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的人质外交及其启示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的人质外交及其启示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的人质外交及其启示
摘要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展开积极的活动,甚至以扣押外国人质的手段作为外交筹码,利用人质去分化瓦解由美国主导而建立的反伊同盟,伊拉克的人质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入侵科威特这样一个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的行为的非正义性,决定了其任何外交努力都必然以失败而告终,而扣押外国人质手段的卑劣,只能使伊拉克即使在战后也面临更严厉的制裁,
关键词海湾战争人质目标效应启示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

为避免战争、免遭制裁及使其占领科威特成为既成事实,伊拉克采取了积极的外交行动,大打“人质牌”是颇引人注目的一项策略。

在1990年8月7日“沙漠盾牌”行动开始后,伊拉克抓住人质问题大做文章,至1990年8月15日,被作为人质扣押在伊、科境内的西方公民达1万多人,他们被分别疏散到伊境内的多处战略要地中。

至12月7日,伊国民议会批准释放全部人质,宣布将于圣诞节前释放全部人质。

至此,人质危机结束。

伊拉克不顾基本的国际道义,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大打人质牌的目标主要有:避免战争、免遭制裁并使其占领科威特成为既成事实——此为人质外交的高层次目标:拖延时间,为自己赢得集结部署时间——此为低层次目标;分化瓦解正在形成中的反伊同盟——此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

为达到这些目的,伊拉克在人质问题上采取了以下措施和步骤:
一、扣押全部西方人质,对西方进行讹诈
伊拉克在战争爆发前共扣押西方公民一万多人,并威胁停止向外国使领馆提供食品,以此向西方提出伊拉克允许其公民离境的具体条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西方国家撤军;二是将科威特问题交由阿拉伯内部解决。

对伊拉克的无理要求,西方各主要国家断然拒绝了伊拉克的提议,没有动摇制裁伊拉克和出兵海湾的决心,伊拉克的讹诈企图未实现。

二、有目的地分期释放人质,以此来分化、离间西方国家及反伊联盟
当时,伊拉克扣押的外国人质分别来自美国、英国、西德、法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瑞士、奥地利等多个西方国家,还有一部分来自阿拉伯国家。

对这些人质,伊拉克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加以对待。

奥地利总统亲赴巴格达,谒见萨达姆,于是90名奥地利人质被释放;西德前总理勃兰特一行携价值600万美元的物品到巴格达会见萨达姆,于是德国部分人质获释回国;保加利亚副总统率团协商后,430名保加利亚人获释回国;在美
伊协会代表团的努力下,萨达姆同意释放一小批约50名老年的、患病的美国人。

对于伊拉克的这些举动,西方国家反应冷淡。

对此,伊拉克采取了更积极的行动:首先宣布释放全部在科威特和伊拉克被扣的法国人质,此批法国人质在一周内全部安全返回法国;接着,伊拉克又在近一个月后宣布释放全部德国人质;对态度强硬的一些西方国家公民,伊拉克则一直予以扣留。

伊拉克在人质问题上采用的这些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防止了反伊联盟的扩大
由于伊拉克扣留了大量不同国别人质,使很多国家出于人质安全的考虑没有参与以美国为首的反伊军事行动。

人质对美国的盟友在伊拉克愿意承担的作用产生了影响,给那些原本愿意派兵的盟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在美国的号召下,参加对伊军事行动的国家最终有39国。

而此后参加对伊制裁的国家达到106个。

两个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当时伊拉克扣留人质还是对限制反伊联盟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在一定程度上分化瓦解了西方反伊联盟
尤其是释放全部法国人质成功地使法国与美英为首的西方阵营间关系明显降温。

法国在出兵伊拉克的问题上与美英的态度原本就有较大的区别,在采取军事行动上与美国一直“保持某种距离”。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联大9月24日的一次会议上,在未向美国通报的情况下提出了解决伊拉克问题的4点方案,在撤军、科威特未来政权以及将中东所有争端的解决与伊拉克问题挂钩的观点与伊拉克的方案甚为接近而得到了伊拉克的积极响应。

人质问题在决定法国的态度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9月14日,在伊军突然闯入法驻科威特使馆并强行拘押4名法国人后,法国政府的态度立即变得强硬起来。

在10月23日法国人质问题完全解决后,法国的态度又有了明显的转变,更加强调其希望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伊拉克问题的立场,并因此而与美英等国爆发了四天的激烈争吵,被称为“四日战争”。

法国在11月4日表示,一旦伊拉克与西方军队发生冲突,法国将保持中立。

法国甚至在安理会还提出推迟最后撤军期限的建议。

由于伊拉克利用人质大做文章,使得法、德、意等国与美国在诸多方面的意见不尽一致,使反伊联盟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

3、拖延了战争爆发的时间,为伊军赢得部署的时间并得到适合伊军打地面战和防守战、消耗战的有利条件
8月7日,布什总统正式签署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第一批美军开始向波斯湾集结。

标志着对伊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开始。

为解决冲突、避免战争,国际社会进行了积极的斡旋,但由于伊拉克拒不接受从科威特撤军的合理要求,各种外交努力皆告失败。

11月29日,安理会通过授权对伊拉克“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的第678号决议。

1991年1月17日凌晨,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动空袭,
海湾战争正式爆发。

从1990年8月7日国际社会做出强烈反应到1991年1月17日战争正式爆发,其间共有5个多月。

危机迁延不决的原因除了联军将兵力部署到海湾需要一定时间而外,人质问题也对西方形成一定的牵制。

投鼠忌器,那些有国民被扣人质的联军伙伴不敢轻举妄动,同时又给美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而伊军利用此时机完成了其军队的战略部署。

按照伊拉克方面的设想,战争如果能进行到次年3月,酷热的沙漠气候将极有利于伊军作战,且3月以后的斋月和麦加朝圣季节将影响多国部队的穆斯林军队的作战行动。

这一切将对伊拉克打持久战极为有利。

4、争取到了更大的和谈空间
为解决人质危机,各国政要纷纷飞抵巴格达与伊拉克积极斡旋,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伊科问题的方案,使和平解决海湾危机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伊拉克一意孤行,使危机最终以战争形式得以解决。

伊拉克将人质作为“挡箭牌”和要挟工具的做法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负效应也是极为明显的。

它使反伊同盟更加“师出有名”,战争行为更具合法性,而且扣留人质虽然能够使战争的爆发推迟,但并不能最终解决危机。

追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

伊拉克最终释放了全部人质。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此种行为早已突破一个国际政治实体的道德底线,使伊拉克在国际社会陷于空前孤立。

各国在人质被扣押期间与伊拉克的交涉只是虚与委蛇,在人质被释后,对伊拉克采取了极为严厉的制裁措施,晟终使伊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经济面临崩溃,基础设施严重破坏。

有资料显示,伊拉克婴儿死亡率从1990年开始实施制裁时的61‰,剧升为1996年的117‰,初生婴儿体重不足2.5公斤的比率也从1991年的9%升至2.6%。

人质问题作为伊拉克在海湾战争期间外交的一部重头戏,在整个战争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留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首先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伊拉克悍然出兵侵占一个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的行为本身就不具备合法性,而扣押他国无辜平民甚至于享有豁免权的外交人员,只能使危机加重而无助于危机的解决。

对国际准则的肆意践踏,只能激起更多的反对。

其次,伊拉克利用人质吸引了多方人士来到巴格达,创造出了许多和平解决危机的机会。

尤其是在前苏联的积极斡旋下,美国于战争爆发前夜提出的一个包含7点内容的最后通牒。

核心要求非常合理,就是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而伊拉克却没能抓住这“和平的最后曙光”体面地解决海湾危机,最后输得一败涂地。

而以人质为武器,找准敌方薄弱环节,充分利用其内部矛盾进行离间分化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是伊拉克人质外交的成功之处。

然而,战争行为的不正义性、扣押人质手段的卑鄙却早已经决定了伊拉克在此次战争中的命运,无论其如何巧妙地运用人质问题,都无法避免最终的失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