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经济学结课论文

农业经济学结课论文

农业经济学结课论文
浅谈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

其本质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产业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营效益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理论到实践经过 10 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关键: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实践
正文:
中国今天的繁荣,源于二十六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农村改革,是当年农村经营制度的变革掀开了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序幕。

如今,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 1998年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由主要靠增加产量解决温饱转变为既增加农产品总量,又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还要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经营制度和组织方式出现创新,从分散型的内部自主创新向一体化式的外部创新带动内部创新转变,农村股份合作社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离、土地经营权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等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流动的动因也不再是权宜之计,一方面是为了就业,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的进城农民,正在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特别是城市建筑队伍中,70%以上是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约束,而且受到市场约束,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 WTO,农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这些变化特征表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今非昔比,上了一个新台阶,并正由传
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明显滞后,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凸现出来: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

三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和经营组织的竞争力都不强。

四是城乡二元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大障碍。

五是农民就业门路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愈来愈大。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民收入增长放缓以后,九十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

1997 年至 2003 年的 7 年中,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695.5 元,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 1/5,增长速度(扣除价格因素影响)没有一年超过 5%,年平均增长不到 4%,仅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 1.8∶1 左右、九十年代中后期的 2.5∶1 左右,扩大到 2002 年的3.1∶1,2003 年差距仍在继续拉大,为 3.23∶1。

六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事业落后,贫困人口多,全国人均年收入625 元以下的特困人口达 2900 多万人。

这些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绕不开,且必须解决的世纪性难题。

面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特别是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收到了显著成效。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广大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又在农业经营制度和组织方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创造出了以“公司+农户”为基本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据农业部统计,2002 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 9.4 万个,其中以合同方式与农民联结成利益共同体的达 51.9%;带动农户 7265 万户,占我国农户总数的 30.5%,平均每户从中增值 1000 元。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我国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和现实抓手。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繁荣,农民要富裕,只能是在改革上寻求突破,在创新上增添动力。

在新阶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应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主线,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立足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经营模式和制度结构。

既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又要改革农业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更要调整工农业关系和城乡关系。

芦笋种植加工是曹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芦笋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条
龙的产业化格局,以苏集、青固集、闰店楼为中心的芦笋生产基地初显规模。

这个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芦笋,全村芦笋种植650亩,2007年收益65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5000元;建标准化双抱菇大棚76个,年收益450万元(人均收入4000元)。

村口正在兴建的四层高的居民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已是村民们集资建的第二批新住宅,楼前则是整齐的一排排蘑菇培育大棚。

村民们介绍,原本这些面积只够四户人家的宅基地,现在则能满足几十户人家居住和蘑菇种植的需要。

因为种植蘑菇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实惠,新建的居民楼通水通电,村民们特别是年轻人也愿意抛弃传统的居住方式,搬进楼里享受“现代农民”的生活。

村里制定了村庄发展“十年规划”,计划再建24户标准楼2座,预计将节约土地700亩。

村里成立了芦笋、蘑菇生产合作社,统一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购买种子、按企业统一标准种植。

收获时节,企业会派车来村里收;其他散户自寻销路,或者也可以送到企业设在各村的收购站。

镇上就有几家大的食品加工企业,村民们还可到企业中打工以增加收入。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梁堂村村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芦笋、蘑菇的副业种植。

目前,曹县全县芦笋种植面积达16万亩,占全国芦笋面积的十分之一,年产优质芦笋15万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芦笋加工企业20余家,年芦笋加工生产能力达13万吨,产品主要有芦笋罐头、芦笋饮料、芦笋酒、芦笋调料、芦笋药品、芦笋保健品等,产品主要出口中东、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从业人员近巧万人。

曹县已成为目前国内芦笋种植面积最大、加工能力最强、出口创汇最多的县,芦笋产业已成为曹县最具优势的外向型农业项目。

曹县芦笋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省、市、县芦笋种植与加工业的发展。

山东省的单县、菏泽市牡丹区、定陶,江苏省的丰县、沛县,河南省的商丘、永城、周口等地纷纷依托曹县芦笋市场发展芦笋产业。

曹县己成为国内主要的芦笋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

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目前仍面临很多困难,履约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随着合作社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随着企业面临压力的增多,农户与企业也面临着新的矛盾。

人民币升值,造成出口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国际上食品安全的壁垒等,都使企业面临着比以前更高的市场风险,有些小企业随时可能倒闭,农民种的东西没了买主,农民利益将受到巨大损失。

可以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收到了显著成效,目前国家仍在不停的推广和完善之中。

参考文献:
[1]牛若峰.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 农业经济问题,2006,03:8-15+79.
[2]雷俊忠.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04.
[3]黄祖辉,顾益康,郭红东.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创新——发挥农户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三大制度优势[J]. 农村经营管理,2011,08:26-28.
[4]戴媛媛. 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