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氏杆菌、支原体、沙门氏菌等引起的感染往往是内源感染。
正确2. 混合感染专指细菌和病毒的共同感染。
错误3. 隐性感染动物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正确4. 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创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传染病。
错误5. 脑组织中已经分离到狂犬病病毒,这种感染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全身感染。
错误6. 怀孕母畜的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杆菌,这种感染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全身感染。
错误7口蹄疫引起牛群的死亡率通常不高于2%,因此称为良性传染病。
正确8.猪气喘病、鼻疽、结核病、布鲁菌病通常表现出慢性病程。
正确9.猪呼吸与繁殖综合症病猪耐过后,体内查出特异抗体,同时又分离到PRRSV,这种感染称为持续感染。
正确10. 绵羊痒病、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传染性水貂脑病等的病原属于朊病毒(prion),都可引起中枢神经退化性病灶,属于慢性病毒感染。
正确11传播方式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错误12.鸡感染禽霍乱后,数小时或一天内即死亡,属于最急性型病程,症状和病变通常不显著,肉眼看不出来。
正确13. 口蹄疫只有一个血清型,防制较容易。
错误14. 猪是猪瘟惟一的自然宿主。
正确15. 兔病毒性出血症简称兔瘟,是细菌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错误16. 鼠疫的病原为鼠疫耶尔辛氏菌。
正确17. 仔猪黄痢的病原为魏氏梭菌,主要引起一周龄仔猪发病。
错误18. 鸡马立克氏病的血清学诊断可以用羽髓抗原做琼扩实验。
正确19. HA-HI试验可以用来诊断禽流感。
正确20.牛海绵状脑病、痒病的病原均为朊病毒,朊病毒的遗传物质为核酸。
错误21. 炭疽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正确22. 狂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正确23. 一过型感染是指开始时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的感染。
正确24. 疫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
错误25. 现场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诊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
错误26. 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常呈葡萄串状排列。
正确27. 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动物机体的过程。
对28. 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和水源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在进行传染病防制时要引起重视。
错误28顿挫型感染是指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者正确29.禽霍乱是由鸡霍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
错误30. 腐败梭菌是恶水肿和羊快疫的病原体。
错误1. 传染病: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2.流行性:传染病在易感动物群体内蔓延散播,相继发病,形成流行,这种特性成为流行性。
3.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或传染。
4.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寄生于机体内,在机体正常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出致病性,但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寄生的这些病原体大量繁殖,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
5. 混合感染: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同时参与的感染,成为混合感染。
6. 全身感染: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屏障侵入血液中向全身扩散,称为全身感染。
7. 法定传染病:指由国际或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一旦发现或怀疑发生时立即报告给相应级别兽医当局的疾病,成为法定传染病。
8.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至出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为止,这段时间称为传染病的潜伏期。
9.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0. 易感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种病因体的动物的总称。
11. 暴发:某种传染病在一个动物群体单位或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短时间内(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出现很多病例时,称为疾病的暴发流行性。
12. 疫病的防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传染源,降低动物群体中已出现的疫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并将疫病限制在局部的范围内,这就是疫病的防制。
13. 消毒: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杀灭或清除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其传播途径、防止疫病流行的措施,它一般不包含对非病原微生物及芽孢、孢子的杀灭。
14. 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经常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15. 散发:指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出现,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16.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又称朊病毒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17. 动物检疫: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18. 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19. 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些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其后代。
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这种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20. 持续性感染:入侵到动物机体的病原微生物不能杀死宿主细胞,因而两者之间形成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临诊症状,这种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称为持续性感染。
5. 下列由B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是()。
D:羔羊痢疾1. 用于芽孢性传染病的最佳化学消毒剂是()。
D:酒精2. 炭疽病的主要的传染途径是()。
C:经消化道感染3. 某鸡病由病毒引起,其特征是病鸡咳嗽、喷嚏和气管?音。
在雏鸡还可出现流涕,产蛋鸡产蛋减少和质量变劣。
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
符合该疾病特征的是(C:传染性支气管炎4. 下列()属于细菌性传染病。
A:传染性鼻炎6. 下列关于牛病毒性腹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慢性传染病7. 我国防疫工作的方针是()。
C:预防为主8. 缩写的S P F是指()。
C:无指定的特定的病原体动物9. 某猪病由病毒引起,其临床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
符合该疾病特征的是()。
B:猪蓝耳病10. 1997年发生在香港的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血清亚型是()。
A:H5N11.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2. 传染病的潜伏期差异与(易感性差异、病原体差异、侵入途径差异)密切相关。
3. 传染病在前驱期的临床表现常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
4. 传染病患病动物的隔离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5. 全身感染主要表现为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脓毒败血症)等。
6. 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三种方式。
7. 间接接触传播方式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经活的媒介者传播)四种。
8. 媒介者包括(节肢动物、野生动物、人类)三种。
9. 动物的易感性的高低虽然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动物的(遗传特征、特异免疫力)等因素决定的。
10. 影响动物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的外界因素,包括(饲料质量、畜舍卫生、粪便处理、拥挤、饥饿)及隔离检疫等。
11. 写出两种种鸡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鸡白痢、鸡慢性呼吸道病或鸡马立克氏病);写出三种种猪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猪瘟、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写出两种能造成免疫抑制的家禽传染病(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或传染性贫血);写出三种能造成鸡产蛋明显下降的传染病:(产蛋下降综合征、鸡白痢、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或鸡毒支原体病)。
12. 写出鸡新城疫和禽霍乱鉴别诊断要点:(新城疫有典型的消化道病变,如腺胃乳头出血,肠道出血和溃疡,禽霍乱则无;禽霍乱病禽的肝脏有针头大白色坏死点,而新城疫无)。
13. 写出猪瘟和猪肺疫的鉴别诊断要点:(猪肺疫有典型的呼吸道症状,急性病例颈部肿胀明显;猪瘟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以及脾脏梗死等)。
14. 写出鸭传染病浆膜炎诊断要点:(肝周炎,胸、腹腔常见大量的纤维素渗出;气囊炎等)。
15. 写出仔猪水肿病的诊断要点:(断奶仔猪中生长最好者往往发病,眼睑水肿,胃壁水肿明显)。
16. 我国已经消灭的两种传染病是:(牛瘟、牛肺疫);今后,我国最有可能消灭传染病可能有(猪瘟或鸡新城疫)。
17. 写出猪瘟和猪丹毒的鉴别诊断要点:(猪丹毒主要发生于架子猪,亚急性皮肤会出现疹块,青霉素治疗有效;猪瘟发病时有神经症状,白细胞显著下降,脾脏边缘梗死,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样,能造成母猪流产,抗生素治疗无效)。
18. 写出IBD诊断要点:(发病率高,病程短,法氏囊、肾脏病变,腿肌及胸肌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
19. 写出鸡白痢的诊断要点:(2-3周龄以内的雏鸡发病率和病死率为最高,肛门周围绒毛粪便污染或堵塞,明显的肝脏病变)。
20. 传染病是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第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微生物)存在。
21. (紧急接种)是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22. 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23. 动物群体免疫性并不要求动物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抵抗力的,如果有抵抗力的动物百分比高,一旦引进病原体后出现疾病的危险性就较少。
一般如果动物群体中有(70%~80%)是有抵抗力的,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暴发流行。
24. 传染病流行呈现出季节性,可能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有影响,二是季节对(传播媒介)有影响;三是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有影响。
25. 应急因素会影响疫病的流行。
例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气候突变、饲料更换、转群并群、意外惊吓)、雨林水泡和(频繁注射)等,都容易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增加接触机会而诱使某些传染病暴发流行。
26. 饲养管理因素对疫病流行影响很大。
畜舍的(整体设计、规划布局、建筑结构、通风设施、饲养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工作人员素质乃至垫料种类等都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27. 饲养、生产、(经营、屠宰、加工、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检疫机构或乡镇畜牧兽医站。