初一,绍兴人开门头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称开门炮,张帖“开门大吉”,然后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按辈分家人行拜年礼。
比较有
趣的是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拜年,需要手持名片,古称“飞片”,上面写有造访者家中全体男士按辈分排序的姓名,如某某率子侄某某,孙侄某某,曾孙某某之类,片尾注某处,老话叫注地脚。
有些文墨的家庭或小康富贵之家,新年伊始,家中必备题有“题凤”或“留芳”两字的专用记名本,记其亲属或飞片;记事本的上首四栏是主人为讨吉利自己填写的,第一是寿百龄老太爷,家住百岁坊巷;第二是富有余老爷,家住元宝街;第三是贵无极大人,家住大学士牌楼;第四是福照邻老爷,家住五福楼。
造访者虽是杜撰,好在杭州确有其地名可供陪衬。
现在看来,这类拜年祝福的风气,已显得过于迂腐和悖时,只有敬老爱幼的纯朴民风和历史延续的地名,还留下一点点过去拜年祝福的痕迹。
过去绍兴人可供人游玩娱乐的场所,只能用“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
杭州百姓终年劳作,只有过年才有闲暇。
虽说“钱塘自古繁华”,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参差十万人家”新年公认的游乐的场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两处。
茶点小吃,鲁迅故居的奶油攀攀其中的一绝。
它用奶油和油加糖制成,松脆可口,入口即化。
饮食习俗
主食
绍兴为“鱼米之乡”。
原始先民吃谷米习俗历史久远。
南宋,绍兴人人口骤增,谷米消费更大。
当时,北关门外已形成米市,遍布米行、米铺。
《梦粱录》载:每日街市食米,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皆需之铺家。
一般勤俭人家,都习惯吃早籼,俗称“尖米”,烧制的米饭,虽粗硬,但能耐饥,价亦便宜。
富裕之户,以吃晚粳为主,俗称“晚米”,米饭较香软。
逢年过节,也吃糯米和面食品。
蒸谷米
绍兴有吃蒸谷米食俗。
蒸谷米是将稻谷用蒸笼蒸熟以后再晒干,经砻、舂后食用,所以也称“熟米”。
该米胀性好,易保藏,食后也易消化,对老年人尤适宜。
蒸谷米传说是吴越相争时,吴国要越国献优良稻种,越国大臣文种献计,将种谷蒸熟后再送给吴国。
结果吴国人种了,都不出秧苗,造成大荒年,民心大乱,越国趁机灭了吴国。
越国臣民大喜,以余下的蒸谷,加工成米,食之示庆。
从此相沿成吃蒸谷米习俗。
绍兴民间喜吃糯米,特别是岁时节日。
年节,除打年糕外,都要以糯米包粽子。
除夕家宴,或宴请客人,席上必有莲子、枣子、瓜子、核桃、细沙做成的八宝糯米饭和甜点心。
清明吃青糯米团子。
五月端午,民间也有包粽子、吃粽子食俗。
八月十五,民间都要以南瓜烧熟后,去皮加糯米,烧南瓜糯米饭吃。
绍兴每逢年节,民间都有吃年糕的食俗,这是借年糕谐音,取其“年高”、“年年高”的意思。
民间吃年糕还有纪念伍子胥的说法。
相传春
秋时期,吴王命伍子胥建造城池。
城建成后,他对左右部将说:我去世后,如果吴国遭难,人民饥苦无着,你们可在东门下掘土数尺,民饥可救。
后来,伍子胥遭谗身亡,越国乘势进攻吴国。
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灾难,民不聊生,饥民遍野,众人在危难中忽然想起伍子胥生前说过的话,于是拆砖挖城,竟发现基砖是用糯米作成的。
众人喜悦,蒸食充饥,缓和了饥荒。
后人为纪念伍子胥备战备荒之功绩,每年过年都要做年糕来纪念他。
绍兴人过年,还要将年糕做成元宝、如意、十二生肖等形状,作为请年菩萨供祭的礼馍。
春节期间,绍兴“颐香斋”还专门供应百果年糕、脂油年糕等风味年糕,作为送礼佳品。
绍兴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中“浙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绍兴菜富有江南水乡风味,作料以鱼虾河鲜和鸡鸭家禽、豆类、笋类为主,讲究香酥绵糯、原汤原汁,轻油忌辣,汁浓味重。
其烹调常用鲜料配腌腊食品同蒸或炖,且多用绍酒烹制,故香味浓烈。
绍兴菜的代表有菜有
霉干菜焖肉
介绍:来绍兴旅游,千万不能不尝霉干菜烧肉,这可是绍兴当地最有名的家常菜,馨香鲜嫩,油润不腻,颇有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味。
糟鸡
介绍:绍兴是盛产黄酒的历史名城,几千年来可以说“田舍家家藏家酿,驿路处处飘酒香”。
每逢冬酿季节,家家自酿老酒。
越鸡在绍兴被视为滋补菜肴,人们将鸡用盐擦后,外面用纱布包住,
再用酒糟腌渍几天,这样既不使鸡变质,又增添鸡的酒香气味。
口味:咸鲜适口、糟香醇厚、富有回味的特点,并以咸鲜入味、糟香入味而著称。
糟溜虾仁
介绍:绍兴酒以质地醇厚、清香驰名中外。
酒糟是酒的副产品。
其味醇厚异香。
以酒糟调味烹制食物,历史悠久,风味独特。
“糟溜虾仁”选用新鲜河虾仁烹入糟汁,软溜成菜,虾仁洁白、鲜嫩,糟香诱人食欲,被列入“中国名菜谱”。
清汤越鸡
介绍:“清汤越鸡”系用绍兴著名特产“越鸡”烹制成肴。
绍兴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故都,越王台就建于卧龙山东侧(今府山)。
相传,越鸡原先是专供帝王后妃观赏玩乐的花鸡,后外流于民间,经精心饲养,纯种繁殖,日饮两泉之水(即卧龙山东侧的泰清里附近的“龙山”、“蒙泉”两泉),捕食山麓虫豸,逐成为优良的食用鸡种,民间多用它清炖而食。
据传,清乾隆皇帝广游江南,巡至绍兴偏门外,时值当午,腹感饥饿,步入一村民家中,求便饭一饱。
乡妇见是远方来客,即宰鸡一只,装入大碗,端放在饭架上,待水沸饭熟,鸡也炖熟。
酱油蘸鸡,咬骨吸髓,喝尽汤汁,乾隆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回京后,还念念不忘。
1933年10月柳亚子夫妇南下来到绍兴,品尝后对“清汤越鸡”的特点概括为八个字:“皮薄、肉嫩、骨松、汤鲜。
”
糟青鱼干
介绍:绍兴习俗,每年冬季,喜购鱼购制晒干,制成鱼干,可馈赠亲友作礼品,或自己享用,历史上曾被列为贡品。
“糟青鱼干”选用绍兴泱茶湖所产的青鱼,腌制晒干,利用酒糟糟制,使酒香融入鱼干,既耐久、不宜变味,又溢满奇香,其特点是肉色红润,酒香扑鼻,松嫩鲜美,油润适口,为冷菜中上品。
醉蟹
介绍:“醉蟹”,相传由在安徽作幕的绍兴师爷所创。
当时,淮河两岸蟹多为患,当地百姓却不知食用,庄稼遭害,驱赶无方,十分惊恐。
师爷便向州官提议,鼓励百姓捕捉,上交官府,他则备好许多大缸和食盐、黄酒,将蟹烹制起来,然后,到各地销售,绍兴俗称其为“淮蟹”。
“醉蟹”是在此基础上改良而成,经选蟹、养蟹、制卤、浸泡、酸制等工序精制,讲究制作周期、食用时期。
特具清香肉活、味鲜吊舌的特点。
醉河虾
介绍:“醉河虾”源于民间,每当春秋之季有自制自食之习。
鲁迅先生在码上支日记》和《答有恒先生》中写到“醉虾”,说一盘醉虾放在席上“活活的”,“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
此菜选用鉴湖所产的鲜活公虾,调以绍酒、南乳汁等炯醉。
其特点是亮肉相离,生脆鲜嫩,清香醇香,别有情趣。
绍兴的茶文化珠茶─亦称圆茶,原产浙江省平水茶区,浙江平水产茶,产地为中国茶叶之乡,茶叶资源丰硕,出产历史悠长。
条索细圆紧结重实,大小均匀一致,色泽乌润土特产光滑,香气高纯,滋味浓醇,汤色黄绿明亮。
迁居风俗
旧时迁居新屋前,必须择吉日前去掸尘、打扫,有的住房需刷白或糊墙纸。
迁居之时,
首先搬迁之物,都有传统规定。
第一批搬人者为发篮、梯子、节节高、万年青、吉祥草和柴米等。
发篮,为绍兴竹制土篮,糊以彩纸,篮中贮头发等物,悬于厅堂庭柱之顶角,取兴旺发达的意思。
梯子,绍兴俗称“步步高”;晒衣用的多枝桠竹竿,绍兴俗称“节节高”,都取节节高升的意思。
万年青、吉祥草各两盆,置于堂前画桌左右,意为吉祥如意,万年常青。
直柴和大米两担,亦取柴米富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