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四、重写文学史

198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 “20世纪中国文学”》,和陈思和的 《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先后发表。 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并强 调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宏观”、 “整体”把握的主张,反对把文学史的 分期与社会政治史分期作简单的比附。
五、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1、缘起 1993、6《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人 的对谈录《旷野上的废墟——人文精神 的危机》,以情绪化的语言对当时的文 学现状展开激烈批评。
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拨乱反正
一、政治思想领域的解放潮流 1、告别文革 1976、10,四人帮被逮捕。 1977、8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文 革”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结束。
2、思想解放运动

延续文革的思想禁锢。
1977年华国锋“两个凡是”的意见

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 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展开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观点的多元



批评态度,对市场经济造成的现状忧心忡忡, 言论带有激进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色彩。上 海学者陈思和、王小明。作家张承志、张炜 乐观态度,更多看到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积极 的一面。北京批评家张颐武,作家王蒙、刘心 武 谨慎态度,对文学精神品位的下降表示忧虑。 北京的学者谢冕、洪子诚
六、关于现代化的想象
三、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
1、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 1985《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论文学的主体性》来自于 对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文学创作上的机械反映的厌恶和批判。 2、陈涌等人的坚决否定 忽视社会实践,不赞成把文学规律分为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错 在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倾向;不成体系,概念混乱,甚至自相矛 盾;出发点不符合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实际;作家与人物之间的 “二律背反”难以成立。 3、对陈涌等人批评文章的反批评 这次讨论的热烈是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从心态的角度说,它 解除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精神上的舒服,为推动文艺的发展开辟了 广阔道路。
二、艺工作座谈会纪 要”,和“纪要”中提出的“文艺黑线专政” 的论断。 1978年开始陆续为文艺界从50年代到“文革” 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和迫害的作家,受到错误 批判的作品“落实政策”。 1979中共中央批转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请示,撤 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80收回 毛泽东的两个批示。
第二节 文艺理论的探讨争鸣
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1、质疑和讨论:1979,对工具论的质疑,进而 引发讨论。 2、权威结论: 1970、10,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里 提出政治也要尊重文学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1980、1、26《人民日报》社论提出“文艺为 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关于文学中的人性、人道 主义问题



1979年10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这次会议 上,“文艺民主”的要求和想像,得到热烈的表达。 在1984年12月到次年1月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 会员代表大会上,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名义在大会上 宣读的“祝词”,更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 在这期间,1981年对电影《苦恋》、中篇小说《飞 天》、《在社会的档案里》和话剧《假如我是真的》 的批判,1983年开展的“清除精神污染”,对“异 化”、“人道主义”的讨论和批判,以及1987年的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是80年代在思想文化, 也是文学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 文学组织的恢复,文学权威性的不复存在。
三、文学迈向新时期
1、新时期的文学概念 2、新时期文学发展阶段 70末到80末,文学一体化解体,多元化 初步形成 两个阶段:70末——1985 1985—— 80末 90年代以来,文学多元化的深入发展, 众声喧哗时代的到来
3、新时期文学向多元化演变的原因
(1)鉴于历史教训,国家权力机构开始纠正新 中国成立二十七年来文艺领导工作上的一些错 误,放松了对文艺工作的控制。 (2)外来影响的不断扩大。 (3)经济变革导致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性社会 的出现 文化转型:标志是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 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的组合取代了新中国成立 二十七年的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组合。
1、现代化的指向 8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和作家关于现代化的集 体想象中,西方是作为优于中国的历史参照 物出现的。 在90年代,一方面,“现代化”作为一种具 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展开, 另一方面,知识界对“现代化”的态度和文 化想像却发生了不同于80年代的改变。
2、几种观点



改良渐进:李泽厚、刘再复、王蒙等,对思想 文化领域的大一统保持高度警惕,更多看到市 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作用。 新儒学派国学复兴派: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宏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并进行改造,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资源。 中华性取代现代性:年轻学者受“后殖民主义” 理论影响下,认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实 际上是建立西方霸权主义的过程,主张以中华 性取代现代性。张法、张颐武、王一川
1、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关于人性: 关于共同人性:
2、人道主义在创作中的表现

共识:要表现,肯定。 分歧: (1)如何认识人道主义 (2)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3)社会主义有无异化问题 1983、3周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提出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有异化现象。 (4)文学中的人道主义 新时期文学围绕人的发现主题而展开;人道主义深化 是新时期文学行进的重要脉流而非主流;人道主义是 19世纪思想武器,我们的解释体现不出时代特色和现 代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