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鸟的天堂》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的公开课教学设计1.初步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学习课文1、2两段,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体会“鸟的天堂”的壮观;
3.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作者的联想,并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

2.能分辨课文中写的具体事物与联想,认识体会联想的作用。

读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启发学生进入情境,进行合理想象,感受大榕树蔚为壮观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南国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出示“天堂”,问:“天堂”原指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
2.出示“鸟的”,构成课题——“鸟的天堂”,问:由这一课题,大家会想这该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
3.导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的妙笔去广东新会市天马村天马河,看看河中小鸟上有500年左右树龄的大榕树。

1.快速浏览课文,知道作者前后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具体要求:
作者曾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经过;第二次是经过。

因为经过的不同,看到的也不同。

第一次看到,却没看到。

第二次去听到了,又看见了。

这使作者信服那支叶繁茂的真是。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独立填空;
②指名反馈答案。

③教师引导小结,过渡到第一段的学习。

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傍晚”,大家是怎么知道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

1.学生读文;
2.汇报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原句: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关,在树梢。

①齐读。

②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这里“傍晚”的理由。

3.比较句子的异同,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

课件出示被比较的句子:
太阳落下了山地,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
树梢。

①讨论分析两个句子的异同:
▲句式不同:一句是排比句,二句是并列句。

▲句意不同:一句是“红霞”不只是撒在“天边”、“山头”、“树梢”三个地方,其他很多地方都有;二句是“红霞”就只撒在“天边”、“山头”、“树梢”三个地方似的。

▲韵味不同:二句不如一句读起来有韵味。

②感情朗读第一句,读出韵味。

1.听录音读第二段,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2.学生汇报说。

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这是一棵高大的树。

②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③这是一棵高大繁茂的树。

师述:大家说得都没错,但那一个更准确呢?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找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

①学生回答交流所划找的重点词句:
a.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下列句子: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

树叶绿得可爱。

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

b.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

c.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这处看,这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d.这棵榕树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e.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②引导理解体会以上句段: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从哪几方面写大榕树的?
板书:远——近
树干、枝叶
▲远看的大榕树,给人什么印象?(板书:高大、繁茂)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许多棵?
两棵?
一棵!
▲近看的大榕树,又给人什么印象?为什么呢?
A.交流讨论:
a.理解“真面目”的“真”的意思
b.读榕树“真面目”的句段。

师:能把榕树“枝上又生根”的景象勾勒出来吗?
c.课件展示几种情况,让学生分析对照明白画的正误。

师:的确,正因为大榕树有着树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许多根又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因此它的枝干不计其数。

这树实在是高大!
d.还从哪个词有见榕树的高大?理解体会“斜躺”的作用
e.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7自然段。

B.交流讨论:
a.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找表现榕树繁茂的词语,并想想这些词语的意义作用。

b. 交流汇报:
c. 师:的确,这样榕树的绿叶多得不计其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怪不得,作者联想到了——
d. 学生接读“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得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
C、引发学生联想,进一步体会大榕树高大繁茂,蔚为壮观的情景。

a师:要是这棵高大而美丽的榕树就在我们面前,相信大家也会被吸引,被倾倒,继而赞叹不已!
师:现在面对这棵大榕树,你会想到什么?会有什么感叹呢
b、学生图文结合,试说心中的感叹。

c、交流“感叹”
d. 师小结:多么可爱的大榕树啊!简直是一个奇观,难怪作者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e.运用自己最投入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f.体会“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一句的意思进一步感受树的高大。

1. 师: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作家巴金爷爷在傍晚时分经过了“鸟的天堂”。

大家有什么收获?此时的我们又有什么疑问呢?
试指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和此时心中的疑问。

2.师:是啊,“鸟的天堂”只是一棵让人称奇的大榕树,却没有一只鸟,这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谜。

1.认识大榕树的美、南国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提高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
定的节段;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看录像,听朗读。

思考:作者看到什么场面?(群鸟齐飞的热闹场面)哪儿写出热闹场面?教师引读(鸟的叫声和影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形状呢——,颜色呢——)。

师:为了突出鸟多,作者不仅写了鸟的叫声、影子,还写了形状、颜色和它们的活动情况,写得很具体。

这些鸟在树上有哪几种活动呢?请用书上的词概括。

(板书:叫、飞、扑)
师:这里的鸟的确很多,据有关材料介绍,在这棵榕树上大约生活着10多万只鸟,光鹤类就多达七八万只。

而在课文中。

作者既没有用一个“多”字,也没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