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东史之浅析沙漠风暴(海湾战争评论)

中东史之浅析沙漠风暴(海湾战争评论)

中东史之浅析沙漠风暴(海湾战争评论)
海湾战争,作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现代信息化战争之一。

它是由于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作为起因。

同时,这场战争也决定了美伊之间长达12年的恩怨纠葛。

它也被誉为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此,海湾战争是改变伊拉克历史命运走向长期混乱和动荡时期的重要节点。

解析海湾战争,也有助于揭示伊拉克为何逐步陷入如今形势的重要因素。

伊拉克方面发动海湾战争,其实也是具有“铤而走险”,挑战西方大国的容忍底线之心。

然而,对科威特的入侵,却并不是刚刚才从两伊战争之中挣脱出来的伊拉克所必要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

此时的伊拉克,需要恢复经济建设的规划;休养生息并重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是“重中之重”。

可惜,伊拉克已经没有了足够的资金储备投入重新建设因战火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物质经济。

当然,两伊战争也使伊拉克遭受到多达近90余万以上的军民之伤亡;石油输出港口和输油管道的严重损坏,更加使伊拉克的石油产量蒙受巨大的损失。

换而言之,是伊拉克国内局势的满目疮痍,又欠下了800多亿美元的外债;同时,国内又出现了经济危机;更加使伊拉克国内民怨四起,怨声载道。

为了摆脱国内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还希望免去对科威特的140多亿美元的外债问题;此时的萨达姆别无选择,
只好面对着国家的困境,而铤而走险;走了一招最为凶险的棋局:“出兵科威特”,通过吞并科威特,转嫁伊拉克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一笔勾销欠于科威特的巨额外债。

也可以针对西方国家起到“敲山震虎”的战略作用。

当然,这一步棋,看似能够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可是,萨达姆完全没有考虑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态度或反应。

科伊之间的矛盾,也是由来已久。

伊拉克长期以来,并不完全承认科威特的独立主权国家地位。

一方面,提出了科威特自古以来就是伊拉克领土的言论(源自奥斯曼帝国时期,科威特隶属于伊拉克行省);另一方面,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认定发动两伊战争是为阿拉伯世界阻挡波斯人的“绿教革命输出”;于情于理,可以免去伊拉克欠阿拉伯各国的债务。

因此,萨达姆本人还是认为攻打科威特具备相应的价值;信心满满而又更加狂妄地选择了一条战争的道路解决本国所
面临的一切问题。

战争的阴云很快就在1990年的8月2日降临了,时任伊拉克总统、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伊拉克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萨达姆·侯赛因于当日凌晨1时,以推翻科威特腐朽落后的君主制为由,命令已经在伊科边境上集结待命的军队突然向科威特军队进行全面攻势;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

5时30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
首都科威特城会合。

经过约14个小时的城市作战,到了当日下午7时,伊拉克军队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

随后继续策划下一步的行动,后续增援的部队也不断越过伊科边境伸入科威特。

伊拉克军队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闪击科威特”的任务。

科威特军队猝不及防,兵力也仅有2万余人。

自然,不是伊军的对手。

在战斗过程中,科威特法赫德亲王及其他五位王室成员战死。

不过,也于事无补,摆脱不了科威特沦陷的事实。

参与对科威特军事占领的伊军兵力达到约20万人,坦克2500余辆。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于1990年8月5日正式对外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90年8月2日,晚上20:00,为了防止伊拉克军队进一步入侵沙特,美军遂开启了“沙漠盾牌行动”,并将“艾森豪威尔号”和“独立号”两艘航母组成的航母战斗群紧急派遣至海湾地区。

1990年8月2日下午16:00,联合国安理会就以14票赞成,0票反对(也门未出席)的结果,通过了谴责伊拉克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占领科威特;并要求其撤出所有军队的第660号决议。

联合国安理会在海湾战争期间,先后通过了11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以及1个授权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678号)。

这些重要的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危险地位。

其中的第678号决议,措辞极为严格;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
军的最后期限为1991年1月15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若不撤出所有军队,决议将会授权联合国各会员国均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所通过的各项决议。

可是面对国际社会的“一面倒的制裁”,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犹如置若罔闻;一方面,加紧备战,组织兵力加强伊拉克南部地区的防务;并在伊科边境构筑了号称固若金汤的“萨达姆防线”。

另一方面,采取外交拖延和绑架西方人质的策略,逐步将海湾地区局势拖入战争的阴云之中。

当然,1991年1月16日,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为了给和平留一个机会,国际社会还给了伊拉克一段考虑的时间;也留足了息事宁人的时间。

只可惜,已经扩军备战的萨达姆早已期待着一场与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大战。

以显示阿拉伯民族进行一场“伊斯兰圣战”的决心。

联合国方面,在外交努力和政治调节均宣告完全失败的情况下,最终决心以“多国部队”的名义与伊拉克军队进行一场局部性的战争。

1991年1月16日上午10:30,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命令;并任命美国陆军上将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为此次作战的统帅,部署相关的作战事务。

1991年1月17日,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正式开始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空袭,“沙漠风暴”行动正式开始,海湾战争也由此全面爆发。

在海湾战争期间(1991年1月17日-1991年2月28日),美军日出动战机频率高达2000次至3000架次左右;持续空袭日数达到近38
天;使伊拉克军队的通讯系统、防空系统和指挥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美军出动了担任攻击任务的F-117、F-117A、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战略轰炸机参与轰炸各指定军事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歼击机担任掩护任务。

另外,在面对伊拉克军队的“萨达姆防线”,多国部队也采取了相对灵活机动的“左勾拳”战术。

以利用伊沙边境伊拉克军队疏于布防的真空地带(西部沙漠地区),进行了战略迂回作战;夺取穆特拉山口地带;突进至伊拉克南部地区;进行了将近100个小时的地面作战。

因此,各种战前可能想到的因素,美军也都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伊拉克军队无法采取近战或阵地战接近多国部队;反而,就被空袭“定点清除”。

在此期间,伊拉克方面为了将海湾战争变成一场阿以之间的斗争;也曾多次通过飞毛腿导弹的施射,而将其变为一场新的中东战争。

不过,美国方面通过外交方式,成功使以色列保持了克制;使萨达姆的策略未能得逞。

最终,伊拉克军队被迫于1991年2月28日宣布停火,并与多国部队缔结了《海湾停战协定》;海湾战争,以伊拉克的失败而告终。

海湾战争以伊拉克军队伤亡约10万余人,损失坦克3847辆,损失和叛逃战机324架,损失装甲车1450辆,损失火炮2917门;另外,海军损失了143艘左右的舰艇;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2000多亿美元。

而多国部队伤亡仅4232人,损失战机68架,损失舰艇2艘;损失坦克35
辆左右。

因此,海湾战争,参战双方明显处于一种“非对称”的状态。

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重创了伊拉克军队主力;使伊拉克的军事实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也遭到了沉重打击。

从此,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所建立的威信和地位则“一去不复返”。

海湾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高科技作战形式,也是一场“一维对多维”,“平面对立体”的不对称作战;使伊拉克军队无法适应多国部队的战术打法,疲于应对;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同时,多国部队采用卫星导航,多数使用精确制导导弹;全天候,一体化打击也是一整套鲜为人知的科技化作战;为现代化作战形式增添了更多的作战形式。

海湾战争结束后,使得伊拉克不得已接受“石油换食品”的计划;从而,造成伊拉克对石油经济的自主权受到联合国的制约。

同时,多国部队在伊拉克南部投放了约300余吨贫铀弹;造成了这一地区辐射量超标,也使这一地区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发病率为全国最高。

当然,海湾战争的结局也对12年后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的结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伊拉克萨达姆政权遭到了长达12年的制裁,已经难以使国力恢复到两伊战争之前的那种人均收入为1.5万美元的富裕程度;长期的武器禁运和严禁新装备研制的相关禁令,也使伊拉克军队武器装备长期未能得到像样的更新。

更可怕的是反对萨达姆的反对派势力的不断增强,更加使伊拉克国内局势雪上加霜。

综合看待海湾战争的
全局:就是萨达姆政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伊拉克逐步陷入如今局势的开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