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材中_经典例题_给了我们什么_

教材中_经典例题_给了我们什么_

2008.4
ZOUJINKETANG
2008年第4期(总第250期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因此,当前初中数学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连试卷、习题的题干因创设“情境”,“
体积”也越来越臃肿。

每当学生对此心存怨气时,我总会戏说:“谁叫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呢?信息时代当然得面对如此具有海量信息的题干啊!”
话虽如此,但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做人;数学课堂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若为情境而情境,忽略了教育的目的及数学的本质,无疑是舍本而求末。

而我们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往往沉浸于单纯的“数学”之中,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问题。

若干年后,我们所教育的学生会是怎样的人呢?
记得有一次,有人开玩笑地对我说:“
世上的奸商都是你们数学老师教出来的”我当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一种“自豪”,为数学教师能培养思维灵活的商人而骄傲。

但这番话后来让我想起了一道题:
例:某商场将进货价为30元的台灯以40元售出,平均每月能售出600个,调查表明,这种台灯售价每上涨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实现平均每月10000元的利润,这种台灯的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台灯应进多少个?
解:设每个台灯涨价x元,则(40+x-30)(600-10x)=10000
x1=10,x2=40
答:这种台的售价应定为50元或80元,这时台灯应进200或500个。

此题是北师大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
67页的例题。

我曾多次将它作为利用方程建立模型
的经典例题来讲解,现在想来感觉“汗颜”。

此题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存在着较大的隐患,会诱导学生形成“奸商”的思维。

正如题目所述,提高售价(损害了顾客的利益)后,看似销售数量减少,实际上减少了自己进货的成本和辛苦程度(利己),却又能确保自己的利润(再次利己)。

无异让神圣的数学课堂在潜意识地助长“损人利己”的社会不良风气。

我想,该题的潜在影响虽不是编书人的初衷,却也难辞其咎。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引用该题的网页有300多个,似乎都没意识到该题潜在的隐患。

不知是我错了?还是我过于敏感了?我感到非常茫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单纯的数学是不存在的,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是必需的。

但我认为设计具体情境时一定不要仅仅只想到数学啊!初中学生无论身心特点,还是生活阅历,都决定着他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也将左右他们的成长。

我个人认为,初中数学课堂还是应更多的让他们感受“阳光”,让更多的学生具有阳光一样的心灵。

当然该题还是有较大的“编味”:“调查表明,这种台灯售价每上涨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面对好奇心较强的学生,这段叙述很难有说服力。

市场规律如果真像“每上涨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那么简单,这样我们的生活也将更简单、更美好。

新课程处处强调联系生活实际,但绝不意味着这些不着边际的“乱编”。

无独有偶,一个曾获得了教学大赛三等奖的案例,展示的是北师大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可能性》的第一节《一定摸到红球吗?》其部分情节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今天的数
教材中“经典例题”
给了我们什么?●史

学知识。

实际上,我的好心情从今天早上一起床的时候就开始了。

(学生好奇地看着师:捡钱了?)师:不。

因为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生笑)
师:大家想知道吗?(生:想!)
师: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一个人在街上逛,突然发现前面有一样东西……(生:钱?)
师:不。

是书,一本数学书。

(生笑)
师:我想,是谁的书呢?我翻开正文一看,结果发现书左下角的页码是偶数,右下角的页码是奇数。

再一翻,书中掉出一样东西——
—(生:钱?)
师:不,是骰子。

(生大笑)大家知道吗?(生齐答:知道)我一掷,结果掷了个6点,我非常高兴,就连续地掷了几次,结果全是6点,心想:运气真的不错。

(生笑)走着走着,发现前面围了一群人,我走上前去一看,原来是在摸奖,我想,我今天的运气这么好,再试一试运气,就花了2元钱,摸了一次奖,结果……(生好奇地:中奖了?)
师:对。

中了500万的大奖。

(生:哇……)
师:我中了大奖,特别的高兴,就给我的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中了奖,叫他们来玩。

我有个特别好的朋友在北京,结果我怎么也想不起他的手机号码了,我气急了,就随便拨了一个11位号码,电话响起了“嘟,嘟……”的声音,接着,我熟悉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朵,原来正是我的朋友。

(生:哇噻……)师:我就告诉他我中奖了,是500万的大奖,叫他来成都玩。

他说,他在北京,他要上班,来不了。

我非常的遗憾……(生:唉……)
师:他不能来,把我的好心情都破坏了大半,我也只好遗憾地挂了电话。

结果我刚挂了电话,突然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我,我抬头一看,我的这位朋友正笑嘻嘻地站在我的面前。

哇,我真的太高兴了,冲上去就想抱住他……
生:不可能,不可能……
师:结果,这一抱,让我从床上摔到了床下……我也醒了过来。

(生大笑)
师:好。

我们一起来看下一个事件,是掷骰子。

同桌一起游戏,一人掷骰子,一人记录。

请在你掷出来了的点数下面画“√”。

师:请掷出1点的举手。

(很多)掷出2点请举手。

(很多)3点呢?(很多)4点的。

(很多)5点。

(很多)6点的。

(很多)7点的(无人举手)。

师:看来1~6点都有人掷出来了。

7点没有人掷出来。

那么在这个活动中,你能总结出什么?仿照教科书的结论,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生:有些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

比如掷骰子,一定能掷出1~6点来。

有些事件一定不会发生。

比如掷骰子,掷出7点。

有些事件不一定会发生。

比如掷骰子掷出4点来,班上有同学掷出来了,但是,我们这组就没有掷出来。

……
该课的教学设计不能不说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在虚拟的梦境中依次发生了捡书、掷骰子、赌博摸球赢了500万这三个连续事件,最后在惊喜中翻下床醒来,整个课堂围绕“寻梦——
—探梦——
—解梦”的过程展开。

这样的引入设计,的确富有新意,而且又联系生活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在活跃氛围中达到了高潮。

尽管该堂课在时间上已过去了两年多,但在我的脑海中却始终在不断反思:该课的引入设计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刺激”呢?
捡到别人的物品,该怎么办呢?“书中夹骰子”那表明了什么呢?为了研究“可能性”将骰子带到课堂教学中,赌博摸球,中奖……,似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堂早已枯燥乏味,为了活跃氛围,为了体现新课堂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理念,就别无选择地借用社会中的一些“阴暗因素”?让学生是在感悟人生还是在赌博?是努力奋斗还是靠“运气”发展?不会是让学生在憧憬“博彩”中快乐成长吧?
其实,我们老师比谁都清楚,教学生“做人”比什么都重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人人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这里的“良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将来的发展相联系吧?尤其是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我个人认为应极力营造一些“阳光的氛围”,尽管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社会的阴暗面存在,毕竟学生所处的年龄及各个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其价值观还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引导与培养。

新课程倡导课堂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这对我们多数教师而言,还有一个复杂且为时不短的转型期。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多少还有些以前的教学理念的影子,尤其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还不够重视。

因此,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

(史珂:四川省成都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
610100)58
200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