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的华丽转型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的华丽转型

强化意识:互联网思维的转变
参与互动:玩转全媒体游戏
主持人目前面临的职业危机(也是机遇)实质就是传播力、影响力的竞争。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终端的表现有“三屏”,即手机屏、电视屏和电脑屏;其次,信息的平台表现有“三动”,即移动、运动和互动;再次,传播形态的表现有“三合”,即竞合、整合和融合。

多种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磨合、在整合中融合,因此,“三屏”、“三动”、“三合”正以无处不在的超便捷方式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屏幕的信息消费革命。

对传统电视而言,这种挑战是巨大甚至颠覆性的。

在这种形势下,电视主持人要向全媒体融入,关键是要切入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主持人要善于在新的传播游戏中制定游戏规则,做新传播游戏的升级手。

数字化引领下的传媒业游戏规则的最大改变在于,内容产业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内容本身,它同时还涵盖了呈现方式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渠道和终端的竞争、品牌的竞争,综合起来就是传播力、影响力的竞争,这是一个包含传播的信息量、传播的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效果的综合竞争。

引导方向:主持人不做事后“把关人”
媒体人强调把关,由此衍生“把关人”。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把关人”具化成编辑、编校、编导、导演等具体的工作角色,传统意义的把关可以说是“马后炮”。

融媒体时代的把关人不能事后把关,为把关而不报必将失去时效性,把关缺失而瞒报后患无穷。

今天全媒体传播时空的障碍完全消失,在不同的节点上信息几乎是瞬间就到眼前,网络传播信息的迅捷性和无障碍性,使得无数个传播主体浮现出来,无数个信息发布点面向世界开放,每天发布的成千上万条信息让人目不暇接,一些不良的帖子也混在其中混淆了受众的视听,面对海量信息把关人往往是力不从心,不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怎么办?我们的做法是:一事当前网络媒体只做预告吊足胃口;正在发生的只报事件抢抓时效;借势权威全盘托出再报结果。

把关没有把握我们就引导。

除了民生类节目,其他节目类型也需要把关引导,电视谈话节目通过嘉宾、主持人、观众之间的多向传播,能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产生思想的争鸣和碰撞,从而增强节目的可视性,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把关人”即“引导人”,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控制者。

在电视节目的传播群体中,主持人是唯一固定的,嘉宾和现场观众都是流动的。

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时先是引言人,中间再是串联人,结尾又是总结人,全程节奏是控制人。

央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早在《实话实说》的一期节目(《遛鸟》)中,问及一位大爷:为什么要把鸟养在笼子里?大爷回答:因为这样鸟能够叫早儿。

崔永元:怎么像是在养鸡?随即采访另一位大爷。

整个节目没有尴尬,没有“把关人”的说教,而是循循善诱让养鸟嘉宾自己承认把鸟关在笼子里是自私的,应该还给鸟儿蓝天。

好节目无需刻板把关控制,有自信的“引导人”会引出无限的思维空间。

一样的道理,在网络上,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更需要时时把握好方向,在新媒体上的表现也需要时时积极正向的把关和引导。

素质培养:做融媒体游戏中的全能手
过去,主持人和播音员是两个不同的工种,笔者所在电视台的第一代主持人多数是从播音员转行过来的,但是大多离不开稿件,对编辑串词有依赖,他们通常置身于节目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甘于做节目编导的学舌鹦鹉,有的主持人根本没有再创作的功底甚至“神不守舍”,把自己完全置身于稿件或串词的表情达意之外。

以下是在节目主持和节目编审过程中一些主持人出现的笑话:
a、因标点导致的语义错误――“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读成了“已经
取得文凭的和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

b、因编辑常识性错误――“本台消息,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市总工会给予下岗职工特困户一次性补助”。

因为“性补助”打在第二页误读为:“市总工会给予下岗职工特困户一次、性补助”。

c、一期法制节目:有句话是:宪法不是法律一产生就有的。

由于“宪法不是法律”在上页,“一产生就有的”在下页,此君读为:宪法不是法律(停顿),一产生就有的”。

d、因缺乏文学知识导致的错误――有一次给酒店客户录广告,客户的文字太潦草,有一句:“九月公蟹腿,十月母蟹香。

”虽不解其意,亦深情录完。

客户听完道,应该是:“九月公蟹肥!”
如果在今天融媒体时代还会出现如此低级的的错误,作为主流媒体的老大将会被众多小弟像放烟花一样瞬间传播,贻笑大方。

因而,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提高职业素养,更要树立更高的职业发展方向。

长远来说,由纯粹的节目主持人向兼有广告创收的节目主持人、向新媒体环境下能够全盘统筹具有领导功能的主持人转变,不仅是个人的职业规划趋势,还是电视这个传统媒体发展的立足点之一。

实践证明:主持人需具有善于细分受众群寻找受众需求的本事,能根据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明确主攻方向开设类型节目;也要能够运用新技术并在实际操作中熟练使用新技术,在多媒体中取长补短;他们也可以是节目的营销能手,采取自创传播营销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营销传播。

向西方的电视节目采用“主持人中心制”学习,一个好的主持人,完全可以从内容采集、主持录制、剪辑、上载、播出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全程参与节目的制作过程,成为一档节目的关键人物。

端正心态:随时接受评判
首先,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牢固树立市场第一、受众第一的观点。

无论是哪种媒体最终必须走向市场,最终走向受众,必须将市场和受众放在第一位置上,正是这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才利于我们把握和赢得市场,正是这种“市场第一”的倒推理念才能让我们更准确把握办节目的方向。

其次,融媒体时代的电视主持人要勇于主动应对、冷静思考、不断充电、汲取营养。

再次,要建立与节目共生共荣的职业守则,最大限度强化个人知识与职业阅历积累,凝聚品牌无形资产,接受市场评判。

总之,融媒体时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论如何改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光荣传统和职业风范不能变,老一辈播音员主持人仍然是我们学习和进步的宝贵财富。

角色转变应牢记六个字:“继承、坚守、创新”,转变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