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智慧旅游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中国智慧旅游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The Industrial Study产业研究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53金的未来发展是文化产业顺利发展的有效保障。

但是资金的来源大部分还是由政府资助,但是同时也可以去吸引社会资金来弥补政府资金的不充足,可以社会捐赠等方式来吸引资金。

(3)优惠税收政策。

我国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起到鼓励企业和个人多多来赞助、捐助。

对于赞助、捐赠的企业,实施税收支出或减少税基,保荐人以各种方式给予回报。

2. 发展新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1)企业自我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自己资本不断扩张和发展的过程。

实现规模化经营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积累,还需要使用外力,通过资本运作,企业增加外部的生产能力。

现代资本运作的融资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化和文化体制的改革,资本运作的融资具有战略意义。

因为资本运作不仅可以实现传统融资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扩张,使文化产业的资本结构优化,推进文化产业转型,提升文化产业的融资效率,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目前在我国,创业投资基金在众多领域都得以成功应用,但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文化风险投资基金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它的设立,目的是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提供充裕发展资金,培育新模式的的经济增长,不但可以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的严重问题,并且还能促进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此外,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能够对社会投资起到示范作用,引导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

五、结论我国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方向还不是很明确,研究的内容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少。

在研究文化产业投融资时,虽然众多学者从多方面对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渠道、策略、管理进行了探索,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结合现在的研究状况,我们可以预见到今后的研究方向,那就是如何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并将这个体系应用到文化产业实际的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1]浅论文化企业发展的创新策略.王艺.才智,2013(15).[2]推进文化企业投融资机制改革研究.吴少鑫.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6)[3]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及对策.刘蕾.经济导刊,2010(5).作者简介1.杨玉娟,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管理学。

2.陈家伟,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会计学。

中国智慧旅游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涂琼华 刘爱利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北京 100048摘要:随着科技时代到来,智慧旅游成为研究热点。

但智慧旅游属新兴领域,相关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缺乏智慧旅游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

文章以探索我国智慧旅游研究进展为目标,梳理近年国内智慧旅游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构建了智慧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框架,阐明了我国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现状,并指明了未来智慧旅游相关研究可选择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智慧旅游;理论体系;研究进展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的普及和覆盖,现代人的生活已无法离开电子终端和网络环境,科技时代已经到来。

以此为背景,“智慧旅游”这一新兴事物起源于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和“智慧城市”(Smarter Cities)概念,现已成为国内多省市发展政策和建设实践的新宠。

但也正是由于智慧旅游建设实践先行的客观现实,突显出智慧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使智慧旅游方向的研究成为学术热点。

然而,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成果尚不全面,尤其是缺乏智慧旅游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

对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各个方向的研究程度如何,未来研究重点等问题有待整理。

中国知网上 “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文献数量的11%,可见“智慧旅游”虽然政策上定位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理论研究方面差距较大。

本文以探索我国智慧旅游研究进展为目标,完善智慧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框架并探析未来研究方向。

二、“智慧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一)“智慧旅游”的概念界定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有多个版本,综合各方定义可将“智慧旅游”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智慧旅游应用“智慧型”先进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第二,智慧旅游的目标是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实现各类旅游信息的及时发布、智能感知和利用;第三,智慧旅游不仅服务于游客和当地居民,同时服务于旅游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政府行政监管水平;第四,智慧旅游的结果是旅游管理的系统化、集约化、信息化和共享化,是旅游及相关产业的一次管理变革或全新模式。

现有定义从应用技术、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产业转型四个方面进行界定,描述了一种先进的旅游信息共享系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项目“世界城市背景下北京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形态研究”(KM201310028013);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中国旅游度假区‘飞地’开发模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13TACK004)The Industrial Study | 产业研究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54统,刻画出一种人性化、触摸式的旅游方式。

智慧旅游提供的产品是各类旅游信息,“智慧”体现在更智能、便捷和有效的获取方式上。

因此智慧旅游没有特定旅游内容,不涉及特定旅游资源,不能单独构成旅游产品,需要结合其它旅游类型,即“智慧”嵌入在其它旅游形态中。

也有学者认同这是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如果作为旅游形态,定义应当可以延伸,构成一个独立的旅游理论结构。

如“生态旅游”既是一种开发模式,也是一种旅游产品,还是一种游客行为。

但智慧旅游对旅游产品和游客行为部分并无相关论述。

由于智慧旅游以先进信息技术为特征,智慧旅游产品也应体现尖端科技,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旅游体验。

因此,智慧旅游也应当包含应用互动虚拟技术、声控技术、裸眼3D技术等高新科技的旅游产。

从游客行为来说,智慧旅游是旅游者寻求科技前沿,体验并学习智能生活方式和游乐方式的一种旅游行为。

(二)“智慧旅游”的应用技术与构成框架谢坚(2012)认为泛在化旅游感知网络是智慧旅游系统的基础,由收集各类旅游资源信息的感知层、完成旅游感知数据交换功能的传输层以及实现旅游信息处理、控制、生产和辅助决策的处理层构成。

张凌云等(2012)提出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是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其中物联网技术突破了互联网的“线上”局限,是智慧旅游的核心网络;移动通信技术是物联网的一种连接方式,是支撑智慧旅游物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云计算技术实现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是智慧旅游的应用平台;人工智能有效处理与使用数据、信息与知识,利用计算机推理技术进行决策支持并解决问题,是智慧旅游的内核技术。

此外,互联网技术、高速无线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技术、智能推荐技术等也在相关文献中被提及。

关于智慧旅游的构成,现有研究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框架模型,包括刘军林等(2011)的智慧旅游系统、朱珠等(2011)的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架构模型、张凌云等(2012)的C A A (能力、属性、应用)框架体系与应用示例、邓贤峰等(2012)的智慧旅游基本架构、姚国章(2012)的智慧旅游的发展框架、张凌云等(2012)的复合运营模型和多利益主体模型、罗成奎(2012)的智慧旅游系统架构。

几种框架虽不尽相同,但普遍形成了“一平台、两端、三网络、多体系”结构模式:“一平台”指的是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负载超大数据库或云计算中心的智能管理平台;“两端”指的是提供旅游各类信息的服务端和包括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者、当地居民的使用端;“三网络”指的是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协同作用,共同构成智慧旅游的网络环境;“多体系”指的是实现服务体系、应用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

三、智慧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框架及未来研究展望目前,欧洲、美洲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智慧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美国的Mountain Watch系统、英国的伦敦智能导游系统、韩国的“I Tour Seoul”智慧旅游系统等。

国内智慧旅游研究时间较短,现有成果以定性研究居多。

本文根据智慧旅游相关文献,构建了智慧旅游理基础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智慧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以概念解析为核心,涉及开发模式、旅游产品、旅游者行为三个研究方向。

目前关于开发模式的定义已较成熟,而关于旅游产品及旅游游客行为的定义尚无成果。

开发模式包括应用技术、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产业转型四个主要内容,它们为构成框架提供了拟定依据。

应用技术方面,未来核心技术将随科技发展不断升级,智慧旅游构成框架须足够灵活来适应更新换代。

关于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方面观点各异今后的研究可由此着手细分出针对游客、居民、政府、旅游行业的具体化智慧旅游研究。

产业转型方面尚处于预测阶段,未来需要探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最快、最好地适应新环境和新需求。

(见图1)参考文献:[1]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 ].重庆社会科学, 2011 (10).[2]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北京: 2011.[3]朱珠, 张欣. 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6).[4]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 2012, 27(5).[5]颜敏.智慧旅游及其发展——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 2012(20).[6]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2).[7]任瀚.智慧旅游定位论析[J].生态经济,2013(4).[8]郑俊.智慧旅游的未来[J].信息化建设,2013(2).[9]罗成奎. 智慧旅游及其应用研究[J ].黄山学院学报,2012, 14(6).[10]谢坚.“智慧旅游”建设浅析[J ].信息系统工程, 2012(6).[11]聂学东. 对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的辨析研究[J].经济论坛, 2013(2).[12]李丁, 贾志洋, 汪际和, 陈旭.智慧旅游管理与智能推荐技术[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6(7).[13]张凌云.智慧旅游: 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 27(2).[14]邓贤峰,张晓海.南京市“智慧旅游”总体架构研究[J].旅游论坛,2012, 5(5).[15]蒋丽芹,包沁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我国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3, 13(1).作者简介:1、涂琼华(1989-),女,汉族,北京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信息系统;2、刘爱利(1981-),男,汉族,山东莱芜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信息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