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重点(10级)第二章第二节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五要素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存在于发展。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直是指树木主干挺直向上、枝条曲折向外舒展的生长势态,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征:“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的特征,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光明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征:“土爰稼穑”。
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
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庄稼,生长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凡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是指顺从、变革的意思,是指金具有萧杀、收敛、潜降、清洁作用。
进而凡具有萧杀、沉降、收敛、清洁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
向下的特征,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冷、滋润、向下、闭藏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志:怒、喜、思、悲、恐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行的关系: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的关系,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土。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制约的关系,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2.概括生理功能3.阐释病理变化4.指导疾病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指导养生保健第三节藏象学说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其功能类似于五脏,而形态类似于六腑。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主要体现在1.五脏与六腑相互配合2.五脏与形态诸窍相互联系3.五脏生理活已与精神情志相互影响。
4.五脏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但互相为用。
㈠五脏(重点掌握!!)1.心: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志)⑴在体合脉,其华在面⑵开窍于舌⑶在志为喜(喜则气缓)⑷在液为汗⑸五行属火2.肺: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宣发是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肃降是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
⑴在体合皮⑵开窍于鼻⑶在志为悲(悲则气消)⑷在液为涕⑸五行属金3.脾(难一点)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⑴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布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若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消瘦、倦怠等气血不足的症状。
⑵运化水液:是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生理功能。
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不能布散而在体内停滞,产生水、湿、痰、饮及水肿等病理变化。
⑶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头、肺、头、目,并通过心、肺化为气血而营养全身。
若升清不足,则头目失养。
出现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腹胀泄泻等症。
脾主升清,还可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若升举无力,中气下陷,则出现内脏下垂、久泻脱肛等症。
⑷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
脾的统血实际是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由于脾统血,所以临床上多将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以及肌衄等统称为脾不统血。
⑴在体合肉⑵开窍于口⑶在志为思(思则气结)⑷在液为涎⑸五行属土4.肝: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藏血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反应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
⑴在体合筋⑵开窍于目⑶在志为怒(怒则气上)⑷在液为泪⑸五行属木5.肾: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水、主纳气⑴在体合髓,其华在发⑵开窍于耳和二阴⑶在志为恐(恐则气下)⑷在液为唾⑸五行属水㈡六腑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
胃: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主泌别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第四节、气血津液气的来源和生成:人体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是物质来源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人体的气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肾、肺、脾胃关系密切。
①肾为生气之源。
肾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精气乃元气之根。
②肺为气之主,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将清气吸入体内,清气与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膻中,形成宗气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胃纳脾运,胃降脾升,将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气,由脾的运化传输于肺,进而布散全身,营养脏腑经络,并化生为脏腑经络之气。
气的运动及形式:气的运动只在相对协调平衡状态下,才能发挥其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
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称为气机条畅。
气机失调:①如气的运动受阻,称气机不畅;②受阻较甚,称为气滞;③气上升运动太过,称为气逆;④气下降太过,称为气陷;⑤气的外出运动太过,称气脱。
气的运动失调表现在脏腑上,可有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
气的主要生理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⑥营养作用气的分类:①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
元气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又依赖后天之精气的充养。
②宗气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积于胸中的气。
宗气的主要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
③营气又称荣气是循行于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④卫气又称卫阳,是循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功能的气。
活力最强的第五节、经络学说十二经脉:1.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2.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3.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4.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阙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他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名十二“正经”。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次序为太阴在前,阙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跻脉、阳跻脉的总称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能总督一身阳经,故称“阳脉之海”。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能总任一身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第六节、病因病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①阳邪,其性开泄②风邪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寒:①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收缩牵引)暑:长夏之气①为阳邪,其性开散②暑多伤津耗气③暑多夹湿湿:①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气重浊③湿性黏滞(病情多缠绵难愈)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为秋天主气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火:为夏季的主气,四季皆见。
①火为阳邪,其性上炎②易伤津耗气③易生风动血④易扰乱心神⑤易生疮痈疔疖内伤的病因:一、七情内伤:因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是人体气机紊乱,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导致疾病的发生。
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4.恐则气下5.惊则气乱6.思则气结二、饮食失宜:①饮食不节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三、劳逸过度:①劳累过度②安逸过度四诊:望闻问切望神的重点在于观察目光、神情、气血和体态。
神的表现类型:1.有神:又称得神2.无神又称失神3.少神4.假神望色: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青色:主寒证,痛证、血瘀、惊风。
肝赤色:主热证,心黄色:主虚证、湿证,脾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肺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证。
肾记住: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望舌:五脏在舌面的分布一般为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部属脾胃,舌根属肾。
正常的舌象为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润泽。
舌苔均匀、薄白而干燥适中,常简述为“淡红舌,薄白苔”。
望舌苔①厚薄:以见底者为薄苔,不能见底者为厚苔②腻苔:舌面上覆盖着一层颗粒细腻而致密的滑黏苔垢,刮之难去。
为湿浊、痰饮、食积所致③腐苔:苔质颗粒较大,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即去。
为积食、痰浊久积不化所致。
④剥落:舌苔突然退去,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苔、镜面苔,为胃阴估竭、胃气大伤。
舌苔剥落不全,称为花剥苔,为胃腑气阴两伤。
望苔色:①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
②黄苔:主里证、热证③灰黑苔:主里证燥热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实证。
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虚证。
嗅气味:水肿病晚期:尿臊味。
烂苹果味多见于消渴病患者,均属危重证候。
但热不寒:①患者只发热不恶寒,多为里热证。
②持续不退(T:超过39度)称壮热。
属里实热证。
③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只有定时。
属阳明腑实证、湿温病或阴虚证。
④微热:轻度发热,多在37—38度之间。
内伤杂病和温热病后期。
里证辨汗:①自汗:日间出汗,活动后更甚,畏寒神疲乏力。
气虚、阳虚。
②盗汗:睡时汗出,醒后即止,阴虚。
③战汗:恶寒战栗之后,继而出汗,为正邪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转点。
④兼高热、烦渴、脉洪大,多为里实热症。
⑤冷汗淋漓,神疲气弱、肢冷脉微,是阳虚气脱的“亡阳”危证。
脉诊:临床上常用的脉诊部位是寸口,即切取腕部桡动脉浅表部位。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①浮取:轻轻按在皮肤上②中取:用不轻不重的力按在肌肉上③沉取: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消减不空。
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
代脉:脉来迟缓力弱,时发歇止,止有定数。
结脉: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促脉:脉来急促,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心血虚、心阴虚表现:心悸、失眠、健忘或多梦为其共同症状。
若见面百无华,眩晕、唇色淡、脉细,此为心血虚证。
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心阴虚证。
肺气虚:(气虚证)咳喘无力,动则气短,面色光白无华,体倦乏力,声音低微,痰清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脉虚弱。
肺阴虚:(阴虚加内热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体形消瘦,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风寒束肺(实证):咳嗽气喘,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风热表证):咳嗽咳吐黄稠痰而不爽,恶风发热,口渴咽干痛,目赤头痛,鼻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