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牛顿第三定律【篇一: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6.3 牛顿第三定律本节教学案例设计人: 莆田一中陈宜聪一、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与地位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该条目包含了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而且力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不困难,因此教学中应着重让学生参与定律的形式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物理的方法。
2、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3、体验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如何从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难点:区别作用力、反作用与一对平衡力。
二、案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着老师提问:这位同学用双手推墙壁而使自己重新直立,说明手推墙壁时,手对墙壁有力的作用,或者说手与墙壁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时墙壁也对手有力的作用。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还有更多这种感受,能不能再举些例子?预测:学生所举例子会很丰富,如:①手拍桌子,桌子对手也也有力的作用,甚至手有痛感。
②书放在桌子上,书对桌子有压力,桌子对书有支持力。
③划艇比赛,用桨划水,水对桨也有力的作用而使艇前进。
④杯落到地上,杯对地有作用力,地对标也有作用力,甚至使杯破裂。
⑤人走路时,脚蹬地,地对脚也有作用力,使人前进。
老师: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是否所有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若是,则相互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说明:游戏、举例都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学习即生活的涵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引发学生对现象背后隐藏的物理规律作进一步思考,探究往往是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的。
㈠、实验探究,归纳规律1、分组实验。
两人一组,每组桌上放有两辆同一型号的实验小车(或四根同一型号的试管),两根同一型号的条型磁铁,两个同一型号的弹簧秤。
老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可全选,也可选用部分仪器,还可自选各种文具等材料),在15分钟的时间内自主设计实验,并用所做的实验回答:①力的作用是否都是相互的?②相互作用力存在怎样的关系?实验过程,同学们可以展开讨论,将自预测:学生会用下列各种方法证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方向相反:①把两条形磁铁握在手中,同名磁极相对或异名磁极相对;②两条形磁铁都放在小车上;③一条形磁铁握在手中,一条形磁铁放在小车上;④手拉一个弹簧秤;⑤两弹簧对拉;⑥用手按笔尖、三角板的角;⑦橡皮擦和条形磁铁相碰;大部分学生都用两弹簧秤对拉的方法证实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有的学生把两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相同实验小车上,同名磁极相对,观察小车后退距离相同,再应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证实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说明:⑴把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思想。
实验中老师只给出仪器和充分的时间,而不讲解如何实验,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自己提出猜想并多角度、多途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主动与他人合作,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充分讨论。
⑵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老师应给予启发,点拨。
比如:探究相互作用力存在怎样的关系?有的学生不清楚应从那几个方面入手,可以启发学生,探究相互作用力间的关系,就是探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间的关系;又比如:两弹簧秤对拉时,有的学生发现两弹簧秤示数不相等,老师可一方面教育学生应尊重实验事实,另一方面又帮助其找出原因:可能是弹簧秤未调零或对拉方式不正确。
老师还可启发学生在对拉时让两弹簧秤一起运动,观察两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为下面强调牛顿第三定律中的“总是”埋下伏笔。
⑶老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边给予鼓励性评价(如观察小车后退距离相等,证实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面相反的实验有新意,应予肯定),边用简笔画把一些典型实验示意图画在黑板上,为后面分析实验、总结规律、对比辩析所用。
2、演示实验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把一玩具惯性小车或遥控电动小车放在三合板上,观察小车向前运动而板向后运动,说明摩擦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说明:这个演示实验的目的是用来弥补学生实验中只讨论了弹力间的相互作用及引力和斥力间的相互作用,而没涉及摩擦力间的相互作用。
使归纳的物理规律更全面,体现规律普遍性。
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和牛顿第三定律。
㈢、解释现象,巩固提高提出问题: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鸡蛋碰石头,总是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马拉车时,车会往前运动而马不后退?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意义,而效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效果还与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有关。
思考题:解释拔河比赛中胜负的原因。
再介绍火箭的原理及我国的空间技术,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寓德于教。
说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生活中去,既体现了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又澄清了一些对物理现象的模糊认识。
㈣、对比辩析,加深理解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一定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吗?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不一定,一对“平衡力”也有这种关系。
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如何区别它们呢?结合上面实验探究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下列几个方面比较归纳两者的区别:作用点是否相同,效果能否抵消,力的性质是否相同,产生和消失的时间是否相同?说明:引导学生自己辩析、更能知其所以然,且能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等、要、靠”的被动行为。
三、案例评析对于牛顿第三定律,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定律的内容较熟悉而对定律的理解却较片面,诸如鸡蛋碰石头、马拉车等生活经验又干拢了学生对定律的正确理解;其次,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装置简单,且易于得出结果。
为此本节课设计为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参与定律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的体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探索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观念,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篇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基础夯实1.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答案:d 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可判定a、b、c错误,d正确。
2.(珠海市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在足球比赛中,前锋队员一记势大力沉的射门,足球应声入网。
在射门瞬间,比较力的大小,正确的说法是()a.脚对球的力大于球对脚的力b.脚对球的力等于球对脚的力c.脚对球的力小于球对脚的力d.脚对球的力等于足球受到的重力答案:b解析:脚对球的力与球对脚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临沂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人站在地面上,先将两腿弯曲,再用力蹬地,就能跳离地面,人能跳起离开地面的原因是( )a.人对地球的作用力大于地球对人的引力b.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地面的作用力c.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大于地球对人的引力d.人除受地面的弹力外,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答案:c解析:对人受力分析:人受到地面给人的弹力和重力,因为弹力大于重力所以人跳起。
4.(深圳市三校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用牛顿第三定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b.甲乙两人拔河时,甲对绳子的拉力与乙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马拉车前进,只有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时,车才能前进d.一个作用力和它的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答案:a5.(鹤岗一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掰手腕”是中学生课余非常喜爱的一项游戏。
如右图,甲、乙两同学正在进行“掰手腕”游戏,关于他们的手之间的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掰赢了乙,是因为甲手对乙手的作用力大于乙手对甲手的作用力b.只有当甲乙僵持不分胜负时,甲手对乙手的作用力才等于乙手对甲手的作用力c.甲、乙比赛对抗时,无法比较甲手对乙手的作用力和乙手对甲手的作用力的大小关系d.无论谁胜谁负,甲手对乙手的作用力大小等于乙手对甲手的作用力大小答案:d解析:甲、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6.均匀长棒一端搁在地面上,另一端用细线系在天花板上,如图所示受力分析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答案:acd解析:因为重力mg和地面支持力fn的方向都在竖直方向上,若拉力f在竖直方向上,则地面对木棒就没有摩擦力作用(木棒对地面无相对运动趋势),所以a正确;若拉力f的方向与竖直方向有夹角,则必然在水平方向上有分力,使得木棒相对地面有运动趋势,则木棒将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ff,且方向与f的水平分力方向相反,才能使木棒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力为零,故c、d正确。
7.如图所示,马拖着一根质量为m的光滑树干在水平地面上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已知马对树干的水平拉力大小为f1,树干对马的水平拉力大小为f2,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a.f2=mac.f1+f2=ma答案:d8.如图所示,男生甲和女生乙各站在一块滑板上,分别抓着轻b.f1-f2=ma d.f1=ma绳的一端。
甲与滑板的总质量为60kg,乙与滑板的总质量为50kg,忽略地面摩擦力。
当甲以30n的力量收回绳子时,乙双手不动,只紧抓着绳子。
(1)在收绳过程中,是不是只有一人移动?(2)求两人各自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答案:(1)不是(2)f合甲与f合乙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选向右为正方向。
f合甲a甲==0.50m/s2 m甲甲的加速度方向向右。
f合乙a乙==-0.60m/s2 m乙乙的加速度方向向左。
能力提升1.(增城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用一根轻质弹簧竖直悬挂一小球,小球和弹簧的受力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篇三:【物理】4.5《牛顿第三定律》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4.5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3.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 过程与方法4.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5. 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7.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教学重点1.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2. 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难点1. 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前面学习力的概念时,我们就一起讨论过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a对b作用的同时b对a也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