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来的。
李克强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
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这一变革,恰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
[1]
背景
中国制造2025之三大转变世界范围来看,工业4.0概念引领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其强调的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道路,已被中国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率先借鉴。
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当然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中落后。
而从中国自身来看,随着劳动力价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那种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必须要向中高端转型。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国民消费能力的上升,中国国内市场对于高端消费品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
不久前,“赴日抢购马桶盖”成为热点话题,有些人从这一现象中看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强,但这一现象背后国人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意愿的增强则很容易被人忽视。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往往是滞后于需求的,当下国人消费需求的提升,更应看作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有利东风。
只有市场需要高端产品,企业家才有动力将其千方百计生产出来。
以此观之,当下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内外部条件,都已成熟。
历史
中国制造2025完成初稿将在泉州试点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工信部将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
因此,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将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
此次规划的关键词与“向工业强国转型”相关,并将形成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再加上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
此外,规划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中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措施
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四大转变折叠
“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体现为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和八大对策。
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
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一条主线折叠
一条主线,是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
八大对策
中国制造2025八项战略对策,即: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2025年前,大力支持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必争产业优先发展;选择与国际先进水平已较为接近的航天装备、通信网络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进行重点突破。
主要方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也是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路径。
[2]
发展10大领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3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
会议还决定,推出中国制造重点领域升级方向绿皮书目录指引,动态调整、滚动推进。
对此,多数业内人士表示,提出10大重点发展领域,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3]
评论
首先,制造业的提升不会是一个短期工程,将年限定在了十年之后的2025年,提醒地方政府和企业家要对制造业转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思想准备。
要实现这一罕见的“十年计划”,打一场“持久战”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制造”,意味着不能用完完全全的“拿来主义”对待工业4.0,将外国的具体做法原封不动地复制在中国制造业上。
德国是一个制造业积淀深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老牌工业国家,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速度虽然冠绝全球,但论技术含量、人才数量、企业类型,都有非常大的区别。
囫囵吞枣,只会落得“消化不良”。
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制造2025”是一部“接地气”的规划,立足于中国制造业的具体实际,研究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具体问题。
“中国制造2025”将给有色金属行业带来新机遇2015-04-02 08:11:00 经济日报杨国民分享
有色金属行业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走出去”,瞄准“低品位”矿山开发、扩大有色金属应用等技术需求攻关,打破资源环境约束瓶颈。
同时,还要努力实现跨行业的融合,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耦合,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
“当前,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着突出的‘双挤压、三约束’的局面。
‘双挤压’就是价格上不去、成本下不来的双重压力。
‘三约束’包括产能过剩的约束、技术水平的约束和生态环保的约束。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在日前召开的协会三届五次理事会上这样描述有色金属行业的现状。
陈全训介绍,2014年国内市场铜、铝、铅价格分别同比下降7.8%、6.9%、2.7%,铝价相当于回到20多年前。
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持续低迷,国内PPI连续36个月持续下降,有色金属产品价格遇到天花板。
同时,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成本都在刚性提高,成本的“地板”在不断抬高,一些企业还可能遇到资金链断裂。
在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后,有色金属行业目前已进入平稳运行状态。
2014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1.2%,比全国工业增幅高2.9个百分点,增幅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
有色金属行业投资增幅连续10多年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趋势已经结束。
中
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预计,今年有色金属工业生产、消费、投资将保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
化解产能过剩仍是今年有色金属行业的工作重点。
陈全训介绍,2013年以来,全国电解铝已停产和减产产能338万吨,但目前运行产能仍有约3200万吨,而且还有部分新产能释放,过剩压力很大。
除了冶炼产能之外,普通铜铝加工也已出现过剩。
“化解产能过剩要在前几年淘汰一批、整合一批的基础上,加快消化一批、转移一批。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明星对记者说,一方面要坚持不懈抓扩大应用,继续推进“以铝代钢”、“以铝节铜”以及建筑领域“以铝节木”;另一方面,继续推动产能向国内资源、能源富集地区转移。
同时,借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同有关国家加强产能合作、资源合作,加快有色金属“走出去”步伐。
“中国制造2025”将给有色金属工业带来新机遇。
陈全训说,有色金属行业要瞄准“低品位”矿山开发、扩大有色金属应用等技术需求,持之以恒开展技术联合攻关。
一是依靠创新驱动,推进数字矿山、智能工厂建设,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二是大力开发智能产品、智能材料,为集成电路、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三是凭借互联网技术,实现跨行业的融合,特别是与新生产方式、新商业模式的融合,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耦合,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
有色金属行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大,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瓶颈一定要突破。
对此,陈全训提出,今年要在继续做好绿色矿山、城市矿山的基础上,重点抓区域矿山建设。
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广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槽技术、铜铅锌短流程冶炼技术,以及铝空气动力电池开发应用前沿技术等。
在生态环保方面,大力发展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主动塑造企业绿色发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